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让老人心想事成

2019-01-30

家庭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驿站家庭医生养老

逢年过节,辞旧迎新,我们总是会问家里的小孩、年轻人有什么心愿,也习惯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自己的新年愿望,却很少会关心家里的老人有什么心愿。对于老年人,我们关心更多的是他们能否吃好穿暖,身体是否健康,却往往忽视他们也需要精神慰藉,不了解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

在新年来临之际,本刊记者走访多个社区、养老机构、老年大学,向200多位老年人征集他们的心愿,旨在了解广大老年朋友的生活特点、生活需求和生活愿望,携手相关机构,共同为老人找回自我价值、实现梦想、提高生命质量寻找解决途径。

说起来,在记者接触的众多老人当中,深深感受到他们身上具有的中国老人所共有的优秀品质:善良、乐观、坚强、独立。他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没有很高的要求,“寂寞时有人聊天,需要时有人照顾,出门能参加活动……”这就是很多老人对晚年生活最朴素的梦想。

根据反馈,我们将老年人的心愿大概分成5类——

健康需求:希望对自己的身体有全面的健康管理。

适老化用品:希望可以给家里进行适老化改造,如:加装电梯、卫生间扶手、淋浴间扶手等,防止意外跌倒;或者是想有一些适老化用品,如:老年人手机、代步车、轮椅、防滑垫等,便于日常生活。

陪伴:希望能有人陪自己聊天、陪自己去医院就诊、陪自己外出游玩等。

智能设备:希望能配有简单好用的智能硬件,如:定位手腕、智能摄像头、防走失手表、记步器等,方便家人能随时联系到自己;并希望能有人教自己使用微信、电脑等智能设备。

看护服务:希望能得到专业的上门照护服务,如:上门按摩、上门理发、居室清洁、助浴、营养餐等;希望社区能开设小饭桌、多组织老人活动等。

2019年,老人的这些心愿能否实现呢?他们能心想事成吗?

家庭医生,助力老年人健康管理

85岁的李老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前几年,李老的老伴儿去世后,他的身体一下子“垮”了。“前两年,李老还经常到社区医院来瞧病,现在身体不好,下楼也不方便,今天我去老人家里看看。”社区医生李肖肖给李老打了电话,知道老人有空,她决定去李老家里进行访视。

出发前,肖肖背起了访视箱。这个箱子里面都是宝贝:有血压计、红外线体温计,有心电图仪、血糖测试仪,有采血针,有消毒片……箱子里还配备了IPAD,通过移动平板电脑,可以将当时采集的患者的相关数据实时上传到数据库,更新患者的健康档案。走在路上,肖肖告诉记者,李老患有帕金森病,走起路来颤颤巍巍。最近一段时间,老人的膝盖疼得厉害,天气又冷,所以他一直没到社区医院来看诊,肖肖有些担心李老。

这仅仅是家庭医生团队倾力服务签约居民的一个缩影。现在,肖肖所在的家庭医生团队共与700多户居民签约,这些居民都知道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含金量”:不仅可以享受到主动、连续、综合和稳定的健康责任制管理服务,还能享受到团队合作的服务模式。这种团队合作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为主体,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中医师、康复医师为补充,大医院专家及公共卫生专家为支撑,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居民可以享受到预约挂号、自动分诊、诊前健康自测、诊中一对一服务、诊后预约下次就诊的家庭医生服务。社区中心无法解决的问题,按转诊标准,首先转诊至上级区属医院,再遇到问题又可转诊至体系内的驻区优质医疗机构;对已治愈的或急性期过后需居家继续治疗的患者,再回转至签约的家庭医生为其服务。大医院对社区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并开辟“社区转诊专用窗口”。这种机制,使居民对社区卫生更加信赖,促进患者有序就医。

“到2020年,让每个家庭拥有1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是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设立的目标。为进一步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量,2018年10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对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出了包括签约主体、服务内容、服务费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规定。在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高发的大背景下,家庭医生以人为本的健康管理方式,能够切实为老年人等人群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是当之无愧的“百姓健康守护人”。

适老化改造,给长者一个舒适晚年

家住杭州的王先生,最近放下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期盼已久的加装电梯项目终于正式施工。一想到竣工以后,按下按钮就能上下无阻,他终于不用为了年迈的父母每天要爬5层楼而担忧。

