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河南地方本科院校人文交流模式与路径探析
2019-01-30李珂
李 珂
(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对外交流处,河南 周口466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倡导新型的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来的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增进人类共同利益、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略”。为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我国政府先后推动建立了中俄、中美、中欧、中英、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等八个副总理级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2],实施了党和国家针对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所制定的第一个专门性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国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确立了新方向。
“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包括中国),贯穿欧亚大陆,总人口约44亿。作为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河南省所在的中原地区历史文化深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快捷,是中国东西部结合的战略支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紧密,经贸往来频繁,深度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据郑州海关数据统计,仅2018年前8个月,河南省对“一带一路”参与国家进出口值652亿元,占同期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2.4%[3]。随着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紧密、人员文化交流日益加深,河南省的“一带一路”建设急需大批精通相关国家语言和文化、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适应全球化竞争并赢得主动的国际化人才。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出“一带一路”建设中所急需的人才?河南地方院校如何在此过程中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把握发展机遇?如何在人文交流模式与路径的实施上改革创新,助力河南省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一、参与“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背景与意义
频繁高效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也是开展经贸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从历史上来看,人文交流一直是国与国关系的重要纽带,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近代以来,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等国家都加大了人文交流的力度。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联盟、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富布莱特项目以及我国的孔子学院等在各国外交中影响逐步扩大,在全球范围建立了语言教学、教育文化交流、国际服务等构成的人文交流网络,人文交流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国家战略[4]。
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也是各国开展人文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其为本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重要手段。据统计,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服务出口占全球服务出口总数的3%,每年产生600亿美元的利润[5]。而澳大利亚更是将高等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出口产业,出口总额从1999年的40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76亿美元,成为该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6]。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出台的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计划与政策,指明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任务更加艰巨、竞争更加激烈的历史发展阶段。《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7]。而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实施,也为众多地方院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其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河南地方院校应围绕着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计划、政策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需要,全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模式和实施路径的意义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提升各自院校的教育质量;二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三是有利于推动河南省地方院校传承和延续其自身办学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四是有助于缓解就业难的现象。
二、河南地方院校人文交流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经济特区建设,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正在加快构建,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开放办学与国际化理念,全方位推进开放与国际化进程,把开放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到一个高度”。“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媒介不外乎情感和文化的认同。文化交流与合作能让发展程度各异、历史文化宗教不同的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话语、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
自2000年以来河南省内大批专科院校在政策影响下升格为本科院校。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这些院校完成了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招生规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对外人文交流活动,不仅有形式多样的人员流动和学术交流,还出现了学分互认、中外合作办学、双学位制度等较高层次的合作交流方式。
(一)吸引“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来中国留学,培养文化交流的使者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8]。2010年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不断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层次与水平不断提高。根据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的统计数据,河南省来华留学生已接近3000人,其中近2/3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蒙古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符合我国整体留学生来源结构[9]。
为树立“留学中原”国际品牌,扩大河南省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层次与质量,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河南省2016年正式启动“留学中原”河南省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当年拨付专项资金800万元,目前已增加至2000多万元[9]。在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全省很多高校也加大了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其在校来华留学生数量已颇具规模。如郑州大学2017年外国留学生超过1975人,学历生1541人;河南大学2017年外国留学生超过500人[9]。而一些地方专科院校也开始外国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2017年,首批来自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孟加拉国等7个“一带一路”国家的24名留学生,开始了他们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至4年不等的留学生活[10]。
河南省内各个招收来华留学生的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播活动,鼓励和帮助在校留学生感受和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剪纸、书法、中国画、中国民乐和中国武术等文化体验课,涵盖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旅游、中国饮食和河南神话传说的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主题新颖的中国语言文化沙龙,省内乃至国内的外出考察。
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省内部分院校,如郑州大学已被教育部认定为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河南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3所院校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培养单位,但全省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培养层次及生源地来源仍远不及北京、上海和国内沿海地区。《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显示,河南省的国际人才竞争力在国内的三个梯队中只能处于第二梯队的16个省份的末端[11]。
(二)广开合作渠道,深化中外合作办学
截至2015年6月29日,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数据,河南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4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7个。河南省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招生都已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计划内招生,二批次录取[12]。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中外合作办学在河南省的规模逐步扩大,分布逐渐广泛,学科专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已经进入“提质增效”阶段。虽然中外合作办学为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国外资源优化整合、项目学生权益保障、项目生源质量提高以及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等诸多方面,依然存在很多尚未妥善解决的问题。
(三)健全省内高校外语学科体系,加快培养非通用语人才
