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仪式,不生活
2019-01-30胡瑞颖
胡瑞颖
[作者通联:湖南澧县第一中学1723班]
仪式是什么?童话《小王子》里小王子和狐狸的对话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狐狸对小王子说:“你最好在每天的相同的时间来,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准备我的心情。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仪式是什么?”“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其实说白了,仪式就是用耗时耗力又耗钱的非必要行为来表达某种特殊性。它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却是一种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它在别人眼里也许是琐碎,却是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仪式,使生活成为生活,而不只是简单的生存。
仪式,拥有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力。“中国最后的贵族之一”郭婉莹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仍坚持用搪瓷缸煮下午茶,在煤球炉上用铁丝烤出金黄焦脆的面包,甚至去干刷马桶的工作时也穿着优雅的旗袍。奥黛丽·赫本的经典电影《蒂凡尼的早餐》里,霍莉戴着假珠宝,吃着最普通的面包,却妆容精致,在蒂凡尼精美的橱窗前,优雅地吃完早餐。这种仪式感,突破层层叠叠油垢一般的尘俗,映照出她们心中美好的向往。人人都赞叹于她们的诗意精致,可是却很少有人能反思自己在生活里仪式感有多么匮乏。一盒方便面就能凑一顿午饭;房间里发霉的角落无人问津;浑浑噩噩、毫无计划地开始一天的生活……日子被过成了单曲循环,仪式感被抛诸脑后。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鸡毛蒜皮,还有诗和远方,关键在于你是否将生活过得有仪式感。无论食物是否丰盛都用心的装盘点缀;用花束或偶然拾起的枯枝落叶装点房间;在清晨制定一天的计划,开始元气满满的一天。仪式感,无关物质,无关矫情,它是你对生活的热爱,就算是再平常的小事,带着仪式感去做,就能对抗生活中的不愉快,把日子过成诗。
仪式,是增加家庭幸福感的秘籍。电影《美丽人生》中,男主多圭一家被关进集中营后,多圭仍带着儿子冒着生命危险,用电台对妻子说:“公主,早安!”。前段时间,演员孙俪在她与邓超结婚七周年的纪念日那天更新了微博:“我们两个结婚七周年了……早上儿子女儿送了我们祝福,去了幼儿园。”字里行间,都能看出这对“七年不痒”的夫妻之间的甜蜜。更温馨的是,年幼的孩子也懂得在这天送上对父母的祝福。正是家庭的仪式感,让父母和孩子感受到彼此的爱,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更稳固的亲情联系,创造出一份独有的幸福回忆。
仪式,唤醒传统节日的厚重感。“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作家笔下的春节,总能复苏我们的文化记忆,但如今随着物质的丰盛,年味似乎在渐渐变淡。不用等到年初一,就能穿上新衣服;不用等到年夜,就能吃到满汉全席;春节晚会每年依旧会有,却沦落为刷手机抢红包的背景音乐;团圆饭后依旧会拍全家福,却保存在手机电脑里被渐渐遗忘……但仪式不能丢失,它是元宵“花市灯如昼”的热闹,是七夕“家家望秋月”的浪漫,是中秋赏月的阖家团聚,是腊八吃粥的忆苦思甜。有了仪式,才能唤醒传统佳节的厚重感、隆重感。
仪式不是特意追求繁文缛节,大费周章,而应是一种诗意,一种温暖,一种态度,无需做给别人看,只需用心地取悦自己。
仪式,是生命底色上的一抹绚烂,没有仪式,不谈生活。人生如白驹过隙,与其庸庸碌碌地苟活,不如燃烧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仪式同行,去找寻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