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校园暴力为视角谈未成年人规则意识的培养

2019-01-31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暴力信仰规则

(河南省开封市高级中学)

近年来,随着校园暴力事件不断被曝光,校园暴力逐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近日对外发布的《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近三年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校园暴力案件共计3000余件,其中被告人为未成年人的占比每年均在60%以上。这份报告尚不包括大量不构成犯罪的轻微校园暴力事件。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中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话揭示了规则意识之于法律实施的重要意义。诚然,法律的有效运行需要国家强制力来保障,但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和发自内心的敬畏也在其中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法律只有为人们信仰、敬畏,才具有法治的权威。而法律信仰的形成是从人们对一定规则或某种习俗、习惯的遵从开始的,当这种遵守规则的意识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也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规则意识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儿童规则意识的形成主要是在学龄前期,著名的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通过多年研究,提出2~4岁左右是儿童秩序感的敏感期。未成年人规则意识的培养,家庭教育最为关键。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是一个意义最广泛的社会过程,一切都需要教育,人、事物、现象,但是,首先和最多地需要受到教育的,则是人。其中占第一位的是父母和教师。”与成人相比,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看父母涂上什么颜色。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重视孩子学习技能和智力的培养,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却往往忽视了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2001名受访者开展一项调查,调查显示62.7%的受访者认为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缺少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这些父母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规则意识的缺失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效应,会影响他们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状态,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时常见诸报端、网络,即是对此最有力的证明。因此,家庭教育应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哪些事情应持之以恒去做,哪些事情应坚决禁止。并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只有通过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教育和培养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有这样一个故事:中国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一次到瑞士出差时,在一个厕所外面遇到一位母亲,着急地说她的孩子进厕所10多分钟还没有出来,请龙永图帮忙进去看看。龙永图进去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正在满头大汗地修理抽水马桶。那小孩说:“我得把马桶修好,把水冲干净让下一个人用。”龙永图的理解是,这个小孩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尊重游戏的规则,他知道上厕所不冲水违反了规则。这是一个对孩子规则教育的成功事例,很值得我们借鉴。

规则无处不在,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人之间的点点滴滴,未成年人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小事做起,正如古人所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在我们周围,不遵守规则的公民还大有人在,让人百味杂陈。君不见,路口的红灯还在闪烁,行人就已经起步前行;超市的收费处,总有一些市民插队加塞;风光旖旎的旅游景点,一些“某某到此一游”的涂鸦随处可见;城市午夜的街头,一些食客耐不住内急而在墙根便溺……这些也许在许多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行为背后,折射的都是规则意识的缺失。在许多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中,也有着许多相似的痕迹:诸如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酗酒、赌博、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行为等。在我国大力倡导法治精神的今天,我们对此决不能漠视,这些行为虽小,但“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事物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对这些违反规则的“小事”放任,有可能会导致令人追悔莫及的恶果。

未成年人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一个健康的社会,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应该引导未成年人从小树立规则意识,让规则的遵守深入到每一个孩子的头脑之中、根植于其观念之中,进而把规则融入到其行为之中,并由此形成一种遵守规则的习惯。当然,这种规则意识的树立和深入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我们深信,随着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校园暴力会越来越少,一个和谐有序的中国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猜你喜欢

暴力信仰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暴力”女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让规则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