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019-01-30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实验小学)

现代化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一个接一个的出现,而我国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正努力前进着,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了践行伟大的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国的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的教育模式,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德智体美劳兼顾。摆脱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十年如一日的为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主宰,为升学考试所左右的情况。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学习,是我们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然而在新课改实施多年后的今天,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仍采用“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模式,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完全没有学生的参与。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分析下回答问题,最后老师的课堂总结则是从教参上照搬下来的,等等。在这样的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在哪里?学生的互动在哪里?学生的主体性究竟又体现在哪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反思。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确定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新理念、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引入,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传统教学关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教师的形象不再仅仅是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战场,也是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学习舞台。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权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扼杀了学生的参与体验,这样的课堂教学因为缺少了学生的参与,缺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被动且机械的状态。所以即使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课堂氛围依然显得那么沉闷。

如何打破这种沉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放低姿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主体性的体现就是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此外,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浅显,作为教师都要抱着赞许的眼光去看待,切不可去讽刺或是挖苦。一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大打折扣,同时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会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不论学什么,如果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要把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为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注意力和持久力都比较差,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或许有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一种尴尬,那就是同一个知识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要给学生讲解了很多遍,但很多学生在在考试的时候还是会出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此。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发挥直观教具的优势,采取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个小故事或是做个小游戏,使精神疲乏的学生重新振奋起来,主动进入到求知状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

事实证明,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合作可以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可以带来一种思维上的冲撞,迸发出更加精彩的火花。而且,合作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窄,思考问题的思路过于局限,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阻碍和跳不出思维定式的现象。这时,就要求教师能够看准机会,及时进行灵活的引导,使他们从迷茫困惑中变的思路清晰,能够继续交流下去。这样的引导就起到了推动作用。

教师要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获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课堂充满生机。例如,小学生在学习新的汉字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一起查字典来学习汉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中,而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从小学就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参与课堂的习惯,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讲究评价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表现欲较强,他们在提出一个问题或是回答一个问题后,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要想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要能够灵活地运用评价性语言。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其无限放大,及时利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的回答有不足的地方或是错误的地方,教师要从其他方面对学生进行表扬,如发音的标准,口齿的清晰度以及站立的姿态等,以此来消除他们因为回答不好问题而产生的胆怯,使他们下次还能够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平时几乎是不举手或是很少举手,而能够举手发言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进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采取激励性的语言,树立他们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当然,激励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语言,切不可凡事都用“你真棒”等类似预语言,这样不仅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相反还会使学生因为长期得到满足感,而失去进取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对于一些学习基础好却性格急躁的同学,他们往往在遇到问题后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就急于举手,对于这样的同学,老师可以采取比较高的要求;而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老师可以降低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从敢于举手到习惯性举手,从生疏的回答到能够流利回答。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的核心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教师肩上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要打破常规,为学生创作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而努力。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