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阅读教学为契机寻找读写结合的生发点

2019-01-30杨小川

中学语文 2019年12期
关键词:示例论点议论文

杨小川 马 朵

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课教授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常常发现以下几种状况:一是有的同学在看到材料时,不知如何下笔。二是有些同学作文的开头入题太慢,往往写了很多废话后,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三是有的同学抛开材料,另起炉灶,材料形同虚设。如何结合材料审题立意,明确建立作文的中心论点,就成为作文教学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同时,不少教师发现写好开头实际上就打开了学生写作思维的源头。清代文章家唐彪说:“通篇之纲领在首段,首段得势,则通篇佳作。”那么教师如何训练学生进行议论文开头的写作呢?这是打开学生写作思维的重要关节。

以人教版必修四教材阅读鉴赏部分和其表达交流部分为例。我们发现二者之间缺乏一种必然的联系。因为本册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的所选的课文单元分别是:中外戏剧单元、宋词单元、古代人物传记单元以及社会科学论文单元。而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别是:

1.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2.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3.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4.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既需要在表达交流与阅读鉴赏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又需要和高考作文紧密联系。分析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的形式,发现其大致可分为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类型,而偏向于材料作文,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找一种既方便议论分析又能够和高考题型相对应的关系。这种契机便是在教学过程中寻找读写结合的生发点。

下面从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各选一篇来谈谈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的生发点。

一、课堂教学读写结合生发点一:来自于《灯下漫笔》的阅读教学

简析:《灯下漫笔》被编选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它是一篇叙事说理的散文,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为引子,换钞便当、换银不得、折价欢喜,从钞票的贬值引出对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作者由事(换现银)到理(变奴隶),又分析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的结论:1.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2.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最后很自然地联系现实,号召青年创造一个第三样的时代,一个不做奴隶人格不贬值的时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思路:由事例分析到得出观点,然后进一步对观点阐释。其写作章法简化为:例析——观点——阐释。借鉴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可以进行议论文读写结合的训练。其训练点可基本确定为:结合材料,确立论点,分析观点。

由课内到课外的写作材料示例:

“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曾经,写得一手好字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文明的薪火相传中书法更是作为一门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

在今天,无论是研墨润笔,或者拿硬笔书写,在很多时候都已经可遇而不可求。相反,在键盘上敲打、在手机上按压,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常态”,“失写症”成为了“键盘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如今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了国人的重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

学生读写结合论文开头部分示例1:

《文化拒绝机械化》

五千年文化长河浩荡,给予了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与核心始终在发展,并记录时代变迁。现代化的生活免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操作,但唯独文化,不能因机械化而失去本有的韵味。

评析:这位学生结合给出的叙事材料,高度概括,联系自己立意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自然而然得出中心论点:现代化的生活免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操作,但唯独文化,不能因机械化而失去本有的韵味。作者结合材料现象直奔主题,引用材料部分简洁清晰,能推出明确的中心论点。

学生读写结合论文开头部分示例2:

《品一味文化%书一种传承》

文字,是感情的寄托,思想的载体,文字之于纸墨笔砚就像鱼之于水,树之与阳光,生命之于空气,当跳动的文学被局限在代码编辑的数码空间,它是否还有当初无限的生命力?

当今之社会,不乏低头族,电脑迷,他们会运用技术,把成百上千的文字输入那狭小的储存空间,方便快捷,却在响亮的键盘敲打声中一次又一次失去了与墨水相遇的机缘。冰冷的输入法取代了书法的厚重劲道,它在给人们带来“失写症”的同时,也带走了书写文字时的无与伦比的魅力。

评析:这位同学文章开头看似多余实则巧妙,用比喻手法突出文字的重要性,为自己确立观点埋下伏笔。并提出:文字被局限在键盘输入和输出时是否还有生命力?引发读者思考。引用材料加以分析,最后指出:冰冷的输入法取代了书法的厚重劲道,它在给人们带来“失写症”的同时,也带走了书写文字时的无与伦比的魅力。既回答了开篇的提问,又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课堂教学读写结合生发点二:来自于《拿来主义》的阅读教学

简析:《拿来主义》被编选在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其文体可归类为杂文。所谓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和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按照一般的议论文写作思路:本文应该是何为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但是作者没有按照我们的思路来写,而是先破后立。文章事中蕴含理,作者把“理”包含在叙述中,开头一节叙述事例:中国从近代的“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侧重在“学艺”上的几件事情,即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几位“大师”捧着“古画”“发扬国光”,送梅博士去苏联等。这些事例就给人很好的启示,分析得知“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衰微,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的局面。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思路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分析其危害然后顺理成章得出观点“拿来主义”。然后作者用比喻论证的方式来论述“拿来主义”,其实质就是谈论如何对待传统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

因此在给材料作文写作训练时,通过对两篇教材的学习,基本上可以教给学生一个材料作文开头写作的基本思路:引述材料(事)——推理分析(析)——得出观点(点)。

这种写作思路完全可以作为材料作文议论文写作开头的参考,李海林老师指出:“对于教学老说,需要一种称之为‘抓手’的东西,教师可以凭借它传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可以凭借它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自己学习的对象。这种‘抓手’即交流的工具,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开展的前提。”课本中的知识是静态的,阅读教学是动态的,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找到读写结合的生发点,那么就能够完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同样是有关传统文化的论题,我们就可以将在《拿来主义》阅读教学中得到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材料确定中心论点。

例如: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读写结合论文开头部分示例1:

《传承中接受》

在传承中容纳。西方节日对于西方人的意义,犹如中国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的意义。西方人可以传播自己的节日于世界,而中国的节日也逐渐在各国被华人带去。世界越来越多元化。少不了文化的碰撞与传播(分析)。所以在接受西方节日的同时,传承中国本土佳节也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彩(推论)。但与此同时,绝不能让传统节日利益化(排误)。

评析:此学生恰当处理所给材料,高度概括材料,切合事理分析推论,提出中心论点,并且排误,避免观点片面偏激。

学生读写结合论文开头部分示例2:

《在佳节中寻找灵魂》

真正的节日让人感怀,让人感恩生活,新兴节日让人感受到新时代的新风采,而传统节日则让人感到文化的璀璨,历史的厚重(引析)。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其中找到那个平衡点,一手向传统,一手向生活,于是才有了新而不虚,沉而不腐的灵魂(点)。

评析:此同学在写作时由具体事例到分析事例简洁有度,有所选择地概括材料,思路清晰。对材料进行定向分析,围绕作文立意,得出观点,材料和观点之间过渡自然衔接。

综上,笔者认为在教学时,可以就近取材——从教材中选取一些代表性的文章,作为材料作文读写结合训练的范本,而本文读写结合的生发点偏向于材料作文议论文开头的章法训练。其关键在于抓住由事到理,由理到析的过程,而学生一旦打开写作思维的大门,加之教师的引导,那么源头活水来就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猜你喜欢

示例论点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全等三角形”错解示例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飞吧,云宝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