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多重故障的就地式馈线自动化设计方案
2019-01-30陈吉邓素碧顾晓棠秦雷鸣赵吉生
陈吉, 邓素碧, 顾晓棠, 秦雷鸣, 赵吉生
(西门子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100)
0 引 言
随着配电网建设的发展,配电网复杂性日益增加[15],馈线上发生多重故障的概率也相应提高。目前的就地式馈线自动化方案主要针对单重馈线故障,分段开关和联络开关的属性为静态识别。一旦馈线发生多重故障,即联络开关由分位变为合位,作为分段开关给健全区域供电,此时在另一区域又发生故障,则当前的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将无法准确定位、隔离新的故障。本文提出了一种动态识别分段开关与联络开关属性的设计方案,改进了现有的就地式馈线自动化,不仅适用于馈线单重故障,也适用于馈线多重故障,提高了就地式馈线自动化的准确性与自动化程度。
1 当前就地式馈线自动化方案
如图1所示,配电网由A、B两侧变电站供电,联络开关H位于分闸状态,分隔左右两侧馈线。CB1、CB2为变电站出口处断路器,A~D为分段开关,位于合闸状态。
图1 线馈线多重故障示例
在第一分段开关A与第二分段开关B之间发生永久性故障(故障点如箭头1所示)。变电站A出口处断路器CB1在保护跳闸指令下立即跳闸。分段开关A、B在断路器CB1跳闸后因失压分闸。断路器CB1重合闸后,第一分段开关A单侧有压,经延时后自动合闸。然而,由于故障1为永久性故障,分段开关A合于故障,断路器CB1再次迅速跳闸。由于分段开关A在故障检测时间内再次失压,分段开关A将再次分闸,并且闭锁于分闸状态。
联络开关H由于检测到一侧有压、一侧无压,经延时自动合闸。第二分段器B有压合闸,合于永久故障1,导致变电站B出口处断路器CB2跳闸。分段器B在故障检测时间内失压,故分段器B分闸且闭锁于分位。
经此操作,故障1左右两侧分段器均闭锁与分位,将故障隔离。变电站B出口处断路器重合闸,分段器C、D依次合闸。恢复供电至联络开关H处,因联络开关H一侧有压,一侧无压,联络开关经延时后自动合闸。至此,变电站A至分段器A之间线路,与变电站B至分段器B之间线路,均恢复正常供电,联络开关H处于常闭状态,作为分段开关使用。
假设若干小时后,永久故障1尚未检修排除,分段开关B与联络开关H之间又发生永久故障2。此时,开关H应分闸隔离故障。由于开关H为联络开关,不具有失压分闸的特性,联络开关H继续保持合位。最终故障2由分段开关C分闸隔离,导致停电范围扩大。
由此可见,在多重故障发生的情况下,联络开关的属性应由联络开关转为分段开关工作。现有的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功能对开关的属性无法动态判断,不适应于多重故障,无法准确隔离故障,造成用户的停电损失。
2 多重故障的就地式馈线自动化设计方案
2.1 设计方案
对于馈线的多重故障,本设计方案的核心在于开关属性的动态判断。如图2所示,该设计方案分为几个模块:
“地平线2020”主要通过卓越科学(Excellent Science)、社会挑战(societal challenge)和产业引导(Industrial leadership)3个优先领域组织支持项目。在此基础上,“地平线欧洲”形成新的三大支柱,分别是开放科学(Open Science)、全球挑战(Global Challenge)和开放创新(Open Innovation);并在三大支柱基础上,通过共享卓越科研成果和进一步改革、强化欧洲研发创新生态,强化欧洲研究区的建设。
(1)充电模块。该模块用于区分运行模式(Operation Mode)与调试模式(Commission Mode)。在运行模式下,该处开关将根据开关属性与电气特征量,由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功能自动分合闸;在调试模式下,该处开关仅可进行手动分合闸,不可进行自动分合闸。判断运行模式的条件为,当开关两侧电压均大于有压门槛值,且有压时间超过有压延时,则判断该处开关充电完成,处于运行状态,且将充电标志位置1;反之,则判断开关处于调试状态,将充电标志位置0。
(2)死线模块。该模块处于充电模块之后,在充电完成后,检测到开关两侧电压、电流均小于死压门槛值,则判断线路失电。这种情况发生于变电站出口处断路器因故障跳闸之后。
(3)开关属性判断模块。在判断线路为死线后,立即进入开关属性判断模块。该模块可由开关当前分合位置,直接判断开关属性为分段开关或联络开关。变电站出口处短路器跳闸后,线路失电,线路上的开关需经延时进行自动分合闸操作。在延时结束前,死线模块后立即进行开关位置判断,若开关处于合闸位置,则该开关判定为分段开关;若该处开关处于分闸位置,则该开关判定为联络开关。
