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于学,情蕴于读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情感教学
2019-01-30◆
◆
(大庆市大同区同祥学校)
情感是全人类共通的一种情绪的表达和抒发,也是保障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语文阅读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此达到情感的共通与升华。小学作为语文基础巩固和素养提升的重要阶段,情感教育的融入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中的不同情感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适应当代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情感教学现状
(一)情感教育概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理念走入人们视野,现代教育理念中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自然流露的一个部分。语文阅读课堂是以读文本的教育形式,而语文本就是情感丰富的一门学科。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情感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的意识。其次,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最后,在阅读中找到自我,与现实联结,在生活中发现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每一个层次的深入都需要情感的融入与联动,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构建和完善情感教育体系。情感教育的必要性表现在,它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智力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因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才是帮助学生发展的最强助力。学生在放松的、愉悦的课堂环境中,积极性提高,思维运转速度加快,因此,情感的融入是有现实意义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情感教学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都更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的表达与抒发。大多数情感教学都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完成的,就算部分学校注重情感教育体系的构建,情感教育还是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从当代成年人对语言的应用和理解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人不注重字句、结构的联结,导致在书写和表达中出现常识性的错误,没人发现和指出。由此可见,重视情感教育的融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情感教学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由于误解和模糊,导致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一,情感教学片段化。情感的深入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在联结中不断深入的。部分语文教师在知识与情感的过渡中,创造的连接点弱,坡度较急,学生的情感难以结合实际产生共鸣。其二,情感教学忽视学生的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情感教学方法,单一和固化的教学不仅没有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可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具体融入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中通常表现为不积极、不主动、不表态,被动听讲。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以成年人的角度自居,对学生想法和回答的包容性小。长此以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阅读体验感弱。对此,我们从教师本身、教学方法和指导技巧三方面探究如何营造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情感教学的融入需要教师打破传统观念,接受和适应课堂地位的转变。转变观念是保证情感真挚的基础,教师明确了情感教学的方向,才能用真挚的情感与学生沟通,才能使教学方法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其次,情感教学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性定义,空泛的情感教学会使学生和教师迷失阅读教学的重点和方向。一方面,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课堂活力。例如在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描写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描绘,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江南美景的视频,让学生走入教师所构建的情景中。另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法,加强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例如教师通过对热点新闻的解读,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阅读氛围是民主的,教师在提问时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因素,拓展知识面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没有情感的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具有鲜明的语言性和交际性,而这些都离不开情感的抒发。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致力于逐字逐句的理解和讲解,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只能被动的获取教师所灌输的内容。在小学高年级文章阅读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核心思想,通常不通读文章,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学生过于执着于某一个问题,就会忽视文章的语言表达和结构框架,因小失大是情感缺失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阅读教学中情感的融入不多,且流于表面,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我们强调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情感的转折、递进等变化。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而作者对于事物的了解和情感抒发,有理智情感、道德情感和自然美感等。逐层次的展开,有利于拨动学生情感,并给予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例如在朗读古诗《村居》时,通过对意象的展开,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怀有的情感;或者教师通过带读,利用学生的向师性,使其体会朗读中情感的转折和变化。
(三)引导学生注重日常积累,不断内化知识
近年来,数字化时代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一些“快餐文化”“短信息”和“短视频”的入侵,不仅影响学生,对教师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其一,对于教师来说,情感的抒发不仅是思想的真实表达,更是一种漫长的教育活动。快时代下的教学极大地消耗了教师的精神,教学更加倾向于成效快的目标。教师应当注重阅读积累,对学生的阅读发展做出长期的规划。其二,对于小学生来说,快餐文化的影响较大,学生习惯去看一些短片的文章、视频,甚至网络小说,而不愿意去阅读一本名著。久而久之,情感的导入变得薄弱和糟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分辨文章的优劣。俗话说“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在不断的阅读和积累中产生的,不能一蹴而就的达到很好的阅读理解水平,由此可见阅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学生阅读水平受到纵和横两方面的影响:纵,即阅读高度限制;横,及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我们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利用在书本中的所学、所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丰厚学生情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绘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其去多读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或者让学生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给予学生多样化的感受。
三、结语
总而言之,情感的融入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依靠媒介,使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和中华文化的魅力。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不断地优化阅读教学模式,将真挚的情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以此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