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实践性阅读教学方式探微

2019-01-30宁丰玲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整本书建构高中语文

宁丰玲

阅读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因素,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语文素养的培养方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种种与发展语文素养相脱节的现象,如何基于语文素养来探究高中语文阅读实践变得刻不容缓。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多采用“封闭式”阅读。主要特点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重语文知识的学习,忽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过分偏重知识层面的理解,而忽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缺乏广泛的人文积淀和足够的阅读积累,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等。

从学科的角度说,语文的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与学科价值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在高中探究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势在必行。在最近三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建构新的“实践性”的语文阅读方式。其具体做法是:

一、高一阶段——“行走在路上”实践拓展式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语文的核心素养做了这样的阐释:“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因此在构建语言的实践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而“联系生活”既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行走在路上”这个阅读拓展专题的主旨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再回归校园,体验不一样的课程资源,丰富知识,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欣赏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这样的活动,是行走的见闻与语言交流的过程。会成就学生的思维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有思想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段与众不同的旅途,也可能是一段富有哲理的话语,或是学生独特性灵的展现与开放。如有学生在《丽江的古街》中写道:“那扇门的朱红漆已然面目全非,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以分辨得出那种鲜艳的红。风轻轻地抚弄着那些门,便发出了吱吱呀呀的叫声,门口坐着一位年迈的老妇,手中拿捏的针线缝合着手中的衣衫,也许多年前就是这样了。只因这样,怀中衣衫上细细的褶皱才会慢慢爬上她的光洁的额头,于是她从一位妙龄女子变成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妇。”这样的文字,只有亲临过丽江古街的人才能写出来。在文章结尾,学生写道:“或许舟车劳顿,或许颠沛流离,但我宁愿成为那远方的一部分,而不是隔着纸张和荧幕漠然地遥望它们。你或许曾驱车驶向荒野,抬头仰望星空,你或许曾与当地奇装异服的人载歌载舞,或许在寒冷的路途中瑟瑟发抖。我把那些新奇、感动、震撼乃至孤寂恐惧都收集起来,陈列在回忆里,等待下一个契机的来临。我想这就是旅行的意义。”这样的文字在我们平时的作文课上是看不到的。学生只有亲自去感受了,他们心灵中的那颗种子才会得到浸润,才会发芽,才会开出艳丽的花朵。

其实,人一生下来,就存在着学习语言的环境。然而,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随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我的“行走在路上”实践拓展式阅读,就是通过深度生活化的学习,规范学生的应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构建语言的规范性与灵动性。

二、高二阶段——整本书开放式阅读

文化的博大精深,单靠任何一个课本的精选都是无法完成的。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涵盖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各项内容,学生在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中能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与效率,丰富自己的情感,发现、发展自己的个性。但目前语文教材建设更多注重的是语言层面的“典范性”,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单个知识点的知识,到理解、到应用的认知过程。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碎片化的,思维是僵化的、答题是模式化的。阅读与表达的水平难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无暇顾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与传承、发展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课内外时间,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的开放式阅读活动。

整本书的开放式阅读时间比较长。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呢?

其一,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让学校提前购买教师需要让学生阅读的整本书的书目,同一书目准备120本左右,教师利用阅读课时间,让全班学生阅读同一本书。整本书阅读可选择古今中外的名著,也可选择学生喜欢的现代当代作家作品。

其二,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整本书的阅读导读课应在学生阅读前进行,教师要以开放的话题联结阅读内容,旨在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阅读策略,但要注意导读不应太充分,否则会影响学生后续阅读的兴趣。

其三,明确整本书阅读的目标。课外阅读贵在兴趣,重在习惯,课内利用好学校规定的每一周在学校图书馆的阅读课,课外阅读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整本书由于篇幅较长,读书的方法有别于精读、细读,主要是持续默读,重点是运用梳理、整合、连接等阅读方法。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阅读过程中着意建构“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成人文思想。

其四,整本书阅读的交流展示课。交流展示以促进学生阅读分享为目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氛围,教师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表达。学生可以从情节方面梳理故事情节,可以欣赏文中的精彩描写或对自己感触很深的名言警策句,也可从人性的善恶的角度联系社会实际谈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整本书的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延伸到学生生命的各个角落。学生在现实的平凡中,可以遇见远方的新奇与兴奋,可以遇见古代无数伟大的灵魂,当学生感到无群的远方都与自己相关时,他们的见识开始广阔,接着他们会主动加强知识储备,加强道德修养。

三、高三阶段——“一言一事一文章”思辨性阅读

语文学习的时代性很强,学习的主体是这个时代最活跃的青少年,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海量的信息资源使人们的阅读写作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人们的口语交际及写作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一到高三就围着考题转的现象,用题海战术剥夺学生阅读权利的状况。因此高三复习阶段我让学生做了“一言一事一文章”的阅读写作一体化训练:1.在每节语文课课前十分钟,学生每两人一组准备一个话题(可以是一句名言、也可以是一种社会现象),提出当堂讨论的问题,目标是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他们讨论的热点问题,锻炼学生提炼问题的能力。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两个主持学生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他们提出的话题,全班同学分组讨论,讨论中学生可以就由此联想到的寓言故事、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等在组里讨论后再在全班展示各小组的观点。预期目标能让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形成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独到的见解。3.完成讨论后,由当堂课主持的学生展示他们在课前围绕这个问题写的文章,学生点评,教师点评后结束。

课堂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同时教师也要巧妙引导,让学生善于思辨。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看法,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如果不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如果同意,是否还有补充?这样提问,往往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任何事物是立体的,视角不同,结论各异,对同一问题另辟蹊径,多角度观察,多方向思考,必然得出新异的结论。在思考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一言一事一文章”的阅读写作一体化训练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项分析,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态度和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

以上就是我高中三年的“实践性”阅读教学的做法。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学生的思维训练入手,丰富阅读形式,拓展阅读训练空间,就有可能改变阅读课过于依赖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过于囿于少量文本的现象,我们的阅读教学会呈现焕然一新的面貌。

猜你喜欢

整本书建构高中语文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