刍议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
2019-01-31◆
◆
(吉林省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中心小学校)
一、前言
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学活动是缺少学生提问环节的,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往往是把设计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养得到了较好发展,而提出问题的素养则停步不前,学生处于被动等问题的学习状态,其思维的开端是惰性的。因此,要想使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全面建设,就应将培养提问能力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
二、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
1.让学生的问题有价值感
就价值感而言,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去分析小学生。有些教师将社会实践价值当作小学生的价值观,不可否认,这种价值意义是存在的,但小学生对价值的体验并不集中于此,而是更多的从荣誉、自信、愉悦等方向获得。因而,教师应从鼓励、激发的角度去操作。如《郑板桥题联赠渔民》,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学习问题,但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设想的(或者说教学需要的)方向有一定差距,无法有效组织教学。如“郑板桥是什么人?”“珍珠是怎么生长的?”等等,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问题引出教学内容(对联)。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不能急于去否定,而是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解释他们提出的问题并对他们问题的多样性提出表扬和肯定,然后再根据课文一点点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对联上去。这样能有效保护学生对提问的信心和勇气,也就是对自己问题的价值认同。
2.把提问的主角定位给学生
仅仅安排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提问习惯和价值感,还不足以使他们发展提问能力。如果教师能真正将学生定位为提问的主角,对提问能力的培养就会又上一个台阶。比如让学生效仿“教师”提问题出试卷,再让大家交换问题互相解答。这种提问方式对提问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显著的。如《等我也长了胡子》,教师让学生每人出一张小试卷,什么题都可以。结果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还真是有些水平,如“列出爸爸的缺点”“请找出错别字:马蚁、蝌抖”……在这种形式下,学生会认真分析文本,想尽办法去“为难”同学,提问技巧会得到大幅提升,同时自己也更深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教师要大胆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如在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将自己预习中遇到的困难、阻力和想法等,写在纸上,列出条目,使他们在课堂上不再依赖教师的问题来展开思考,而是自己寻找问题并尝试解决。如《林海》,学生们在课前预习时按教师要求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这篇文章有几段”“课文中描写了几种植物”“大兴安岭和秦岭的不同”,等等,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单纯或幼稚,只要是有了提问的行为,就一定会伴随着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说,提出问题的习惯比提出问题的质量更可贵。
4.提问时机等技巧的教授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领学习和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的提出,必然需要一定时间去寻找答案。从学习过程上看,问题的提出应注重三个时间节点。
首先,课前预习时,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学习和探知欲望,并找到学习目标和要点。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这时所提出的问题是为了能够将学习带入深层,或者是为了解决难点。最后是课后,这时的问题就是为了巩固知识和拓展,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发散性的归纳性。这些提问时机的控制需要教师向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够习惯于在关键的节点上找到突破性的、建设性的问题,并通过问题引领学习。如《月光启蒙》,课前问题应尽可能总括,如“文章中都讲了哪些民谣?”课中问题要根据进程适时抛出,如“哪些民谣体现了母亲对故乡的爱?”课后问题可以拓展到文章之外“我的家乡有哪些有趣的民谣?”提问能力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次引导才能见效,教师在学生具有一定提问能力时,就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提问技巧方面的培养,使他们最终能够脱离教师,独立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并开始独立解决之旅。结合前文来看,提问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其进行提问能力的培养是必要和首要的。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把习惯养成和价值体验作为出发点,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发挥的条件和空间,并从方法上对他们进行耐心、系统的指导,使他们最终实现语文学习与实践的独立自主。
总之,提问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其进行提问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和首要的。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把习惯养成和价值体验作为出发点,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发挥的条件和空间,并从方法上对他们进行耐心、系统的指导,使他们最终实现语文学习与实践的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