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妈妈,我不要你去上班

2019-01-31钟煜

家教世界 2019年2期
关键词:黏人本能爸爸妈妈

文/钟煜

早晨去上班的时候,一开门就听见哭声。隔壁奶奶抱着小孙女豆豆站在门口,豆豆嚎啕大哭,奶奶手足无措。豆豆妈妈匆匆忙忙跑上楼来,一边接过孩子,一边跟我诉苦:“你看看,我就下楼倒个垃圾,就哭成这样!最近也不知道为啥,特别黏人,恨不得长在我身上……”

孩子无法接受与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哪怕一瞬间的分离,除了给日常生活增加更多的疲劳和麻烦,也容易让父母产生焦虑——我是全职妈妈,平常都是一个人带孩子,是不是见的人少,所以孩子总黏着我?孩子6个月我就结束产假上班了,是不是陪孩子不够,导致孩子现在那么黏人?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锻炼”不够?是不是孩子自己的安全感不够?

父母们的逻辑就是——孩子黏人,说明我们的养育方式有问题。

可是,心理学认为,因为与亲密的人分开而感到难过,产生焦虑,甚至产生哭的冲动,是人类的生存本能。这一系列反应和行为,由大脑中一套原始的生存机制导致。美国神经生物学家亚克·潘克赛普称之为“悲伤机制”。

“悲伤机制”的功能,就是让我们不要跟重要的亲密他人分离。因为从原始生存的角度看,与亲密他人在一起,更有利于自己的生存。

“悲伤机制”在人的童年阶段最活跃。这是因为孩子离开了成人是无法自己生存的。他们的大脑中先天设置的本能,会把成人照料者视为第一生存前提,会让他们倾尽全力、甚至牺牲一切其它,来避免与成人照料者分离。

而“悲伤机制”启动时,他们最直接的行为反应就是哭,甚至是长时间的大哭。

疑问1:可是有些时候我并没有真的离开,只是去隔壁房间接个电话。

大人理解“物体恒常性”的道理,即一个物体即使不能被我们的五官感觉到,但仍然是存在的。可年龄较小的孩子不太明白。所以,当看不到爸爸妈妈,他们就会认为爸爸妈妈不在。

疑问2:奶奶明明告诉孩子“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了”,孩子为什么还是哭个不停?

首先,孩子大脑的理智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很难理解“一会儿就回来”的概念。其次,孩子当时已经沉浸在“妈妈不在”的悲伤中了,哪里听得进去别人讲的道理?

分离焦虑来源于人类的生存本能。与亲密的人分开就会悲伤哭泣,这是绝大部分孩子都会有的反应,与我们的养育方式,与孩子的性格,并没有直接关系。

既然如此,我们就没必要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成长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环境,我们也要学会放手,把孩子交给我们信任的人。

有家长会说,我倒是想放手,可孩子不肯放,这时该怎么办呢?

首先,调整我们的期望值。

能与主要看护人暂时分离,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己去上班时,或者以后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孩子能与自己顺利地说再见,不哭不闹,这是所有父母的期望。

可是,正如我们前面解释的,在分离时感到悲伤,是我们的生存本能。孩子的确需要适应分离,但我们不能苛求这个过程是“轻松顺利”的。同时,分离以及分离时孩子的负情绪对父母也有反作用,我们可能会内疚,会烦躁,甚至会发脾气,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孩子的分离焦虑。

因此,对孩子和自己面对分离时的情绪状态有正确的预期,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其次,充分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泪水。

工作室的海霞老师分享过她上班前和女儿告别的故事——每天上班时我出门,都要上演一次苦情戏。悦悦会一遍遍地问:“今天还要上班吗?”“你为什么上班呢?”“我会想你的,你再陪我一会儿好吗?”

我尽量满足她的要求,拥抱、重复早去早回的承诺。不过,到真正分别的时候,她还是会哭一下。因此,上班的日子,我会尽量早点起床,这样自己就可以从容一些,有充足的时间陪悦悦一会儿。这样,当她有小情绪时,我就不会因为赶时间出门而焦虑。

几次之后,有了一个有意思的变化:悦悦可以愉快地跟我再见,但前提是我要答应她——走到楼下时,在阳台下面再跟她告别一次。

这就意味着我要再耽误几分钟,绕路到有阳台的那边楼下,把两手放在嘴边,冲着阳台上的悦悦大声说:“再见,我会早点回来的!”悦悦也会站在玻璃窗前大声说:“妈妈,早去早回,我会想你的!”然后彼此挥挥手,完成了上班前的第二次告别。

我能接受孩子不愿分离的心情,并根据她的愿望,把分离分成了几步。虽然有一点麻烦,但是能明显看出来,悦悦越来越适应跟我的这种小别离。

海霞的故事告诉我们,接纳孩子对分离的情绪,我们就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帮孩子缓解压力。

我女儿小时候,我在上班前会跟她跳一个“拜拜舞”,就是抱抱—拍拍手—顶一下屁股,孩子觉得很好玩,情绪也容易放松。

这种情绪的接纳疗法,有一个重点要记住:不要阻止孩子的泪水。

哭,是孩子在分离焦虑时常见的行为,而大人最常见的应对方式是想各种方法让孩子不哭。这种“堵截眼泪”的做法,不但没有安慰效果,还会让情绪更糟糕。从生物功能的角度,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缓解情绪,让大脑化学环境更快地恢复平衡。

所以,父母要明白——安慰孩子情绪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不哭、不是让他尽快停下来。我们要做的,是陪伴在孩子身边,让他痛痛快快地哭够,因为哭,是人类最天然、也最健康的缓解情绪的方式。

分离时孩子大哭,如果我们有时间,就陪在孩子身边,以关切的态度,让孩子充分地宣泄泪水,如果要离开,就跟孩子告别后果断离开,要信任孩子以及替你照看他的人。

接着,亲密和欢乐的重逢,对“分离”也很重要。

讨论“分离焦虑”,我们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分离”上。其实,分离只是事情的前一半,而后一半是“重逢”。要想帮孩子适应分离,就必须让孩子既体验分离的难过,也感受到重逢的欢乐。这就要求我们要花一些心思和精力,来与孩子欢乐重逢。

很短暂的分离,比如出去买个东西,回家后可以跟孩子开心地拥抱,亲亲小脸蛋,告诉他“妈妈想你喽!”下班回家,抱着孩子来个举高高,转圈圈,或者玩一些其他的欢乐小游戏,会让孩子十分开心。也可以有个相对固定的“重逢仪式”。

在接园时,也建议大家带点小礼物,但最好不要是糖果玩具一类,而是亲手画的小笑脸,下班路上摘的小花,或者专门给孩子折的纸飞机……来表达“我好想你,见到你非常开心”的感受。

总之,要让孩子明白,有分离就有重逢,重逢的快乐让分离变得可以忍受。与其刻意淡化分离的痛苦,不如去用心构思重逢的快乐。

最后还想说,适应分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可能,孩子能接受一种分离,比如妈妈去上班;却又抗拒另一种分离,比如被送去上舞蹈课。也有可能,因为情绪状态或周遭环境的变化,眼看已经可以顺利分离的场景,又会被突如其来的泪水打乱。这些都是正常的。

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不停为孩子补充亲密和安全的感觉,让孩子既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可以去探索世界,也对爸爸妈妈有足够的信任,坚信他们的爱与支持始终相随。

猜你喜欢

黏人本能爸爸妈妈
遇到“黏人”老妈怎么办?
“黏人精”去除记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嘴贱
面对爸爸妈妈的期待
逆本能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我爱妈妈
我想让爸爸妈妈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