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为驱动%提升语言实践能力
2019-01-30沈志宏
沈志宏
客观地讲,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发展“瓶颈”——学生宁愿把大量时间花在英语阅读或理科的题海战中,也不愿花时间学语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识字缀文、运用语言等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已走入为考试而练习的“死地”。鉴于此,笔者觉得与其苦等其他学科“让位”,不如“主动出击”,从其他学科中借鉴方法,恢复语文“母语教学”应有的地位,让学生能够做到读准音,写对字,说通话,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语文素养。
一、借鉴英语学科“任务型”教学模式
同是语言教学,为何英语学科魅力巨大,牢牢地吸引住众多学生的“眼球”?笔者翻阅了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年版)》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主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英语课程标准是以任务为教学策略基础,强调运用语言的任务进行教学,让学生为了完成一项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最终完成这项任务,使学生为了运用而学习,学了就能用,从而直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学科采取这种教学方式,目的就在于避免学生机械的死记硬背,防止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欠佳,机械记忆,被动学习,甚至厌学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借鉴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问题型”教学法吗?固然,“任务型”表面看起来与“问题型”极其相似,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然而最大的区别也在于此,“问题型”只注重解决某一问题,解决即可;“任务型”则专注于解决的过程与解决后的能力迁移与态度的转变,是以“题”激“情”,以“情”促“思”,以“思”创“新”,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自觉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地品评语言、主题,潜移默化地提升语文素养。
二、适时创设问题任务,激发学生兴趣,是借鉴“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能动参与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扣其情,启其智,精心设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其次要大力提倡不迷信权威,不死守成规,要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对教材、复习资料、教师授课中的观点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再次,在学生的“愤”“悱”之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创立问题任务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起到启其智、增其能的作用。根据教材内容,一般可分为5大任务类型。
1.列举型任务促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找出一些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以便更好地概括文章,且形成看问题抓重点的能力。比如读完《〈物种起源〉导言》第一段,让学生找出关键性的结论,概括这段话的中心。列举型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一般适宜于逻辑思维较严谨的议论文。
2.整理性任务明思路
教师可以把课文段落、词语的顺序打乱,让学生重新按顺序排列,这需要学生清楚文章的内容,领会课文内容的连贯性。
3.比较型任务增鉴别
对比不同的材料或叙述并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比如上完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让学生根据这两首词描写景物的用语,感情抒发的对象,节奏的变化等等方面,让学生自行概括柳永与苏轼所代表不同流派的特点。
4.分享个人经验型任务广见闻
教师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经历和感受的事情,以切身体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如在上《胡同文化》时,可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他们的旅游经历,谈他们的感受,启发学生思考地域的差别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为进入课文学习奠定一个感性的基础。
5.项目型任务强合作
项目的任务是由两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的。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查找资料、与别人交谈等方法获得知识,其学习成果可通过回答教师问题、撰写论文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任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以致用的机会,一个自由发挥才能的广阔的平台。此类任务一般要求学生课外完成。在这类任务中,团体合作和组织能力非常重要。
三、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是借鉴“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
借鉴“任务型”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自主求知。有了任务,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能从知识和规则的理解,发展到意义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进一步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1.启发学生思维是探究的关键
思维越活跃,发现能力和应用能力就越强,但人的思维,均由问题引起,所以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也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比如上小说《药》时,板书课题“药”后,在其后面用红粉笔醒目地写上“? ”“。 ”“! ”“? ”这几个标点,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这4个标点符号作出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会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任务型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去扣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在质疑和解疑中发展其思维能力。
2.诱导学生自学是探究的重点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现成知识,可以受用一时;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则可以受用终身。而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靠自主的实践。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把自学活动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学生在自学中思考,在思考中自学。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根据自学的要求不同,可分为探索性自学、深究性自学、吸收性自学三类。探索性自学,这是初步理解阶段。如上《游褒禅山记》时,让学生“查一查”,即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解决课文内生疏的词语,增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深究性自学,这是深入理解阶段,抓住重点进行剖析推敲。还是以《游褒禅山记》为例,让学生“找一找”,就作者从记游到抒发感叹这其中的思路,请同学自己从文中找出某些句子勾勒出一幅简图,看谁的最清晰简洁,以此体会因事明理的写法。吸收性自学,这是消化运用阶段,主要通过手脑并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上完《游褒禅山记》,让学生”写一写“,模仿此文的因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3.诱发学生应用是探究的目的
应用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当堂练习,可以用课后练习或随堂练习,达到消化,这是巩固新知识。第二层次是知识迁移,这是发展已学知识。比如高三复习中讲完古诗文中有关色彩的词语后,可以出一道有关色彩的测试题:
下列各组语词引号内的字,所指颜色系相同或相近的选项是:
(1)看朱成“碧” /金魄“翠”玉
(2)青红“皂”白 /“玄”端章甫
(3)“缟”衣白冠 /玉貌“绛”唇
(4)“丹”枫白苇 /“赭”衣塞路
(5)“缁”衣羔裘 /“黔”首黎民
第三层次是将语文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这是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请看下题:
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1.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2.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3.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4.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俗话说,无知必无能。但是,有知未必有能。因此,学习重要的是善于知,善于把知识在实际应用中转化为能力。要诱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多练,把练当作一条主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便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借鉴英语学科“任务型”教学模式时,切记这是一种为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而施行的一种方法,把凝固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看成信息的载体。设计好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从实际出发,使语文学科“工具与人文齐飞”,真正改变语文学科现有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