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
2019-01-30◆
◆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龙泉寺镇初级中学)
初中语文涵盖了丰富的知识信息,在语文的互动中,学生能够累积字词,化解生僻的内容,获得记忆与理解,并促进思维的运转,素质教育下教师不能仅仅看到学生的书面成绩,还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视角展开问题的思辨,课堂上开创轻松的互动空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述独立的观点,能够从语文的问题着手,获得多层次的感悟,升华语文的情感认知,思维不断的活跃领悟语文的真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哪些问题
1.缺乏对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的教育始终较为关注学生的成绩,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语文的成绩更是关乎学生的升学考试等,因此教学上就忽视学生的思维培养,课堂上甚至很少给学生沟通机会,教师占据课堂的时间滔滔不绝的讲述知识,学生死记硬背,当学生的理解还不充分的时候,教师就传输文章的主旨思想让学生记忆,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对语文存有诸多质疑无法消化。
2.没有找到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正确方法
语文中很多的阅读理解,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分析,得到的结论也是不一的,但目前的教学来看,考试结果都是固定的,学生只有如是回答,按照一定的模板去思考才能够得分,日前,一则新闻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阅读理解原作者回应20分得6分:1月16日,苏州高二年级语文统考中,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目,摘选自王亚的一篇散文《清明》。根据标准答案打分,王亚也仅能拿6分。她表示,出题者是站在训练语文思维的角度。虽然作者王亚本人表示教师出题很好,但显然应试教育告诉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的同时,部分学生独立性的思维被泯灭,他们只能朝着教师提供的思维路径去分析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引人深思。
3.教学模式受到局限性
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且较学方式较为死板,教师在思维的启发中,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思维意见,教师就认为学生是扰乱课堂纪律,最后导致学生不敢大胆发言,他们表达的结果和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有出入,对于不同体裁,不同文章的思维理解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结构,思维具有局限性,难以拓展视野形成全新的感悟。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思维锻炼计划
思维能力的锻炼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应构建思维的训练计划,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展开语文的探究,对语文的理解更为深刻。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文中的母亲用生命铺陈了孩子的成长之路,这对于在普通家庭成长,在现代化社会成长起来的初中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作者流露出的痛苦等情绪,虽然十分传神,但也难以点燃学生的情感共鸣,他们更像是一个看客,无法设身处地的体会人物心理活动。教师可先从学生自身对母爱的理解着手,可以回顾学过的有关歌颂母爱的诗篇、故事等,进而去梳理文中的故事线路,通过一些简单的小事:母亲要带我去看花,我答应母亲去看菊花等,畅想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自己:当我的健康状况发生了变化,这时候作为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你又会如何自处?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浪,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开始对文中作者的情绪变化有了理解,继而再引导学生转移角色,尝试从一个母亲的视角去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母亲,面对孩子的状况你会怎么样?文中有关的词汇“悄悄出去、偷偷、眼睛红红的”等无一不体现出一个母亲的小心翼翼,通过对动态、语言、神态的揣摩,学生也能够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辨,文章的情感较为丰富,教师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去体验情感,抒发自己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反馈提出下阶段的诱导,让语文互动充满乐趣。
2.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语文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应不先说明答案结果,让学生尽情的发散思维提出意见,尽可能的引发学生的讨论,在一定的情境下,教师可诱导学生展开分组的辩论,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进而在思维的碰撞中,衍生智慧的火花,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强烈的内心满足感,对于语文的知识充满渴求。如教学“再塑生命的人”时,教师提出问题:“截然不同”这个词,出现在课文的第一段,文中这样写到“回想起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谁能告诉老师“此前和此后”的“此”在这里指代什么?2~4段写到此前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对全文来说有什么用呢?海伦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学生们虽然都能够表现出对海伦的敬佩,但也有的从自身出发,想到了要以健康之躯做出更多的贡献等,使得课堂上学生充满了斗志,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动力。
3.结合教材文本,为学生传授朗读思维方法
教师应结合教材本身,挖掘其中的思维模式,摸索有关的情境发展规律,从语文的基础内容上,启发学生大胆的畅想,将抽象的知识概括为直观的信息,通过分类汇总等形式,顺藤摸瓜领会语文深层次的意境。如教学“黄河颂”时,教师先通过音乐渲染气氛,播放黄河颂的音乐,感受黄河拍案的情境,轻闭双眼构建脑海中虚拟的黄河形象,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素材,教师利用多媒体准备黄河的图片,看到澎湃的奇景,学生不禁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而后教师教授学生朗读的方式,朗读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尽可能的贴近作者的情感去感受内涵,“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再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小组探索,自主设计不同的朗读模式,听说读写是语文一体的教学内容,当学生尝试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朗读,他们的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起来,通过视频的近景与远景俯瞰,从寓情于景的黄河出发,谈谈自己的想法,交流学习后的心得,学生受益匪浅。
4.重视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训练,提高思维水平
面对不同的语文体裁,应能够灵活的进行思考和活动,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敏捷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思维能力,对语文形成丰富的认知。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让学生总结课文描绘紫藤萝的顺序,先写的什么,又写的什么,从整体到布局去感受紫藤萝的韵味,然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作者描写这幅壮美的画面,仅仅是给我们表现紫藤萝的瀑布的生机盎然吗?学生纷纷展开联想,感受紫藤萝的生命力,从花到人感悟人生的哲理。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目前教育的不足,从不同的视角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思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