(4)充电复归模块。经开关属性判断模块后,开关判定为分段开关或联络开关,按相应属性进行就地式馈线自动化操作,最终确定闭锁与分闸位置或合闸位置。至此,该处开关的操作完成,将充电标志位置0,可重新进行下一轮开关属性的动态判断。
2.2 验证
针对图1馈线多重故障示例,开关H属性在该设计方案下可以正确的动态识别。
1)第一次故障发生
线路投运若干时间,充电条件满足,充电标志位置1。第一次故障发生后,变电站A出口处断路器CB1跳闸,线路失电,满足失电模块要求,立即进入开关属性判断模块。开关A、B处于合闸位置,判定为分段开关;开关H处于分闸位置,判定为联络开关。此后,开关A、B按分段开关进行操作;开关H按联络开关进行操作。根据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功能,分段开关A、B最终隔离故障,闭锁与分闸位置;联络开关H经延时后自动合闸,闭锁于合位。A、B和H开关对应充电标志位清除。
2)第二次故障发生
第二次故障发生前,联络开关H闭锁于合位,D~B段线路由变电站B供电。充电条件满足,B、C、D与H开关对应充电标志位置1,可启动动态开关属性判断。
第二次故障发生后,变电站B出口处断路器CB2跳闸,线路D~B段线路失电。B、C、D与H开关对应死压条件满足,启动开关属性判断模块。开关B、C、D与H均处于合闸状态,判定为分段开关,进行就地式馈线自动化操作,即失压分闸和有压合闸操作。依次操作后,分段开关D、C闭合,分段开关H合于故障,在故障检测时间内再次失压,故再次分闸且闭锁于分闸状态。
经第一次故障后,开关分合闸状态发生变更,联络开关H闭合供电,作分段开关使用。在第二次故障发生时,原联络开关H经动态判断,成功识别当前属性,第二次故障被准确定位隔离。
2.3 开关闭锁
在传统的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功能中,分段开关和联络开关最终将闭锁于分闸状态与合闸状态。在改进后的就地式馈线自动化设计中,开关属性为动态识别。如2.2中, 在第一次故障时,开关H动态识别为联络开关,最终闭锁于合位,以缩小停电范围。开关H在第二次故障时,动态识别为分段开关,需分闸隔离故障,与原指令“闭锁于合位”矛盾。故在本方设计案中,对于开关闭锁也做了相应变更。若动态识别的当前开关属性与旧开关属性不一致,则复位开关闭锁,开关可按新指令执行分合闸操作。若当前开关属性与旧开关属性一致,则继续保持闭锁状态。
2.4 探讨
经本方案改进后的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功能,可以成功适应于馈线的多重故障,故障定位更为准确。然而,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功能依赖于重合器、分段开关与联络开关之间的配合。在故障发生后,需要切除全线电源,再依次尝试,恢复供电。判断故障区域,隔离故障需要一定的时间,本方案在这点上并无显著提高。
集中式馈线自动化利用通讯,将各个RTU的电气特征上传至SCADA计算系统,效率更高。但考虑到通信网络的高昂造价,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对于供电稳定性要求一般和价格敏感的场所,仍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3 结束语
随着配电网复杂度的增加与自动化需求的提高,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功能要求能准确定位多重故障,避免扩大停电范围,造成经济损失。在多重故障发生时,联络开关属性发生变化,因首次故障合闸,作分段开关使用,以实现对健全区域的供电;在第二次故障发生时,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功能对该开关做分段开关处理。当前的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功能仅适用于馈线单重故障,无法识别开关属性的变化。本方案改进了现有的就地式馈线自动化设计,利用充电条件与开关状态,动态判断开关的当前属性,即判断开关在当前时刻作分段开关使用或作联络开关使用,成功实现对多重故障的就地式馈线自动化,准确、及时隔离故障。
图2 开关动态判断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