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2019-01-30◆
◆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一、引言
“生态”属于用来研究生命体之间以及生命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概念。将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状态的研究引入教育领域,从而产生“教育生态”的分析视角,对于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透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从而促使教育生态平衡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二、语文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一)体现个性差异的教学管理方法
生态课堂关注每个生命客体的个体价值,在对每个学生差异性的把握上生成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本知识材料的丰富性为教学方案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教学机智正体现在对学生、文本等多种因素的安排组合上。生态课堂的重要意义之一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实际水平、活动偏好生成灵活多样的教学路线,不拘泥教参、预设,重视学生思维的开拓,尊重差异化理解,鼓励个性化表达。
(二)语文教学与课堂环境的整合
语文生态课堂要求语文教学与课堂环境的系统整合。语文教学本身即一种有层次结构同时又具有开放性的系统,会受到包括教学风格、教室规模、座位安排、教具设备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体现生态观念的教学方式会注重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影响作用,通过对环境因素的调整和把控为师生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的有益结合辅助知识内容的传授,教学活动的进行伴随学生各种感官的调动,形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三)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在生态课堂的框架下,语文学科不仅被看作“一条条知识”的总和,而是从语文教育同社会生活的关系出发,挖掘它对儿童生活的全部意义。小学语文课文由众多的生动的文学作品构成,一方面,语言文字可作为交流工具,增长学生的社会技能;另一方面,生态课堂为学生营造宽松、自主的审美环境,课文中渗透的意蕴、内涵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感,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小学语文课堂生态现状
(一)班级规模偏大,课堂环境单调压抑
班级规模是影响小学语文授课效果的物理环境因素之一。据了解,有许多小学教室的实际容纳学生数量远超按建房的标准核定的人数。由于小学阶段学生自律性较差,班级规模偏大,教师的注意力有限,几乎不可能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听课效果和课堂参与度都难以保证。另外,如果教室空间不足,学生感到促狭拥挤,则容易产生心情躁动,同样会降低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二)秧田式座位编排,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突出
调查表明,大部分小学教室座位编排形式沿袭传统的秧田式座位编排授课,座位变动频率较低。这种长期固定的秧田式的座位编排,仅考虑到教师授课方便,为教师的权威性服务,反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角色,将学生置于被动控制的地位。此外,师生间的互动受座位的影响,可能导致部分距离黑板讲台较远的学生受到忽视,学生间相互探讨、交流互动也受到限制,不利于课堂民主教学氛围的形成。
(三)语文教具材料单一,学习的趣味性被忽略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对知识趣味性的需求较高,而作为教师必备工具的教具材料是调动感官、启发想象,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教学手段。现实中,却缺少既能符合语文课本内容特点又能照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用具,有的教师很少甚至从不采用教学用具教学。大部分小学语文老师也仅使用单一乏味的教具材料,根本无法达到趣味性、生动性的要求。
(四)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课堂内外联系
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本内容的强调还不足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情感性只有在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体现出来。通过观察,小学语文课堂与学生课外实践和生活经验的联系不够,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缺少应有的重视。课内知识和课外资源的失衡,使得学生的学习资源单一,内容过于局限,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四、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教师要树立生态课堂理念
革新教学理念,有益于指导生态课堂构建的实践。语文教师生态教学理念的树立,需要学校方面的支持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的审视。具体来说,学校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为生态教学理念的树立提供肥沃的土壤,为语文教师的理论学习创造空间条件。教学培训过程本身也应具有生态课堂氛围,首先使教师自身增加了对生态课堂模式的理解,帮助这一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系统理论上的培训后,通过开展公开课观摩等形式,找出存在的问题,推广科学的做法,促进理念向实践的转化。而参与课堂观察的老师,也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语文课堂来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重视物理环境对心理耐度的影响作用
根据耐度定律,班级规模过大,课堂参与人数过多,会导致学生学习的个体空间狭窄,这样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遵循耐度定律,必须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将班级规模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人均学习空间相对扩大。因此,需要增加标准化小学教室的配备,尽量减少班级人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建立体现学生特质的物理“态位”,还需考虑到科学的座位编排方式。桌椅设计要方便调整,教师在进行座位编排时可打破规整的“秧田”座位排列,根据授课需要,构建开放自主的多角度空间网络。
(三)遵从生态位原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性不高,部分是由于学生对老师所怀有的“畏惧”心理。这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而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将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先决条件,教师和学生作为两个具有相同价值、地位的生态主体,教学在两者的相互尊重、相互配合中进行。在生态课堂上,“赏识教育”大行其道,语文教师应尽量让每一个孩子有均等的机会去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经常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维持语文生态课堂的稳定。
(四)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增加课堂活力
生态课堂不提倡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计划,而应该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由于学生掌握着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课堂就常会因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发生变化,对于这种不影响稳定秩序的变化,教师不应该排斥制止,而是应该以开放的眼光去引导,鼓励创新思维、大胆提问,形成教学相长、互利共生的课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人生活经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都得到良好的培养,实现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发展。
五、小结
小学语文教材中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把生态思想引入语文教育领域,构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有利于实现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为学生学习成长、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自由开放的生态课堂能使学生感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也为人文思想教育播下了种子,有益于语文课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