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
——以河南省高校为例
2019-01-30韩东云
韩东云
(周口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对大学生实施资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的一贯做法。“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的是‘免费加人民助学金制’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实施的是以‘奖学金’为主的政策,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实施的是以‘政府为主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助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也逐步由“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过渡。笔者认为,高校资助育人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一的。陈宝生曾经指出:“资助育人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由此可见,高校资助育人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须臾不可分离。
一、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受到重视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的资助需求发生转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分布、结构以及资助需求等因素都在不断变化”[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客观实际,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发布以来,我国高校资助工作逐步建立起“奖、助、贷、免、补”等多种资助体系,基本满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需求,达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大学生的资助需求逐渐由原来的“物的依赖”阶段向“独立自主”阶段转变,资助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首先,当代大学生的资助需求由直接资助向间接资助转变。由于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仅靠国家资助无法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在学校资助方面,有的希望在校期间能够提供与专业相适的有偿见习机会,有的希望在毕业后能够在就业上给予帮扶,有的则希望在创业上能够给予资金扶持等。其次,大学生的资助需求也由原来的“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同时更加注重资助过程的公平、公正等价值需求。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高校资助更加渴望精准性,切实希望把资金足额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帮助受资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当代大学生渴望得到更多的精神关怀。过去的一段时间,高校资助工作主要侧重于资助多少学生和发放了多少资金,而对资助的“质量”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受资助学生在享受物质资助的同时却无法感知党和国家的“温暖”。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理论与实践日益得到充实。面对大学生资助需求的转变,资助育人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资助工作鲜亮的底色。杜玉波曾经指出:“改变过去那种资助是资助,育人是育人,只顾各自用力,资助与育人两张皮的情况。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3]在这一资助理念的指引下,学界展开了理论探讨,高校也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有学者不仅从哲学视角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进行追问,而且从道德功能上进行考究;有学者从资助育人的价值意蕴视角进行探索;也有学者从心理健康的视角对资助育人工作加以关注;更多学者则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进行探讨等。总的来说,学界关于高校资助育人理论的探讨,既深化了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理论的认识,又为进一步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除此之外,全国各高校相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高校资助育人活动的持续推进提供实践经验。
资助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契合性。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曾经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中把资助育人明确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由此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助育人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议题,二者在价值追求、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首先,在价值追求上,二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高校资助育人的价值目标是通过资助活动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最终价值目标也是为了达到育人目的。其次,在教育内容上,高校资助育人在资助过程中始终贯穿诚实守信、公平正义、民主文明等教育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二者在内容上高度吻合。最后,在教育方法上,二者同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此,无论是资助育人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要借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现状
由上可知,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而且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相脱离。但是,笔者对河南省几所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走访调查发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分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资助育人相关政策体系价值观导向不明确。习近平指出:“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5]通过“河南省学生资助网”查阅最新的《河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介绍(2018年)》文件,笔者发现,该政策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国家相关资助政策体系及学生认定申请条件。但是,对高校资助育人只是从“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确保教育公平”等较为宏观的视角进行了介绍,而对以资助育人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没有详细介绍。另外,从目前河南省内多所高校制定的资助育人政策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并不突出。通过走访这些高校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虽然所有的高校都从“公平、公正、公开”的视角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经济资助政策,使国家资助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贯彻落实,但是,在育人政策制定的具体过程中,多数高校却局限于以“感恩、诚信、励志”为主题,缺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指导的育人政策体系建设。笔者认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育人层面是统一的,目前高校制定的资助育人政策体系内容相对单一,有待于进一步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
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仍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由于受传统惯性思维影响以及刚刚处于起始阶段,资助育人工作仍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主要表现有:第一,高校大都有较为完善的经济资助体制机制,而育人机制则不够健全。从高校现有经济资助体系来看,无论是资金配备,还是整个资助流程都已非常成熟稳定,确保了各项资助资金足额及时到达学生手中。但是,各项育人体系则不完善,不仅缺少系统的育人体制,而且缺少具体的育人机制,整个育人环节还较为薄弱。第二,育人工作仍然被认为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事情。在传统资助工作惯性思维的影响下,高校往往把资助育人工作分成“资助”和“育人”两部分,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认为“资助”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育人”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事情,“资助”与“育人”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第三,资助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得不够紧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向性,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就要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资助育人过程仍以道德说教和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为主,而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度不够,有待于进一步融合发展。