王先生是出了名的孝子,虽然在政府的帮助之下解决了家中老人上下楼的麻烦,可他又操心起老人的衣食起居来。“我原本的设想,是给他们在新小区买一套精装修的房子,首选那些带有养老设施的楼盘。毕竟目前的老小区,即便是有了电梯,也未必完全符合老年人的起居需要。”

一年多以来,王先生兜兜转转看了好几个房地产项目,诸如良渚的租赁式养老服务公寓随园嘉树、乌镇的养老產品乌镇雅园等。“一来是想给父母找到一个适合安度晚年的地方,二来也想给自己未雨绸缪。毕竟自己五十来岁,也不算很年轻了。”王先生说,和他有相同想法的朋友不在少数,都是一边为家中老人安排养老,顺便也给自己做打算。

记者从上述几个主打养老服务型产品的项目了解到,这类适老型产品,大多有几个特点:屋内有大量适合老年人使用的设计细节、园区内有专业护理机构、靠近或自建有医疗资源,并能首先服务于园区业主。

可是,令王先生“头痛”的是,尽管父母对有些楼盘很满意,却拒绝今后搬过去居住。“他们不想离开熟悉的环境和聊得来的老朋友。而且,兴师动众地搬一次家,恐怕也不适合他们这个年龄。”如何既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又完成养老的实际需求,成了王先生一直在寻找的平衡点。

“经了解,可以通过在既有住宅中加装养老设施,以这样的方式,给老房子做一番升级。升级过后的护理设施,可以说基本符合各个年龄段长者的需要。”王先生口中的“升级”,就是居家适老化改造。目前已经有一些室内设计或者是装修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商涉及该领域。

“根据国家卫计委制定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显示,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其中一半发生在家中。地面不防滑、缺少扶手、门槛过高、沐浴不便等,都是最容易伤到老年人的部分。”某适老化改造公司的相关负责人陈总告诉记者,他们目前的研究领域之一,就是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而其中,卫生间改造是核心部分。例如,在淋浴房安装坐式淋浴装置,让老年人可以坐着洗浴以免久站滑倒;在坐便器两边安置扶手,使起坐更加便捷;降低洗手台盆高度,并在台盆下预留出轮椅进出空间,可以满足使用轮椅的老人对于洗漱的高度需求;甚至是更换卫生间地面材质,都能直接起到防止老年人跌滑的作用。另外,修改厨房吊柜的取物方式、调整灶台高度、增加室内扶手区域、在有楼梯的户内增设座椅式无障碍升降平台电梯等,都是适老化改造的部分。

记者了解得知,按照每家改装需求的不同,最少花几千元,就能进行适老化改造。而正常的改造时间,大约是在2~5天内完成,不会长时间耽误老年人的生活。

陪伴服务,让老人喜笑颜开

对于80岁独居老人李慧娴来说,每天早上7点左右的门铃声是一天幸福期盼的开始。“送奶的孩子来了。”李慧娴嘴上念叨着,打开单元门对讲机,“大姨,奶來了”。对讲机里传来送奶工贾政的声音。“孩子,来了,快进来。”李慧娴应道。

每天早上7点左右,李慧娴的家门口都会上演同样的一幕。不要小看这准时而简单的对话,对李慧娴来说,这却是她每天最期待最温馨的时刻。“自己的孩子们住得远,一个人住,生活确实不太方便,去年开始风湿关节炎加重,腿疼下不了楼。小贾每天送完奶还会陪我聊聊天,临走时还不忘帮我捎走垃圾,真是比孩子还贴心。”

在中国,像李慧娴一样的独居老人并不鲜见。据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对这部分老人的精神赡养也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苏州市的一家老年公寓近期推出了一项陪伴换房租活动。他们面向社会招募90后的年轻人,若想入住,不仅需要面试还需要考核“陪伴时间”及才艺。面试通过,老年公寓为他们提供一套90平方米的公寓,两人合租只要600元,他们称之为志愿者之家。目前,公寓已经入住了5名95后志愿者。据这家老年公寓的管理人员介绍,推出这项活动其实对老人和年轻人来说是互利的。一方面减轻90后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给予老人们别样的温暖。当然想入住老年公寓也需要经过严格的面试,才能获取入住资格。每月规定每人服务30小时,管理人员称这对于老人和这些志愿者来说,都是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

