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新生儿病房积极降噪护理管理的效果
2019-01-30张小翼
张小翼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凡是影响人们休息、生活并使人主观产生不舒适感的声音,都可称之为噪音。在病痛的折磨下,患者对噪音更为敏感,当噪音持续存在或超过了承受范围时,则会对人体身心造成一定危害[1]。新生儿作为特殊人群,其治疗环境对小儿的预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但当前对新生儿护理领域的关注重点多集中在专业性护理技术方面,涉及新生儿病房积极降噪护理管理的内容较少,还未引起重视[2]。为提高对新生儿病房积极降噪管理意识,探求有效的降噪管理措施,降低病区噪声污染,提高适宜修养的环境,对新生儿疾病治疗可起到积极作用[3]。本文选取近一年来收治的112 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常规护理管理和病房积极降噪护理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的护理效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接诊患儿56 例作为观察组,2017 年12 月以前接诊的患儿56 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且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存在生命危险、不配合治疗和护理的新生儿,以及家长有传染性疾病、精神病者。观察组男女患儿比例为32∶24,日龄1~7 d,平均(3.65±1.41)d,体质量2.1~4.2 kg,平均(3.01±0.64)kg,日进奶量347~425 mL,平均(387.65±36.12)mL,日睡眠时间16.5~20.5 h,平均(18.15±1.65)h;对照组男女患儿比例为35∶21,日龄1~6 d,平均(3.47±1.35)d,体质量2.0~4.3 kg,平均(3.15±0.72)kg,日进奶量349~432 mL,平均(389.12±35.74)mL,日睡眠时间16.0~21.5 h,平均(18.75±1.74)h。两组新生儿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做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如轻抚、安慰等,观察组新生儿在此基础上加以病房积极降噪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开展噪声感知能力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积极降噪护理意识。由于新生儿的哭闹情绪较重,护理人员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对噪音已有一定的“屏蔽”,能接受的噪声等级较高,而新生儿较护理人员来说对噪音的感知相对较低。因此,科室应定期召开专题培训会,帮助护理人员熟悉了解噪音对新生儿的危害性,明确噪音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及预后的影响,调动护理人员适时降噪护理的主动性。
(2)优化降噪工作流程。治疗护理实施时间安排在日间,并做好新生儿输液计划,拟好注射顺序,合理控制输入速率,加强新生儿病房巡视力度,密切关注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在噪声高峰时间段,增加护理人员,满足新生儿对护理的需求,确保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加强降噪硬件设施配置和管理。例如对造成噪音源仪器进行登记,定期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修;护理用车使用静音车轮,将噪音降至最低,并对用车进行定期维护,添加润滑剂;新生儿病区门框边缘可使用海绵垫,减少关开门时的噪音。
(4)严格执行人员噪声管理。落实“四轻”制度,即巡视病房走路轻、医嘱操作动作轻、工作交流说话轻以及开关门动作轻;上班时如非必要严禁接听、拨打电话,并要求将手机调制静音状态;新生儿有胡闹情绪时,应及时安抚,以免干扰其他新生儿。
1.3 观察指标
干预至患儿出院后,对比两组新生儿护理效果,临床指标包括日睡眠时间、日进奶量以及体质量增加量。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新生儿相关数据代入SPSS 21.0 统计学软件中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日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t=5.655),日进奶量多于对照组(t=9.254),体质量也高于对照组(t=14.199),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刚出生的新生儿各方面尚未发育完善,听力器官十分脆弱,若长时期处于噪音环境,会导致新生儿受到不可避免的伤害[4]。多数医学研究者证实,当噪音达到80 分贝以上时,且长期在这种状况下,会增加新生儿聋哑发生率,记忆力明显下降,甚至会出现神经衰弱的问题[5]。再加上新生儿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较慢,噪音也会干扰到新生儿的负面情绪,产生恐惧感,出现哭闹行为。因此,积极探索新生儿病房降噪护理模式已成为了国内外护理研究者重点关注问题。
噪音的存在,不仅会致使新生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如呼吸、心搏等指标异常,还会减弱胃肠蠕动,减少新生儿唾液、胃液分泌量,出现胃肠消化功能紊乱,导致新生儿食欲不振,甚至会干扰到新生儿的睡眠质量,难以建立正常睡眠规律,继而使新生儿大脑发育受到影响[6-8]。引入病房降噪护理管理模式后,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病房噪音污染,首先,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护理人员主动降噪意识和规避“屏蔽”效应;其次,改善护理流程,错开护理高峰需求时间段,尽可能在日间完成治疗,降低噪音强度;再者,加强对治疗仪器和护理用具的噪声管理,分析噪音产生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有效控制噪音源,通过隔音、消音等手段抑制噪音的传播;此外,大力宣传降噪护理管理措施也可降低噪声污染的可能,提醒护理人员保持高度降噪意识,全面落实相关护理措施[9-11]。研究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日睡眠时间、日进奶量、体质量等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均较对照组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得出,降噪护理管理在有效改善新生儿病房噪声污染环境的同时,还能降低新生儿因噪音而导致的应激反应,使新生儿的唾液和胃液分泌得以维护,有助于促使新生儿养成正常的睡眠规律[12]。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护理中引入病房积极降噪护理管理,可提高护理效果,减弱噪音污染,为新生儿提供一个安静的护理环境,减少噪音对新生儿的不良刺激,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表1 两组新生儿各项指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