受资助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作用并未充分发挥。由于我国高校已初步建立起完善的物质资助体系,资助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河南省学生资助网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河南省共资助各级各类学生1240.3万人次,受资助学生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但是,笔者在Z高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随机抽取了500名受资助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并未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不能够完整准确记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主要包括“12个词”,经过多年的广泛宣传教育,“入脑”应该不成问题,但是,此次调查发现,仅有50%左右的学生能够准确记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第二,缺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问卷中问及“当你发现身边同学有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时,你是否会主动劝阻”,有近5%的学生明确回答“否”,有20%左右的学生回答“视情况而定”。这就说明,在受资助的学生中,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足够的担当精神。第三,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仍然存在弄虚作假现象。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一些学生为了达到较高困难认定等级目的,存在开虚假证明材料、谎报家庭经济状况等现象,有学生甚至为了一己之利而不惜损害他人权益,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旨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基本举措
“从价值层面审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效性,有助于准确把握资助的本质和受助群体的价值诉求,为切实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有益的探索。”[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又要对学生进行资助的同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高校资助育人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资助育人活动,发挥受资助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路径。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健全高校资助育人政策体系。完善各项资助政策评价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抉择,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项规章制度之中。第一,修订《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第二,建立健全资助育人政策体系。就目前的资助政策来看,经济资助政策多,育人政策少,需要相关部门研究制定育人政策体系,为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第三,建立健全资助育人考核评价体系。资助育人考核评价体系是巩固和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指挥棒”,通过考核,不断促进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资助育人计划。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根据学校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资助育人工作计划必须着眼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学生实际困难得到了有效解决,思想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二是资助育人全过程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三是不断修订完善资助育人工作计划,使其处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身打造精准资助育人个性化方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实现精准物质资助,还要实现精准育人。因此,高校从新生录取后就要及时了解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状况并掌握学生思想实际,为其量身打造个性化资助育人方案。待新生入校后,及时跟进学生思想实际并不断调整资助育人工作方案,使其思想行为不断朝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既定目标前行。
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资助育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资助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在学校里,要利用不同的场景开展各种资助育人主题活动。新生入学前,主要以资助政策宣传为主,积极帮助新生了解国家资助政策,让其感知党和国家的温暖。新生入学后,通过奖助学金评定环节,培育学生爱党爱国、民主法治意识;利用助学贷款合同签订环节,培育其诚实守信意识;通过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培育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等。除此之外,各高校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主动开展各项活动。
积极开辟资助育人“第二阵地”。学校是资助育人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阵地。因此,高校也要积极开辟“第二阵地”,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战略,走进学生家庭,走入学生心中,与学生家庭建立密切联系。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只有走入学生家中,才能客观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状况,只有走入学生心中,才能解开其心理的“症结”,才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货真价实”的基础材料,并不断提高资助育人效果。
积极组织由受资助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资助育人不能是高校单方唱“独角戏”,受资助学生也要积极转变角色,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把受资助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利用团队的力量带动更多的人。由于受资助学生享受了国家经济资助,就会比一般学生更能感知党和国家的温暖,高校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受资助学生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其所学为社会无偿提供志愿服务,一方面,他们自己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也会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列。
最后,充分发挥受资助学生的示范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始终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主题。目前,各高校并未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一是参与学生范围小,二是氛围不浓厚,三是效果不明显。鉴于这种情况,高校资助育人就要充分发挥受资助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积极组织这部分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形成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郁氛围。
不断创新载体形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资助学生是高校学生中数目庞大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高校要善于组织他们,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和业余爱好,利用新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制作出受大学生追捧,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同时具有思想的高度,恰到好处的力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学生思想深处留得住、传得开,起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效果。
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大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自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命题提出以后,国内随之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人物,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同样可以从受资助学生中培育一批“形象大使”,但“形象大使”的人选一定要在学习成绩优异、生活自立自强、品德高尚的学生中产生,利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感动身边人的连锁效应,更能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效果。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当务之急。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指导。坚持高校资助育人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统一性,是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