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2019-01-30张波
张 波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中小学各门学科均要培养人,但各自培养的方式不一样,语文学科培养人就是要用语文的方式去解决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旧版课标(2003版)提出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对语文学科整体育人价值的特殊贡献。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及关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可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构成四位一体的学科内涵,融汇交织,密不可分。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体现在语文学习中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可分为六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汉字形音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丰富的语言素材,包括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必背的精美语段和优秀诗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籍等;熟练的语言技能,即查字词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深厚的文化素养,包括高尚的情操和趣味,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等;高雅的言谈举止,包括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的大方态度,文雅的谈吐及合适的措辞,善于倾听和欣赏他人等。
在具体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首先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把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到位。
在阅读教学中,从具体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进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审美及文化传承等素养。李清照的《醉花阴》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瘦”本为病态,是不美的,然而词人却把它写得很美,原因何在?教师若能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词作以黄花设喻的句子,思考“黄花”形象虽瘦而风姿秀美的特征,便能准确理解比黄花还瘦的“人”是多么的风姿秀美、协调雅畅;再从“帘卷西风”的氛围,即西风乍起,竹帘腾空的环境可以想象出憔悴的女词人与与门外的黄花是多么的相互映照,又是多美的富有诗意之美。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课标“教学建议”也提出:“必修和选修课程都应该围绕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种建立在教材基础上的语文活动更为实用和有效。语文实践活动也包括课外实践活动,如研究性学习,设立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公益文化活动;名家作品推介会、讲故事、诗朗诵、辩论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这些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丰富了语文学习的方式,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都是非常有效的。
3.开发利用校本课程,助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的课程结构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这三类课程又分别安排了7—8项学习任务群。这一变化体现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大气力,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各自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开阔视野、进行语文实践提供更有效的平台。
学校课程的开设可与国家课程相对应,如在选修课程设置中有“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探讨”,我们就可以开设“中国现当代名家选读”的兴趣课,这两者互为关联。引导学生在对某个专题的学习中,研读、体验、实践,从而生成对相关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认识。又如必修课程中有“整本书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就其中的文学名著开设“名著选读及其影视欣赏”的校本课程,将教材中要求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选读,并辅之以配套的影视节目(如《红楼梦》《堂吉诃德》《白鹿原》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进行点评鉴赏,交流讨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样的“专题课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来解决问题,同时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关键能力和完善必备品格,从而达到核心素养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