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的钥匙:厘清线索法
2019-01-30张克秀
张克秀
诗歌解读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很多同学因读不懂诗歌而困惑。作为一名老师,怎样让学生读懂诗歌,快速理解诗文内容呢?教学实践表明,帮助学生抓住诗词线索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线索即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诗词犹文也”,好的诗词也一定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使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在一个完美的形象之中。可以说抓住了诗词的线索,也就掌握了理解诗词的钥匙。
一、初读诗歌,体会变化,厘清线索
初读诗歌时,要寻找标志,要体会变化。有许多诗歌显露了诗歌情节发展的标志,也有不少诗歌留下了思想发展的踪迹,这标志和踪迹也就是诗歌的线索。因此,了解常见的诗词线索对我们读懂诗歌有很大帮助。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1.以时间的变化为线索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以“月生(海上明月共潮生)、月照(月照花林皆似霰)、月斜(江潭落月复西斜)、月落(落月摇情满江树)”为外在线索,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2.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
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作者以行踪变化为线索,从室内“燎沉香,消溽暑”写到室外“鸟雀呼晴”,再到荷塘,然后联想起了家乡“故乡遥”,巧妙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3.以事情过程为线索
如高适的《燕歌行》,以诗歌的形式,以战争的过程为线索,为我们再现了一场惨痛的战争过程。从出师“摐金伐鼓下榆关”到战败“孤城落日斗兵稀”,再到被围“力尽关山未解围”,最后写了死斗“相看白刃血纷纷”。
4.以人物形象为线索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有两条线索,明线是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暗线是诗人的强烈感受。诗人明写琵琶女沦落天涯的悲惨遭遇,暗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以景物的描写为线索
如我们熟知的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以钱塘湖春天的景色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抒发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6.以诗眼为线索
诗眼是指诗歌情感的迸发点,它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句话,可能在标题中出现,也可能隐藏在诗篇中。如陆游的《书愤》即是以“愤”字为诗眼、为线索。
7.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有的诗歌中,情感是有起伏变化的,所以,抓住了作者起伏变化的情感也就抓住了诗歌的线索。如李白的《将进酒》,就是以“悲(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乐(烹羊宰牛且为乐)、愤(古来圣贤皆寂寞)、狂(与尔同销万古愁)”情感的变化来写举杯痛饮的原因。
二、再读诗歌,研析难点,梳理脉络
1.研析难点
再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重要意象、主要手法、文言现象等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梳理脉络
梳理脉络即围绕找到的线索,厘清作者在文本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常见的思绪脉络有:
(1)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角度的结合。如周邦彦的《苏幕遮》。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听觉),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感官的结合巧妙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沉闷到欢快直至欣喜。
(2)由景及情。如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下片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3)时空顺序。诗中可能有时间的变化,可能有空间的转化。如杜甫的《阁夜》。作者听到了战乱的消息,不禁百感交集,以时间为线索,从岁暮写到寒宵,再到五更,最后是黎明拂晓,记下西阁之夜的所见所闻所感。
(4)由静到动。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是静景,“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5)由实到虚。如柳永《雨霖铃》。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词,“别”字是一条显明的线索。实写别前长亭分别图,虚写别后,想象酒醒后的孤独。虚实结合,把依依惜别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起承转合。如杜甫的《登高》。起句点题登高所见,承句“无边落木”承首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次句的“渚清沙白”,颈联表达方式由描写到议论,将远离家乡等悲苦叠加着推到读者眼前,合句直述处境和心情,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三、串译诗歌,线索贯穿,明确主旨
让学生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加入自己的联想想象,依据线索,依据脉络层次进行陈述说明。这样,理解了诗文内容,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也自然就明确了。
为了很好地说明以上的方法,我们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展开说明。
1.初读诗歌,体会变化,厘清线索:愁。
诗中写了一连串的景物:落月、啼鸦、枫树、渔火、寺院、客船,加上诗题中点明的“枫桥”和不言而喻的江水,一共是八个独立的景物。而一个“愁”字,像一根线将这八个景物贯穿起来,使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
2.再读诗歌,研析难点,梳理脉络:视听结合。
3.串译诗歌,线索贯穿,明确主旨。
你看客船中那个因“愁”而不眠的旅人,遥望着这月色、树色,谛听着这鸦啼、钟鸣,时近夜半,还在辗转反侧,不能成眠。表现出一种“羁旅之思”“孤寂之感”。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线索本是诗人用来谋篇布局的,但也可成为读者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不管内容怎样复杂,只要我们寻得线索,理出诗歌的深层脉络,就能快速地读懂诗歌,就能理解诗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