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护理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1-30陈彩霞
刘 畅 邱 玲 陈彩霞 杨 建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 5284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类危急重症,具有发病急、变化快、致死率高的特点[1];从权威统计数据来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并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2];由于疾病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不适应,加之对治疗效果的担忧等因素,患者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进而影响其依从性乃至预后。针对这一点,将以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分组观察,以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ICU急性心肌梗死负性情绪的可行性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2017年6—12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患者均排除精神疾病或沟通交流障碍。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男14例,女16例,年龄41~68岁,中位年龄57.1岁;对照组(n=30)男15例,女15例,年龄46~69岁,中位年龄56.8岁。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两组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研究。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对比研究的基本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方法:(1)健康知识宣教,患者负性情绪的产生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过度悲观;护理人员应积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以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缓解患者由于未知而引起的心理恐惧[3];(2)沟通交流,清醒状态的患者会由于ICU相对封闭的状态,而出现孤单、焦虑、烦躁等情绪;护理人员在完成各项护理操作的同时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和蔼的态度及乐观友善的语言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了解患者的诉求,并通过成功治疗案例的讲解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此外,做好家属的心理干预工作,防止家属将负性情绪传递给患者;由于疾病发病急、进展快,患者有很大可能会出现并发症,所面临的检查和治疗项比较多,身体限制较大,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在进行各项医护工作时,护理人员都应该向患者阐述其原因和意义,若患者的疼痛感过于剧烈,护理人员可予以止痛护理或药物止痛[5]。
1.3 评价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SAS(焦虑自评量表):分界值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SDS(抑郁自评聊表):分界值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2)以科室自制调查表比较两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完全满意、部分满意和不满意3个级别;满意率=完全满意率+部分满意率。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 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两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相对比较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致死率高的特点,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进而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严重时还将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作用。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心理护理是当前临床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护理手段,其核心含义在于改善患者在疾病治疗中的各种负面情绪,进而达到提升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并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患者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在整个护理期间进行有预见性和针对性的干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心理护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应贯穿于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始终,不能仅着落于某一个时间点或某一个方面;(2)重视患者的个体性,每1名患者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开展心理护理前,必须掌握患者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6-7],这样才能保证心理护理的效果;(3)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医学用语,以免患者或家属出现理解上的偏差[8]。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心理护理的应用能够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而为疾病的治疗起到促进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心理护理的应用拉近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还将家属的情绪列为实施范畴,进一步巩固了护患关系,本文统计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达到了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两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了心理护理的应用可有效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综上所述,科学有效的护理对于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而在护理中增加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而为疾病的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