随着河南省“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全省小语种人才需求呈井喷态势。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有53种官方语言,但截至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招生语种只覆盖其中20种语言。虽然各个省内高校均开设了外国语言课程,也实施了面向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选修课程,但河南省高校目前所开设的外语语种多以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韩语等通用语言为主,而非通用语言专业均无设立。同时,河南省大部分高校中非外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讲授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手段不足,教材、教法“不接地气”等问题,无法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这些显然不适合河南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对相关外语人才的巨大需求。
(四)开设孔子学院,利用文教融合通道,传播中华文化
人文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海外设立的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华文化、创造文化共鸣的有效途径,数量众多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则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
河南省现有孔子学院4所,分别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坦桑尼亚多多马大学孔子学院、郑州大学—印度韦罗尔科技大学孔子学院、河南大学—美国阿克伦大学孔子学院和刚刚批准设立的郑州大学—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13]。此外,河南省还有5个孔子课堂。河南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建设发展以及省内高校积极参加和精心组织的“孔子学院建设”“国际汉语教学志愿者计划”等人文交流工程,都为河南地域文化走向世界建构了比较完备的文教融合通道,借助此通道,中原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宣传,中原现代风貌得到了较好展示,也加强了中原与世界的联系。
三、河南地方院校人文交流路径探究
“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地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满足了一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需求,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持。“一带一路”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产生的重大影响,推进了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进程,高等院校要及时调整教育方向,为社会培养国际化人才。河南地方院校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抓住机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利用各自的学科专业优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人文交流活动,推动河南省对外经贸往来,助力“三区一群”建设发展。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
建议成立由各个高校校党委牵头的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改进“分工协作、联动配合”的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机制。人文交流工作不是一次性的,要有设计、有规划、有方向地开展。省内地方高校要坚持平等合作的原则,积极寻找合适的教育合作渠道,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来华留学项目、孔子学院共建、中外合作办学、学术会议召开、交流师生以及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方式,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尤其是在来华留学生招收及培养工作上,需要省内高校将“培养知华、友华、爱华人士,传播中国声音”作为留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家需要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招生和培养策略,重点打造特色学科专业,吸引更多的留学生。
(二)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升师生政治素养
《意见》指出,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统筹部署。各级党委要在所在地区和部门的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中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14]。在高校对外人文交流中,中外合作办学属于“请进来”,是吸纳国外优质师资联合培养中国学生的过程。中外合作办学的这个特殊性就要求我们在合作办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党对合作办学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办学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把握好办学中的教育主权。要牢牢把握办学方向,在合作的活动中师生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遵守法律法规、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教育教学活动的管控、教材教学内容的管理、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
(三)聚焦自身优势,打造人文交流知名品牌
《意见》专门提出“要有的放矢、因国施策。在具体项目上应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1]。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社会公认的高等院校的四个基本职能。地方院校的“地方性”表现在“生于地方,长于地方,与地方有着天然联系”。在地方院校的成长发展中,其自身办学优势必会得到传承和延续,最终形成颇具地方特色和具有地域影响力的学科和专业,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解析“一带一路”倡议,找到适合河南省地方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结构对应关系,建立转化机制,按照“按需培养”“订单培养”的原则,打造人文交流知名品牌,构建合理的河南省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有规模没质量、有数字没效益”的现实问题。
(四)强化高校职能,加快课程改革,提高师资素质
第一,省内地方高校应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学术研究,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聚集优势,系统、深入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研究,产出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促进民众间的文化认同和相互理解。新近成立的郑州大学跨境教育研究中心就是响应《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它的设立对河南省跨境教育的发展和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重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讲授。其目的是为了适应“一带一路”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建议河南地方院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学习欧洲、中亚、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每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方便以后工作中使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与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交流频繁。但是,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有自己的民俗习惯和社会行为准则,如果因为不熟悉对方的文化背景,而触犯对方的禁忌,导致误解或者合作关系瓦解,是得不偿失的。必须认真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要找出它们的文化与我国之间的差异,并牢记在心,尊重而不去触犯,以便顺利展开国际合作。
第三,重视非外语专业类学生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建议高校在大一开设公共英语,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大二大三学习专业英语。例如,护理专业的学习护理英语,建筑专业的学习建筑英语,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土木工程英语等。学习与本专业相关联的英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满足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14]。
第四,重视小语种课程,设置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国际法律课程等,鼓励学生多了解国际方面的知识。英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而英语教育仅占国民教育的一小部分。在近几年的人才招聘市场上,有其他专业背景知识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国际合作日益深化,我们不仅需要英语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更需要他们了解国际方面的行为准则,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总人口约44亿,有50余种官方语言,加上非官方语言,总量超过200种。这需要河南地方院校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培养非通用语人才进程。
第五,重视实践性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建议学校在每个学期都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每个学年安排专业实习和外语实习。这就需要学校有与之相关的企业相互合作,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第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也应当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一批具有国际化素养的教师队伍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在无形中拓展了国际思维能力。高校可以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互派师生去对方院校学习,体验当地的民俗民情、语言规则,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我国文化走向世界。
四、结语
“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急切需要外语、教育、科技、工程、贸易、法律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和跨文化人才。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河南地方院校应积极参与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人文交流中,采用“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手段,立足本校学科专业特色和地方文化底蕴,定位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促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和高校的转型发展,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掌握国际规则、精通相关语言、具有跨文化知识背景的国际人才,为河南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