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问题出发提升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

2019-01-30段琪昌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探究

段琪昌

近年来,“问题是语文学习的起点”“问题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诸如此类的观点常常被人提及,也得到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认可。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的提问和理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的确,问题是向语文高峰攀登的阶梯,是各种语文教学法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对此,许多研究者已经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实践中形式化提问、预设性提问和总结性提问还屡有出现,可见此话题仍有探究的空间。那么,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该怎样提出问题呢?笔者尝试进行一些探究。

一、打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问题的产生提供沃土

初中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他们想要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十分强烈,这是问题产生的必要前提。但他们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气氛压抑,则心理紧张、思维停滞;气氛宽松,则心理愉悦、思维活跃,极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与学生和谐相处、平等相待,形成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问,另一方面要找好提问的角度,以新颖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以《祝福》教学为例,初中生成长于新时代,对于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认识不深,对其残酷本质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层。为此,我并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解,也没有直接带领学生深入挖掘,而是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曾经看过的古装历史剧或是历史小说,然后提出一个问题:祥林嫂叫什么名字?这个好像不是问题的问题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祥林嫂”很显然是她嫁给“祥林”后人们的称呼,那她原本的名字是什么?翠花、二丫,还是招娣?不得而知。而这只是封建社会万千女性的缩影。在封建社会,女性一直作为男性的附属存在,他们没有名字,只能冠以父姓或夫姓来称呼,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可见一斑。在这样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发展了语文思维。

二、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为问题的生发积累情感

在语文学习中,问题的生发需要情感的堆积和环境的推动,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闪现思维的火花。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真实,即要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并从中生发出问题;二是要有效,基于中学生持久注意力时间不长的特点,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场景的变化中流转思维,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置情境,不过度拔高、不揠苗助长,让每个同学都能提出符合自身思维的问题,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快速成长。

以《变色龙》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揣摩、了解人物性格,我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以便给学生创设一个十分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思考、提问。先是确定好剧本、人物角色和服装道具,再以竞聘的形式选出扮演者,在表演过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做出总结。在这样真实并不断发展的情境中,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身情感的变化,能够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将自己当作剧中人去考虑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在思维的发展中积累情感,在质疑问难中探寻真相,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设计启发性强的递进问题,为思维的发展铺设阶梯

思维的发展需要层层推进,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走进语文世界。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例,文章的题目就是本文的论点,也是我们提出问题的起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点你同意吗?如果你和作者是相同的看法,那么,你觉得他的论据充分吗?你有要补充的内容吗?如果你和作者持不同意见,那么你的论据是什么?通过递进性问题来帮助学生攀登语文思维的高峰。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开放性,不能提前预设学生的反应和答案,忽视学生回答时的独特见解,甚至当学生提出偏离教师设计的看法时,教师不予理会,一味地将学生的思维拉到教师设定好的轨迹上来,促使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安排思考、分析,从而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刺激性,给学生心理和思维上都带来新鲜感,避免出现“是不是”“对不对”这样毫无意义的肤浅问题,或是自问自答、总结性的问题,进而将学生的思维固化成一个模式,问题形同虚设、思考“走个过场”,这样的提问是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

四、抓住因人而异的提问时机,为探究的深入提供助力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即在什么时候提问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急需要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时在关键处提问,才能帮助学生理顺思维,将喷涌的情感宣泄而出。提问的时机一方面可以课前预设,并在教学过程中酌情提问,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抓住课堂生成的时机,即根据学生的学情临时发问。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为了突出对愚公移山这个决定的支持,文中特意提到了邻居家的小孩子也来帮忙,孩子仅仅七八岁,就要跟着他们往返运土,那么,孩子的父母是什么样的态度?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去文中寻找答案,发现根本没有提到孩子的父亲,只提到了“孀妻”和“遗男”,也就是说孩子是个遗腹子,他的父亲在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从而也就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含义。二是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即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因人而异地提问、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提问要相对简单、直接,让学生稍加挖掘就能找到“宝藏”,这样才能给学生的继续学习增添动力;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提问则要设置关卡、提升难度、增加迷惑度,使学生的思维多拐几道弯、挖掘得更深才行,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爱上语文,都能得到继续探究的助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要注重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以问题来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以问题促进学生探究更广阔的语文空间,以问题扎根于更深厚的语文土壤,以问题催生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乘着问题的翅膀在语文的天空翱翔。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