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
2019-01-30孙海涛王贵文钟大康
孙海涛,王贵文,钟大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为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该目标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1]。坚持育人导向,坚持价值引领,强化思想信念,强化道德观念,这些思政教育的重要部分如何全天候、全方位的落实,给予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由此而来的“课程思政”正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2-5]。针对特色鲜明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文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本专业需要开展“课程思政”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内,从而达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一、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为什么需要“课程思政”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此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
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课程思政”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促进全天候、全方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但受到学分和学时限制,这些课程仅在本科教育的前半阶段开设。以我校为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一共41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2%,但其中必修的思政类课程仅有26学分,占总学分的15%。这类课程显然无法满足全方位、全天候的思政教育工作要求,剩余85%的学时都设置了专业需要的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的这些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程思政”,正是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有效措施。正如19世纪英国杰出的作家罗金斯所说,“年轻时代是培养习惯、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在这个阶段,你给年轻人听一首美妙的音乐,他就会增加一点文化修养。但是,在现今的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上课方来、下课即走”,除了专业知识的灌输,并无其他思想和心灵的沟通,与学生缺乏交流。如此看来,“课程思政”此时走进基础课、专业课课堂是必要的。
其次,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便利性。众所周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不但需要理论讲解,更需要野外实践及动手操作。地学类课程既要阐述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探讨各种地质作用发生的原因及其产生的结果;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这样就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很多近距离接触的场合,增加了很多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例如“普通地质学”这门课设置了两周的野外实习,教师和学生每天有八个小时都在一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边走边看,边讲边画,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讲授知识和训练能力以外,完全有时间且十分自然地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交流和沟通。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增强专业知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陶冶,达到专业课程的育人育德目标。
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几个关键问题
“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就目前初始阶段而言,推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可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程的关系
在这一点上,就是要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本、“课程思政”为枝的原则,既承认二者相互联动,又明确二者主次区分,保证“课程思政”绝对不偏离、不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思政”简单而言就是在专业课程中嵌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的拓展和延伸,需要一个根源[6]。它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滋养和引领,它阐释问题所运用的原理均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课。另外,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相关专业教学活动中具体化和生动化应用,它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入开发后形成的具体案例,达到生动、形象和提升教育效果的目的,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和教育要旨的实时彰显,达到从点出发、以点代面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联动教育的目的。因此,二者相生相辅相成。
2.挖掘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结合需要一个前提,就是挖掘本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同专业课程有着千差万别的知识体系和应用背景,那么“因课制宜”探讨其思政内涵也就成了能否顺利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课程思政”不能搞一刀切或者一哄而上,应当根据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优化选择、分阶段逐渐实施[7]。也就是在思政课程理论和原理的指导下,依托专业背景,寻找能够与此专业紧密结合或者联系密切的思政理论和原理。例如在物理学专业课程里融入矛盾论,在经济学专业课程里拓展邓小平理论,在社会学专业课程中嵌入“三个代表”,在地质学专业课程嵌入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等。当然,思政内涵不仅仅限于思政教育的基本理论,还有情感、信念、价值观这些隐性的但又十分重要的育人要求。这些都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这一载体,有效有序地实施,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的[8]。所以,只有牢牢把握了地质类专业背景所能够承载的思政内涵,才能有机地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牢牢结合在一起。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可持续发展观,诸如地质工作者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竭力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牺牲精神,“沧海桑田”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人类与大自然如何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可以成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
3.完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建立二者的契合点,形成科学的育人过程。具体针对地质学专业课程而言,可以依靠地质学的专业特色分阶段进行设计。首个阶段,就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尽可能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风趣易懂的语言来表述一些枯燥的地质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既可以择机增加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地质内/外动力作用和生命的演化过程教育他们对世界、对自然、对生命展开深度审视,帮助他们逐步提高道德修养和脱离低级趣味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可以通过讲述中国地质学发展历史和石油矿产资源发展历程中的典型事例,或者讲述当前的能源形势与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信念,使之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次,就是在实践阶段,除了常规地对野外地质现象的理论分析,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开展野外地质工作的人文情怀和艺术表达。我们可以通过野外地质现象写生训练来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技能,通过现代沉积考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将今论古、古今对比”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对实习区的资源与环境热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在见证社会发展及巨大变革的同时对中国乃至世界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增强学生面对机遇与挑战的信心及勇气。总体上,在专业课程的不同阶段,“因课制宜”科学地开展各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
4.提升主讲教师的思政素养
主讲教师在任何教学过程中都是关键任务,因此,专业主讲教师思政素养的提升对“课程思政”改革和推进十分重要[9]。首先,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专业课程主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深度,使主讲教师明确“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激发主讲教师的主动性和教学热情,而不是仅仅通过政令施压。然后,通过集中培训班、日常学习材料等多种途径,帮助主讲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涵与基本逻辑,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规范话语,系统提高思政教育的能力和素养,促使主讲教师更好地胜任“课程思政”工作。如果像笔者所在高校,拥有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专业及师资,就更容易操作。结合目前的“两学一做”等学习活动,笔者所在支部每月定期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人文学院的思政专业教师来讲党课和思政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促使专业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思政教育,提升了自身的思政素养。总而言之,一个高水平、高素养的师资队伍在“课程思政”中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