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效的课外阅读中滋养学生

2019-01-30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31期
关键词:首尾呼应助力书籍

(甘肃省酒泉市实验小学)

一、以方法迁移为突破,引领学生会读

从少量读到大量读,从浅阅读到深阅读,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并非只是一股脑儿给孩子们买来大量的书籍就可以完成的。这其中,阅读方法的迁移、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情趣的培养,不可或缺。比如,什么样的段落应该“跳读”,何种文章应该快速浏览,什么地方应该整体把握,哪些环节应该细致涵咏,都是“巨大”的问题。教师或家长,不是在给予孩子们课外阅读书籍的数量上下功夫,而是应该在阅读方法的迁移上打基础,引领学生会读——读出有趣、读出效果、读出见地。

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一文,因为大象的耳朵很特别——“像扇子似的”——所以引发了下文众多动物的议论。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就应该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无疑,故事类文章大多有这样的特点,引领孩子们从故事的前因后果中厘清故事的发展、走向、迂回和后续,对于培养孩子们的整体把控能力和板块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不仅仅是“首尾呼应”,诸如“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总分总、虚中映实”等写作方法,都可以在大人的引领下完成华丽的迁移,都可以在“课内学方法课外会运用”中打牢阅读的功底。至于今天运用“选读法”、明天运用“精读法”、后天运用“摘录批注法”,等等,更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而做到熟稔自如。当孩子们长期浸泡在阅读的海洋中,能够在不经意间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之时,孩子们该欣慰了,教师该欣慰了,家长该欣慰了,与此相关的一大群人该欣慰了。

二、以精神滋养为落点,引领学生乐读

在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中,教师或家长应该善于诱导,变“怕读”为“想读”。如何“想读”?对于成长的小学生而言,恐怕仅仅关注阅读方法是不够的。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我们还必须关注孩子们的精神滋养和品性纯化。实践多次证明,通过阅读,孩子们的精神大厦建造得愈坚实,乐读、想读的愿望就愈强烈。当阅读已经不仅仅是为言语生命打基础,同时也与孩子们的人生成长对接时,其过程变得意蕴十足。

比如,读《神笔马良》,应当引领孩子们不仅仅领悟其故事叙述技巧,更重要的是触摸其中“惩恶扬善”的深意;读卡达耶夫的《七色花》,引领学生在厘清故事情节的同时,深深思考“欲望、利他、希望”等沉甸甸的字眼;读泰戈尔的《愿望的实现》,不仅仅体会合理而又新奇的情节,更重要的是体会“身份互换”之后一系列故事对人心的浸润、滋养和锻造。

原来阅读不仅仅是对字词句的重新温习,而是精神生命的日渐丰富、性格性情的持续锻造和情感世界的潜滋暗长,正如家长所言的:“懂礼貌了,可能是长期阅读的效果”“知道文明待人了”“说话变化很大,知道引用成语了”……成人在为孩子们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时,一定不能忘了人文生态的重建,一定不能疏忽道德生命的拷问,一定不能漠视精神家园的奠基。

三、以延伸阅读为拓展,引领学生深读

真正好的阅读应该“从文本出发,不脱离实际,有所延拓。”所谓“不脱离实际”,是指一定要推荐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所谓“延拓”,是指不拘囿在当时当刻,不限制于当下文本,而应引领孩子们左右纵横、上下沟融、连接古今,走向更广意义上的课外阅读。这样的“延拓”策略,唤醒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对文学经典作品的自主呼吸,在此过程中,孩子们阅读视野的扩展、精神生命的丰富和言语生命的博大,才是课外阅读中更加靓丽的风景。

如一年级时,给孩子们推荐一些朗朗上口的童谣和儿歌,让他们读得有滋有味;二年级时读读一些浅显的童话作品,在轻松愉快中读出童趣、读出意蕴、读出深意;三四年级时读读《三字经》等稍深一些的古文书,引领学生深读;五六年级时读读一些名著,在更为斑斓多姿的书籍的海洋中“深呼吸”……比如,读完本首诗,引领学生读读与此相关的其他诗;读完这本书,引领孩子们读读本作者的其他书;读完本朝代的此类作品,引领孩子们读读其他朝代的同类作品……

这样的“延拓”不仅开阔了孩子们的读书视野,同时也是心的扩大、情的丰富和思想的延伸。引领孩子们在不同年龄段都能读好书、好读书、深读书,应当成为教师和家长的经常性工作和基础性工程。做精做细做实这项“工程”,需要成人不一样的坚守、不一样的耐心和不一样的理念。但愿,成人能够引领孩子们从容走在这样的奠基之路上,为语文学习助力,为将来的高考助力。当然,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们的人生助力,为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的大国的崛起而助力。

猜你喜欢

首尾呼应助力书籍
助力成功七件事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首尾呼应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神奇的“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