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重个性化阅读与促创造性思维培养

2019-01-30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寓言个性化文本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安居中心小学)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导引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由问题点燃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思辨性。教师以富有启迪意义的开放性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以期达到一呼百应、尺水兴波的效果。

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课文中有“一阵沉默之后,一位小男孩颤抖地把手举起来,然后放下去又举起来”这样一句话。此时,我设计问题:“仔细读读这句话,你在哪些方面产生了疑问?”在质疑时,有的学生抓住“颤抖”一词提问:小男孩的手为什么会颤抖?有的学生则围绕小男孩的举动质疑:从举、放、举说明了什么?也有学生根据整体发问:从小男孩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等等。学生通过这一开放性的问题,从而深刻地理解了文章,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小学生是兴趣广泛、探索欲旺盛、创造力丰富的人群。教师只要通过循循善诱的设问导引,给予其思维的刺激,调动其探究的兴奋点,就能开发出无限的个性化阅读空间。

二、“心有灵犀一点通”——情感共鸣策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动人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作者情难自己的宣泄、吐露。而读者由于思想情感、经历遭际与作者的表达有相通或相似之处,从而受到深刻打动,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此即“共鸣”。“共鸣”是个体的情感体验,具有不可复制性。教师通过恰当方式的引导,在文本和学生以往生活体验之间搭建起情感流动的桥梁,使学生感同身受,读出自己,便可实现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小珊迪》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实践。学生朗读到珊迪一次次乞求“我”买他火柴,特别是第三次时,多少孩子的声音颤抖着,眼里含着泪,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那可怜的孩子,可见他们已把自己当作珊迪;当读到珊迪身受重伤还让弟弟送回零钱,读到临死的他躺在破床上还在牵挂弟弟时,学生把那句“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读得是那么坚定。这时候,他们又俨然成了文中的“我”了。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思维激活策略

身处瑰丽奇绝的庐山,却不能辨识其真面。缘由在于视野受限,唯见局部。观察事物又何尝不是如此?立足一个角度、一个侧面,认识难免带有片面性。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会沿着自己习惯的思维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定势思维,严重束缚了创造力,削弱了逻辑力,也就无从谈阅读“个性化”了。因此,教师必须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答案。

如在学习寓言《滥竽充数》时,我说:“寓言中还有些人物虽不是中心人物,但从他们的言行侧面思考一下,同样能获得深刻的启迪。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同学中立刻像炸开了锅,热烈地讨论了起来。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沿正向、反向、侧向进行了充分的思维冲浪,对寓言的理解也更缜密、全面了。当然,发散思维不等于可以违背文本原意,脱离生活逻辑。如有学生提出:“齐宣王让三百人一齐吹竽,表现了封建帝王的骄奢淫逸。”这显然有违于寓言创作的初衷,舍本求末、反客为主了。此时,就需要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四、“无心插柳柳成荫”——资源生成策略

新课程倡导: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所谓“预设”,是指教师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按部就班地设置教学环节和步骤。其优点在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但其弊端也很显著: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他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长于创造,课堂中随时会有新的问题、新的观点涌现。教师实属鞭长莫及,难以预设。那么,该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课堂呢?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创造空间,从而给学生搭建展示思想、张扬个性的舞台。

五、“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以写促读策略

个性化阅读体验弥足珍贵,让其散落在课堂之中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那么,不妨指导学生拿其笔来,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记录下来,留下曾经思考的轨迹。真正将个性化阅读转化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创新求变的能力。

在学完林海音的《窃读记》后,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写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学生大部分写都能把握了文章的重点、难点,思考作者能在饥肠辘辘、提心吊胆下快乐地窃读,我们现在条件这样好,为什么不好好地读呢?无形中促进了“读”。

猜你喜欢

寓言个性化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同桌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