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整本书阅读,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2019-01-30潘琪峰
潘琪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提升审美赏析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然而,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所阅读的大多是单篇的文章或长篇作品中的选文,这导致不少学生不知道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展开整本书阅读的活动,因此影响了阅读效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整本书阅读方法,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聚焦反复性情节,认识人物
在阅读小说类作品的时候,学生常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怎样探究人物性格,是阅读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若学生的阅读只是流于表面,则很难深挖下去,从中探究出人物的本质。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聚焦作品中一些看似重复的情节,说说作者为何要反复描写类似的内容,是否是累赘,这些内容对于体现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
在指导学生学习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后,鼓励学生尝试自主阅读《红楼梦》。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林黛玉等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围绕作品中的一些反复出现的情节展开探究。以林黛玉这个人物为例子,当林黛玉初入贾府的时候,有多人问到她读什么书,但是林黛玉的回答却不一样。当贾母问到的时候,林黛玉回答自己读了《四书》,但是后来当贾宝玉问到的时候,她却说自己不曾读书,只是认得几个字。鼓励学生围绕这两个情节展开反复阅读,说说作者为何这样安排,是否重复。学生聚焦此反复性情节后便会发现,原来作者通过此处展现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有学生认为:“林黛玉初来贾府,处处小心,听了贾母的话后,发现贾母认为女子无才最好,所以认为自己失言了,因此当贾宝玉再次问到同样话题的时候,就变换了答案。这说明林黛玉是一个心思缜密、内心敏感的人。”学生发现通过这个细节就能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
聚焦反复性情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赏读作品中的人物,学生会认识到,优秀的作品,其人物形象也是复杂的、非脸谱化的,只有深入展开辨识,才能更好地赏析这些形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二、遵循对照性原则,体验美丑
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学生必然会遇到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此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对比阅读,尝试将不同的人物形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看看他们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分别有什么差别,并尝试借助其探究人物的美丑。
在教授必修四《雷雨》后,鼓励学生阅读《雷雨》全文,并将其中的一些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可以将周朴园和鲁侍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看看作者怎样描写这两个人物。学生发现,这两个人物虽然曾经是爱人,但是在各方面却都有着不同。首先从阶级地位上来说,两人就有着鲜明的不同;其次从性格特点上来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有学生认为:“周朴园是一个十分残忍的人,他在再次见到鲁侍萍之后,虽然曾经回忆了过去的美好,但是很快就改变了想法,认为鲁侍萍必然是有所图谋。他这样做便展现出了自己的丑恶面目,和鲁侍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通过对照,学生体会到这个话剧作品对周朴园这样的人物进行了讽刺和批判,同时对鲁侍萍这样的人物表示了强烈的同情。
在辨析美丑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情感逐步被激发,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发展了高雅的审美情趣,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的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三、加强跨章节欣赏,对比探究
不少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容易出现前读后忘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批注法辅助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完毕后再回顾一下自己的阅读笔记,将不同章节的内容串联起来,展开跨章节的赏析。在对比探究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教授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后鼓励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并尝试将跨章节欣赏的方法运用到阅读中。有学生阅读了《西游记》,并一边阅读一边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记录下来,展开批注阅读。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孙悟空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学生围绕自己的批注展开总结:“孙悟空原本是一个性格顽劣之人,他大闹天宫,在拜唐僧为师之后,也没有乖乖听话,还丢下唐僧一个人走了,若非有紧箍咒控制,唐僧是很难让孙悟空听话的。但是在后面的章节我却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悟空的性格逐步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变得十分忠诚,最后就算是唐僧赶走了他,他还是一心想着唐僧。”在对比探究中,学生对孙悟空这个人物的理解有所突破。
在跨章节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一部好的作品会给人一种环环相扣的感觉,前后照应,整体具有逻辑性。此时要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创作的时候怎样才能达到类似的效果,这样能促使学生由阅读过渡到创作,渐渐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方面的核心素养。
《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出阅读的目标有两种,或为了获得信息而阅读,或为了寻求理解而阅读。在指导高中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懂得怎样从作品中获得信息,又要促使学生真正读懂作品,学会剖析作品,深挖内涵。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整本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