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于低年级课堂的实践
——玩转数学

2019-01-30天津市滨海新区浙江路小学薛建莹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7期
关键词:学具小棒算式

天津市滨海新区浙江路小学 薛建莹

史宁中校长曾经说过,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直接给学生讲道理,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利用尝试的方法找到答案,然后让学生进行归纳,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对于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想要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其实就是让学生们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而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中,有效的借助学具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才能逐步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才能实现学生们的“玩中学”,达到玩转数学的层次。

一、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睛看”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学手段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讲解《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用一些图形做遮挡,让学生们大胆猜测被遮挡的图形是什么,学生们通过裸露的部分特征快速的想到被掩藏的原型,因为每一个图形都有角,于是像魔术师一样打乱顺序,形成了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角,引入了角的初步认识一课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从一开始对课堂内容极大的期待。

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想”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好动又是儿童的秉性。因而在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操作,为学生充分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食物相结合,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多感官协同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借助学具,建立模型意识

比如在讲解《9加几》,20以内入门加法的第一课时时,为了让孩子们对于凑十法理解的更深刻,我采用了建立模型,三层推进的方法:

第一层,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让孩子们通过摆小棒的方式,自主总结点数法,接数法,有的组的同学会借助10这个好朋友摆出凑十的过程,让学生们在总结的方法中优化选择,建立初步的小棒模型。

第二层,在凑十法刚产生的情况下,让每一位学生亲身感受,于是采用学具表格图和圆片,让孩子们明晓9加几中,拿1和9凑十,十加几是十几的模型意识,通过三组不同的练习,让孩子们清楚的建立凑十的投射印象,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在亲自动手操作后在通过观察事物验证内化凑十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体会,吸收。

借助小棒模型和原片模型,在学生们真正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凑十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2.通过追问,加深理解。

让学生们一边说,一边强调算理,加深印象。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圆片,完成凑十的过程。使学生头脑里形成凑十的表象,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

师:追问:1拿哪去了?

生:1和9凑成10

师:那除了这几个算式,你还知道9加几的其他算式么

生: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师: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是9加几,得十几

不同点:个位上的数字比第二个加数少1

追问:少了的1去哪里了?

生:和9凑成了10

通过学具,将形象的感知化为算理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规律的总结,进而一步步的达到了能力的提升。

三、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说”

1.在体验中质疑,在操作中纠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自能学习、创新学习的重要标志。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有了疑问,就能勇于提出问题。

比如在讲解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采取了计数器和小棒学具互动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们其实对20以内的读写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出示53和35的读作中,学生们生成了五三,三五的错误,此时,教师不急于打断或者纠错,而是让底下的孩子们作为小老师来纠正,明确两位数的写法不仅仅只是写数字,更是需要把数位关系表示出来,不仅让错误的孩子们印象深刻,更是让其他的孩子们避免了同样的错误,并且培养了它们学习时,要善于挖掘错误,更是能追本溯源道期所以然。利用计数器摆出一个最大的两位数,99后,添加一颗珠子是多少,孩子们踊跃的举起了100,此时老师希望学生粘贴这一颗珠子,但是黑板上的数位表中只有个位和十位,却让学生们犹豫不决,孩子将珠子放置于十位上,遭到了其他小老师的质疑,100,虽然用一颗珠子表示,但是如果放在十位上那就表示10了,应该再添加百位,于是设疑百位的位置,孩子们水到渠成的表示为从右边数的第三位,清楚了新的数位成员,更体验了学习中质疑,和解决问题的乐趣。通过计数器和小棒的互助配合,在错误中学生质疑,不仅学会知识,还感受了乐趣,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2.分层多元化操作,得到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中指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一节课的形成,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总有吸收的差异之分,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时,在设定本节课的达成目标后需要分层次的加入拓展的部分,让不同的学生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拓展的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1)化静态为动态,玩中感受

在《连加连减》一课中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希沃白板直观的动态感知,感受起来很容易,但是化为静态图,有的学生在理解中会有所偏差,因此在设计学具时,采用了小动物双面粘贴的方式,转换方向,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图像的特征和知识间的联系。

利用分组学具摆出连加的图意,一边说算式,一边说算式。如何快速变化,把连加图意,迅速变成连减的图意。并添加了引申问题除了连加,连加有没有其他可能呢?

(2)从特殊到一般,玩中思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七巧板时,在课堂上以三关挑战赛的方式开始:

用三块图形能拼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计时)

随着时间的限制,越来越短,拼法越来越丰富,小组合作下的拼凑使得不仅学生们爱学,更使得学生们愿意交流分享,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在热闹的游戏中,每次都会总结拼摆规律,用到哪些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很容易地就把握了拼摆的特点。用多块七巧板你能摆出哪些规则图形?用一套七巧板你能摆出哪些创意类图案,并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创意。

(3)积累已有经验,玩中感悟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是很广的,它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直至提出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比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中,在课堂中用学生们刚学习的知识作为已有经验后,让学生们用三根小棒摆一摆,并且数一数有几个角,用同屏照片并插入的技术,让学生们的现场生成直接悦动到屏幕上,并在图片上数角,激发了学习兴趣,不仅是已有知识作为经验的应用,更是提升了学生们的潜力,在玩中感悟,应用知识。

所以我想正像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的教育在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中,真正要做到的是培养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人。我想我们的课堂其实是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是将课堂转变为愿意自信的展示自己的舞台,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除了知识上的增长,他们应该变得更自信的发言,更善于倾听的思考,和更团结的合作。

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的,应从低年级开始一点点的培养。在课堂中有体验的环节,即“玩”的过程,那么我相信学生们也会慢慢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真正做到体验,探究,质疑,发展,在对数学极大的兴趣中体味玩转数学, 真正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猜你喜欢

学具小棒算式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怎么写算式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一起数小棒
好玩的算式谜
巧移小棒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