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特色型大学推进新工科建设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2019-01-30

中国地质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工科课程体系特色

卜 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开展的一场深入变革[1]。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发布。教育部先后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举办新工科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形成“复旦共识” “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逐步明确新工科的内涵、形态与发展方向[2]。自此,新工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全国各高校内得到广泛而热烈的开展。

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新工科建设中,综合性高校、工科优势高校和地方高校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综合性高校充分发挥其厚重的通识教育底蕴和全面的专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工科优势高校全力依托工科优势资源,以学科交叉为特色,实现工科领域基础教育、学术研究和产业应用的融会贯通;地方高校则着重强调学科与产业对接,实现由“工学交替”向“工学交融”转变,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兼优的学生,积极服务于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在上述三类发展框架下,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已逐步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新工科发展路径,其共性规律和个性特色都极具参考价值[3-5],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推进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行业特色型大学必须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

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前隶属于国务院某部委、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色与突出学科群优势的高校。目前我国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多数是1952年国家院系调整时由综合性大学的院系分离出来并逐步发展壮大的,涉及地质、矿产、医药、农业、林业、政法、水利、电力、财经、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6]。这些高校具有优势专业鲜明、行业密切相关、培养目标明确等特点,长期为国家重要行业提供稳定的专业研究和人才培养支撑。

新工科建设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支撑国家重要行业的特色高校,行业特色型大学应当在新工科建设中充分发挥其站位高、立足深、应用实的重要作用。目前,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新工科建设中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华北电力大学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的“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7]、河海大学基于“发展、创新、协同”理念的开放式特色课程体系等[8]。但整体而言,行业特色型大学对新工科发展的路径研究和实践模式探索仍略显滞后。在新经济的发展浪潮中,传统的专业设置和行业视角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客观上限制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的发力与突破,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力度。

一方面,新工科虽然冠以工科名义,但其实质是高等教育的一场质量革命,所有高校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这场质量革命中,为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做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贡献。可以预见,有了新工科建设,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等都将陆续开展。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随着移动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兴技术已经广泛而深入地渗透至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行业,行业特色型大学所对应的特色行业,或者被动变革或者主动变革,迟早要实现与新兴技术的融合。既然如此,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应当有提前布局的意识,积极引领行业发展,主动契合时代要求,而推进新工科建设正是新时期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

二、当前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难点

1.传统优势局限,破局意识不强

行业特色型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凭借突出的行业背景已形成独特优势,与本行业领域内的核心企业和科研单位拥有密切深入的合作关系,人才的定向培养或互相流动也颇为频繁,在行业生态圈中已然具有不可缺失的地位。但是,这种传统优势一方面降低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竞争中所受到的冲击,危机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对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大格局的敏锐性,导致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过于依赖行业生态圈,思维定式较强,对如何将新工科建设融入行业特色办学缺乏突破性的思考和认识。

2.学科发展不均,破局动力不足

行业特色型大学依托行业、服务行业的明确定位,使得其优势学科往往过于集中,少数特色专业实力雄厚,其他专业实力很难与其匹敌。而当前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少行业特色型大学当前的学科结构很难胜任,在新技术潮流中跟跑尚且吃力,遑论引领甚至超越。学科结构的不均衡限制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前沿技术方向的发展,导致不少行业特色型大学对产业推进和教育升级的结合点嗅觉不够敏锐、发力也不够稳健。不论是在科研还是在教学层面,支撑学科薄弱的短板都不容忽视,客观上造成了推进新工科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

3.应用领域受限,破局成效不大

行业特色型大学长期在本行业领域内深耕,主要资源和应用领域早已与行业深度捆绑,而部分行业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体系化的应用模式,单一环节的创新需要经历从充分论证到逐渐推广的过程,周期普遍较长。例如在地矿油产业,前期地质勘探需要经过测量、物探、岩矿等多方鉴定才能确定开采区域,而中后期从开采到炼化的过程又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装备多、投资量大、容错率低。与软件、电子和控制等领域相比,在地矿油这类应用领域探索新工科建设,成本高、周期长、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同样不利于新工科建设在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推进。

三、行业特色型大学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

1.深入领会新工科内涵,突破传统舒适区

行业特色型大学要深刻认识到,当前新工科建设的实质是国家战略发展对高等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具备积极响应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思想认识高度,要立足于行业特色前瞻性思考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技术发展方向,更要踏踏实实地提高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充分反思当前人才培养的经验得失,探讨如何培养出能够胜任未来技术需求和能够引领未来行业发展的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行业特色型大学只有努力突破既有思维定式,才能更好地响应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才能找准新工科建设和特色行业发展相结合的命门。

2.加强优势学科辐射作用,优化学科布局

新工科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做好顶层设计,抢占学科建设制高点,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学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完善和健全学科体系,形成一批可以支撑行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高水平学科群,为新兴技术的前沿研究、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必要的学科结构基础。优化健全的学科布局,不仅有助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全面发力,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学科点之间的互补优势和交互应用,全面提高行业特色型大学对新需求和新技术的敏感度,实现在特色行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健全的学科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拓展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技术辐射和应用领域。

