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五法
2019-01-30朱赟
朱 赟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面对这些诗歌,许多老师觉得很棘手:诗歌讲得越细就越无诗意,不讲解,又担心学生欣赏不了诗歌的艺术魅力。那么,如何教好诗歌单元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找到一些方法,试作探讨。
一、背景介绍法
背景介绍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之一,教材中选的诗歌都是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学生熟悉他们的名字,但对他们的身世和创作经历并不太熟悉,而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教师上课时可向学生介绍。如结合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介绍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介绍普希金,我们可以用他的名诗引出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伤心!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的时光就会来临。心儿永远憧憬着未来,而现实常常不如人意,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而过去的将会变成美好的回忆”。相信受骗的日子会过去,相信美好的日子会来临,这就是普希金诗歌的力量!讲到舒婷的诗歌,可介绍朦胧诗派的特点,可介绍她来闽西“上山下乡”的背景,让学生朗读她的《致橡树》《思念》《双桅船》。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前亦可让学生朗读诗人的一些诗歌名作。如讲到现代诗歌可以介绍戴望舒的名作《雨巷》,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并印发一些名作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朗读,让学生体悟其浓浓的诗情与烛照人生的哲理,激发出求知的渴望。
二、诵读涵泳法
加强朗读环节。诵读涵泳,体味诗歌的韵律美。诗的美,诗的意味,只有在诵读时才能感受到。这也是提高我们语言感受力的一种方式。教学时可采用教师示范,听录音,个人朗读,集体朗读等形式。读的时候要找准感情基调,抓住诗歌的灵魂。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像肖邦的一首小夜曲。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因此,朗读这首诗应用轻柔舒缓的声音,读出诗歌饱满含蓄的情感。普希金的《致大海》则像一支深沉激越的交响乐。诗人把大海视为“自由的元素”,他咏叹浩瀚的大海,就是在倾诉自己内心汹涌的波涛;他礼赞海的轰鸣,讴歌海的光和影,就是要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强烈渴望。无数心灵的磨难,悲痛,慰藉、欢乐、爱情和失望,都融合在这大海之歌中。全诗蕴含着一种哀歌式的忧郁美,朗读的基调是深沉而激越的。
我们朗读时既要把握诗歌的整体特色,又要读出语调的起伏变化,同时还要注意变化中的和谐统一,从而充分感受诗歌的和谐美。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诗人自身的使命感,紧密相联,因此,基调统一而寓于变化,体现出先抑后扬,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变化特点,读时要处理好这种大喜大悲大跳跃,要自然连贯。
三、意象透析法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象分析是解读诗歌作品的突破口,诗歌作品的意义常常由意象来表达。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分析意象,就是分析文学物象中所蕴含的意义,正如艾略特所说:“表达情义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诗特别情境便马上给唤引出来。”
首先,抓住关键词,捕捉到意象后,要理解意象的意义。如《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选取的“象”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物象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此象的捕捉,情的濡染与移注,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与生命理念。《再别康桥》中,诗人选择了富有灵性和个性的意象:夕阳金柳、波光艳影,软泥青荇,深潭清泉,高空彩虹,满船星辉等。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的秀丽风光,给人以视觉上审美感受。
诗歌的意象有时成组出现,形成了意象群。例如,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就用了两组意象群:“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这一组五个意象体现了祖国——中国的特点,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这一切正是祖国母亲的写照,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充满希望。
藉以意象的分析,让学生解读此鲜活而沉甸甸的意象,把握其内蕴情感与人生取向。
四、感受意境法
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想象,丰富诗之内容。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诗不但要读,还要想象,要在自己的想象中呈现出诗中描绘的形象画面,使这个画面好像就在我们的眼前一样,好像是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学诗歌要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用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演绎的情感与理念。
如《沁园春·长沙》里的湘江秋景图,教学时可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先勾勒形态,脑海里闪现一系列意象,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然后将黑白的图像变成彩色图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色彩可鲜艳些,丰富些、美丽些。还可让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这样,通过我们想象,可以感觉到秋天的美好,嗅到秋的气息,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感觉是: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世界抒情名作,一首田园牧歌式的诗作。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一位年轻的姑娘,在高原上“独自一人”,一边收割,一边歌唱,那凄凉的音调“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割麦女动人的身影使高原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读这首诗,总令人想起空旷辽阔的大草原上,一群奔驰的骏马,一位威武剽悍的牧马人,以及那悠远嘹亮的草原牧歌。
五、形象直观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或下载一些课件,多媒体集声、像、图、文为“一体”,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一个个画面、情景,让学生更有兴趣。
如《再别康桥》的课件,给我们展示了非常美的康桥,秀丽的风光,具有欧洲风味的建筑,深情的朗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读朦胧诗时,给学生欣赏课件《雨巷》,那悠长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那充满哀怨的音乐、旋律和动情的朗诵,让人久久回味。全诗弥漫着一种变幻色彩,犹如电影中的慢镜头,“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踩着音乐的节拍,好似凌波款步,缓慢飘过来。全诗的主调寂寥、愁怨、茫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件中蓝蓝的天空,浩瀚的大海,那金黄的麦地,让人惊叹,意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