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2019-01-30

中学语文 2019年12期
关键词:层面意境诗歌

张 磊

文本细读最早出现于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它是指教学过程中,深入作者与文本,从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结构等层面分析文本。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目前,大部分教师已经充分了解了文本细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价值,但只有少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实践了文本细读的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却未能获得预想的教学效果。有鉴于此,对诗歌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本细读在诗歌语言层面的应用

“三分诗,七分读”,强调了诗歌朗读的重要性。诗歌文本细读首先需要从诗歌语言的朗读层面开始。在诗歌语言层面中应用文本细读法作用有三:其一,准字音、准句读、准节奏;其二,懂大意,知基调(情感基调);其三,品内蕴,悟情感。在诗歌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重在分析文本,忽视朗读诵读的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将文本细读应用于诗歌的语言分析中。

例如《登高》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做到“准字音、准句读、准节奏”;再让学生进行第二次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明确《登高》的大意,了解本诗歌的情感基调(身世飘零的感慨、老病孤愁的悲哀)。教师在剖析《登高》的思想情感之前,让学生再次朗诵一遍,并叮嘱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初步了解文本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通过教师在诗歌语言层面上的文本细读,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音节、节奏、语调,领悟诗歌语言的美。如此,就有利于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为领悟文本主旨做好铺垫。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诗歌学习习惯。

二、文本细读在诗歌意境层面的应用

意境是诗歌的重要内容,它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深邃幽远。意境教学质量能直接影响诗歌的整体教学质量。因而提高诗歌意境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学生主要通过诗歌语言中的意象联想并进入意境,即将诗歌中的意象组成一幅图画,然后深入图画中分析、朗读,最终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思想情感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将文本细读应用于诗歌意境的分析中。

例如《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教学。教师在讲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时,让学生根据句子中的意象(西风、树、树叶、高楼、路等),将这样意象联想成一幅画面,并基于作者的情感基调进入这画面(意境)中,分析、赏析句子。如“昨夜西风凋碧树”可以看出作者一夜未眠,是作者对昨晚的回忆,且“碧绿”的树叶却因为一夜的西风而凋零,可以看出西风的萧烈……通过教师在诗歌意境层面上的文本细读,让学生联想诗歌文本中的意境,并进入意境学习、理解、分析、研究诗歌。如此,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与知识,提高学生诗歌学习能力。其次,还能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文本细读在诗歌情感层面的应用

诗歌是人类情感的产物,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情感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诗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从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分析作者的情感,这不足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文本细读可作用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并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将文本细读应用于诗歌的情感分析中。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教师在讲解本诗歌的思想情感时,先让学生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学生找出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词语或句子进行替换,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替换掉,还能有效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吗?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后,认识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每个字词的重要性,并深入理解字里行间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通过教师在诗歌情感层面的文本细读,并引导学生对比、替换诗歌中的词语,感悟不一样的思想情感。如此,有利于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辨别优势,提升感悟。另外,还活跃了课堂,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而言之,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进一步提升高中诗歌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文本细读,从诗歌文本语言、意境以及情感等层面利用比较、联想、朗读以及创作等方法进行细致分析,并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进而提高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层面意境诗歌
诗歌不除外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诗歌岛·八面来风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