3.从产业教学研究角度切入,拓展应用领域

在优化学科布局的同时,可以尝试从产业教学研究的角度,从源头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积极拓展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应用领域。长期以来,高校的首要任务是科学研究,而对产业教学研究重视不够。结合当前的新工科建设契机,产业教学研究应当引起行业特色型大学的重视。需要说明,这里的产业不仅包含了行业特色大学对应的特色行业,还包含了其他具有相通技术应用的行业。这类研究的关注点并非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是如何实现产业课题与教学实践的匹配。例如,如何缩小产业需求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如何设定合适的产学研合作层面,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行业发展的双重目的。笔者认为,产业教学研究对行业特色型大学开展新工科建设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精准定位、专业指导、合理外延的话,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课题设定不合理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并且,这种研究机制在我国历来比较缺乏,如果运行有效,极有可能为我国未来规范化和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奠定基本范式。

四、行业特色型大学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实践途径

要实现新工科建设在行业特色型大学落地开花,不仅需要行业和高校的专家智库充分重视、提前规划、合理设计,更需要高校管理层积极引进多学科背景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整体学科布局。此外,从产业教学研究层面,还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对新工科建设的实践途径进行探讨。

1.挂钩创新学分,增设产业发展中新兴技术类选修课

传统学科领域内已有成熟的课程体系,并且受限于学分要求,很难再生硬塞入新兴技术类课程。但是,可以考虑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新兴技术类选修课,并与创新学分挂钩,这种做法既尊重了现有的学科课程知识体系,又可以紧跟当前产业发展和技术趋势,拓展课程内容。创新学分的设置,一方面鼓励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又能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以相对轻松的心态进行知识探索,主动思考新兴技术和自身专业的结合点,提前为未来的行业从业者播撒创造性思维的火种。

2.依托科研训练,构造课堂教学、课程设计、项目实训三层递进式课程体系

新工科的学术属性要求,未来高等工程科技人才要具备创造性解决跨学科领域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构建扎实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系统训练。目前不少高校已广泛采取“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的课程体系,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考虑到多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在选题范围和评分方式上受限颇多,难以体现产业界或学术界的前沿要求。为了突破这一限制,可以考虑依托科研训练计划开展项目实训,利用高校教师的科研优势将产业界或学术界的前沿课题有针对性地代入项目实训中,彻底打通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三个环节,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基本实践技能到实战演练的三层递进式课程体系,最终以“成绩+成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定。这种课程体系能够有效打破封闭课程的边界,让学生获得一种理论—实践—实战的动态视角,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产业竞争和学术争鸣的本质是“没有边界的战争”,并从内心深处感到自身知识储备受到挑战,迫使学生带着问题去上课、带着目标去实验、带着思考去实战,从源头上提高课程体系的训练水平。

3.增设校企联合实验室,主动延伸行业触须

对于应用领域受限的行业特色型大学而言,增设校企联合实验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拓展技术应用领域和新工科建设阵地的方法。一方面,国内外不少科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明确和强烈,有很强的动力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提前布局锁定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不仅教师有与产业界合作研究的意愿,学生也有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为日后就业做准备的需要。因此,增设校企联合实验室不仅符合多方利益诉求,而且有助于打破象牙塔的封闭圈,有助于延长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行业触须,更广泛、更深入地理解相关行业的需求和瓶颈,更准确地找出新工科建设和相关行业发展的结合点。

4.依托实践基地,丰富产学研协同育人渠道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培养的人才能否学为所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目前不少行业特色型大学已建立起校、院、系等各级实践基地,可以考虑在已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引入企业技术平台支持,丰富产学研协同育人渠道。例如,在同一实践基地内,针对不同专业需要,可以寻求不同企业的软硬件技术支持,使实践基地的功能更为灵活,不再受限于单一企业的技术实力,客观上实现了产学研协同育人渠道的丰富和拓展。在基于企业支持的实践过程中,一些有抱负、有想法、有魄力、有能力的学生往往会脱颖而出,客观上加快了学校—社会的人才筛选速度,可以更高效地为行业建设输送更多的高水平人才。

五、结语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场质量革命,行业特色型大学肩负着引领国家特色行业发展的重任,必须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行业特色型大学应该努力突破传统行业意识的局限、学科分布不均的局限和应用领域不广的局限,深入领会新工科内涵,努力突破舒适区;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学科分布;从产业教学研究角度切入,积极拓展应用领域。在实施路径方面,行业特色型大学可以考虑:挂钩创新学分,增设产业发展中新兴技术类选修课;依托科研训练,构造课堂教学、课程设计、项目实训三层递进式课程体系;增设校企联合实验室,主动延伸行业触须;依托实践基地,丰富产学研协同育人渠道。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将有力促进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新技术和新经济浪潮中更好地引领特色行业发展。

猜你喜欢

工科课程体系特色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特色种植促增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