日前,苏州市姑苏区还全面启动老年人门诊就医全程陪伴服务项目,为辖区内5800名老人提供一次免费就医陪伴服务,以此解决老年人“看病难”问题。该老年人门诊就医全程陪伴服务项目依托“相伴医路”平台实施,以“互联网+”的模式,通过专业团队和众包式服务,致力于解决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障老人或因家庭帮扶较弱等老人所面临的就医陪伴问题。

南京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总干事助理王慧说,目前老年人的精神关爱主要靠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提供服务,比较零散,未能与诸多社会资源有效对接。该中心推出的社区老年关爱项目模式通过培养社区低龄老人、赋闲老人成为社区志愿者,入户陪伴本社区高龄重症独居等老人,充分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陪”的价值意义。

智能产品,让夕阳分外红

现在,很多厂家研发产品时,在重视“智能化”和“高科技”的同时,也能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找到智能家电与“适老化”的契合点,以满足老年群体对智能用品的需求。

手机市场就是个不错的案例。目前在市面上,专门为老年人开发的品种较多,这些老人手机基本具备大屏幕、大字体、大按键、高音量等特点,有的还具备一键呼叫亲属或者一键报警的功能,少数高档产品还具有实时定位等功能。所有老人手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使用便捷。而在智能功能方面,这些手机不是“广撒网”,而是根据老年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进行优化,例如针对输入,提供便捷的语音输入法,针对出行,提供快速的一键导航功能等,很受老年人喜欢。

“一会儿走个5000步。”早上八点半,今年63岁、家住奥体公园附近的文先生拿着手机,戴上老花镜,打开了一款运动健康APP,同时又点开了“懒人听书”APP里下好的《水泊梁山》评书,扭头冲着记者乐。

“儿子给我下载好的评书,直接点就能听。”在手机桌面叫做“老爸常用”的文件夹里,微信、QQ、小游戏、视频等十多个APP占了两页。“儿子国庆节时给我买的新手机,帮我下了一堆软件,不过平时常用的也就三四个。”没用智能手机前,他每天最大的娱乐只是手拿着收音机逛公园,而现在他的生活丰富多了。

养老驿站,服务“送上门”

北京市朝阳三里屯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闹中取静”,隐藏在繁华的三里屯中心地带。推开院门,红黄底色的大牌子让人心里一暖。这几天,院长丁立娟正忙着布置帮老人检查药品的事儿。“老人眼神儿不好,有些药都过期了也没在意。我们上门巡视探访时,得帮忙仔细查查。”

这个养老驿站成立于2014年,是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发源地”,也是北京市首个正式命名挂牌的养老驿站。驿站有啥用?这个“小微养老机构”最开始让老年人挺纳闷。有人来问,老人连续做一段时间的透析,上下楼麻烦,能暂时在这儿住吗?也有人关心,老人能来这儿吃饭吗?“都能!”院长丁立娟给大伙儿吃了定心丸。“老人需要啥,咱都尽量帮着办。”慢慢地,驿站成了周边社区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大管家。

如今,这个驿站的服务已辐射三里屯街道7个社区近1.4万名老人,其中80岁以上的就有近4000人,失能老人也有400多人。这里可以提供日间照料、呼叫、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夜间陪护等多项服务。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改革开放初期,养老事业由政府直接统筹包办,进入新时期,本市围绕“老有所养”,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如今,以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免费乘公交等福利优待为主要内容的老年人福利体系也已逐步建立起来。全市共建设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252个,每年辐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1000多个;两年共建成运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380家,其中农村幸福晚年驿站140家;全市投入运营养老机构506家,投入运营养老床位10.3万张;发展了九大类、1.5万家养老服务单位。民政、卫生、人力社保等部门也在不断推进医养结合,优化医疗机构设置、医保定点资质审批,推进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今后,老人身边1公里就有养老服务驿站、3公里就有街乡养老照料中心,还能享受种类繁多的居家养老服务。

编后:毋庸讳言,上述记者调查的案例目前还缺乏普遍性,还有待大力推广,但我们相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国家越来越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扶持,逐步完善老龄人口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发展,大力繁荣老龄消费市场,积极促进居家社区、医养结合等养老模式,在不远的将来,或许就在2019,一定会有更多的老人享受越来越完善的养老服务。拥有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老人一定会心想事成!

猜你喜欢

驿站家庭医生养老
家庭医生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有个头疼脑热先想到家庭医生”带来启示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家庭医生 中国式签约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