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及价值意蕴

2019-01-30王明贤陈丽娜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创新型工匠精神

王明贤,陈丽娜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能源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016年被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工匠精神”一词受到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捧,迄今为止热度只增不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深刻把握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及价值意蕴,才能树匠心、立匠功、成匠风、育匠人,为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制造强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

(一)我国:工匠文化之源

“工匠”一词最早指的就是手工业者,他们在古代被称为“百工”,是社会成员之一。据《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2],当时将“创物”的“百工”称之为“圣人”。同时,历代中央政府机构必设工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对工匠的专业性、重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工匠精神也是源远流长,其最早的萌芽可追溯到4300年之前。相传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3],据传舜早年在河滨制陶时,不仅自己追求精工细作,还以这种精神带动周围人们,进而杜绝了陶器粗制滥造现象的发生。自此,从舜帝时期开始,再到夏朝的“奚仲”、商朝的“傅说”、春秋战国的“墨子”“庆”,关于工匠的描写开始大量出现在史书之中,其演变历史也随着我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由此形成了我国独特悠久而又承载历史积淀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

从古代工匠们一道道坚韧的剪影中,我们可以窥见那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其一,技艺精湛是生存之本。造物是工匠的首要职责,而技艺则是造物的前提,也是工匠存在的第一要素。为了使技艺达到高超精湛,古代工匠们有着超乎寻常的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们力求作品的尽善尽美,并为此感到由衷地骄傲和自豪。其二,心无旁骛才能臻于化境,这也一直是我国古代工匠穷其一生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除了对自己的技艺的严苛要求外,古代工匠还对自己的作品怀有一种绝对的专注和执着,以至达到钟情忘我的境界。其三,物勒工名是管理之智。所谓物勒工名,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制作的器物上,是我国最早的对于工匠质量管理的规定。这一制度始于春秋、完善于秦朝,它既是一种古代的产品质量检测管理制度,更体现了工匠对于责任和荣誉的担当。其四,匠心为魂是终极价值追求。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把人性的意识渗透进其技术思想中,在强调技艺精湛的同时,又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从而赋予“技”以更深层次的意义。《庄子》中“庖丁解牛”“运斤成风”即是技之骨与匠之心完美结合的生动案例。

(二)西方: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

在西方文化的源流中,artisan(工匠)一词源于拉丁语,最初的意思是一种被称为“ars”(to put together,join,or fit)的体力劳动,意为把某种东西“聚拢、捏合和进行塑性”,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内容与形式的丰富使工匠的意思也随之延伸为“技艺、技巧、技能”(art)。借鉴16世纪的法语“artisan”和意大利语“artigiano”的含义,17世纪早期“artisan”演变为现代意义上工匠、手艺人的意思,从此作为一门特定的职业和特定的社会阶层广泛使用起来。[4]从中可以窥见工匠与劳动的渊源以及劳动对工匠词义的演变所起的关键作用。

在西方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中,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技艺经验是其技术前提。尽管在古希腊—罗马文明存在的800年间,社会奉行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信条,但依然无法抹杀工匠在促进古希腊—罗马城邦制社会运行以及古希腊—罗马文明进步过程中所做的重大贡献。同时,在中世纪,西方进行了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洗涤了人们的心灵,促进了劳动观念的转变,这是工匠精神形成发展的思想条件。由于宗教改革,中世纪的工匠们不再被阻挡在宗教生活之外,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与此同时,他们自身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了彻底改变:被迫谋生的窘迫转为宗教般的虔诚之心。另外,工匠精神还有其得以外化的社会动因,即手工业行会制度及其技术繁荣。手工业行会的成立直接促进了行业内的技术分工,从而使工匠的技艺水平得到直线提升。工匠师傅在传承其技艺“筋骨”的同时,更将专注、细致等精神品质和敬业、奉献等伦理价值通过浩瀚的历史宇宙一代代沿袭下来。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工匠精神的重申与强调,既彰显了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更为我们研究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基调与准则。新时代工匠精神思想内涵的探究应在充分汲取上述中西工匠精神源泉的精华基础上,充分结合新时代新特征新要求。具体来说,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四个维度:

(一)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匠心

爱岗,即不管岗位高低、职责大小,都由衷热爱自己的工作,是对自身职业发自心底地尊重与敬畏之情;敬业,即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把工作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勤勤恳恳做事、兢兢业业操劳,辛辛苦苦奔波,甚至不惜为了工作牺牲自己的一切。爱岗敬业体现了职业精神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价值诉求。不可否认,凡是获得“大国工匠”“时代劳模”等美誉的集体或个人,无一不是爱岗敬业的典型,他们坚守“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信条,专注于本职岗位几十年抑或一生,最终才成就一番事业。而匠心指的是匠人对技艺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之心。中国古代匠人入门前的敬拜仪式与宣誓制度,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师道的尊崇以及对职业的虔敬。因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最根本的内涵,铸就了新时代的“匠心”。

(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匠功

精益求精,顾名思义本来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却还要追求更加完美,好了还求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价值理念、“99%到99.9%,再到99.99%”的品质精神、“精雕细琢”的技艺追求,无一不是精益求精的生动阐释。毋庸置疑,精益求精,是各行各业“工匠”荣誉称号获得者的共同品质追求,也是他们在国内外各种大赛中屡创佳绩、争金夺银的精神动因。匠功,即匠人匠心独运的技能。孔子《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5]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6]切磋琢磨、精益求精的匠功一直是中国古代匠人们的基本技术要领,“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也应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之一——匠功的核心。

(三)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匠风

如果说,爱岗敬业与精益求精是传统“工匠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者主要体现了新时代“工匠精神”对传统精髓的继承与发展,那么,协作共进则更多体现了新特征新任务新要求,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共同进步,这种团队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必备要素。与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不再局限于传统手工技艺领域,而是扩展到了所有行业;生产方式也不再局限于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产;产品也不再是一人或一个企业单独完成,而是呈现出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复兴号”列车就是典型代表,一列车厢的组装就需要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么纷繁复杂的工序绝不是一人之力、一企之资能够独自完成的,这就需要相关行业发挥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而不是各自为战。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工程需要全国各民族戮力合作,团结协作的“匠风”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要义。

(四)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匠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7]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毋庸置疑,“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理应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必要内涵,以此铸就新时代的匠魂。如果说传统“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的历史沿袭更多强调的是继承因素的话,那么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更加侧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才能不断推动产品的升级迭代、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以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根本上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无“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判断人们是否具备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一个根本标准。

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的历史视域下,重提工匠精神有其独特的价值意蕴:它是正确职业价值观形成的精神指南,也是培育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支点,更是制造强国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一)“工匠精神”是正确职业价值观形成的精神指南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职业价值观也正经历着一种变迁——传统的观念正在迅速瓦解,各种新观念不断涌现,比如“职业有高低贵贱”“跳槽新常态”、择业功利化等等,这些错误的价值观不利于人们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综上,宗教在西方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是“天职”、职业没有贵贱高低之分、认真工作便可得到神的认可等观念在宗教改革中深入人心,排除其“上帝”存在的背景,我们客观分析其合理性内核就会发现,“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认同的,它仍然是新时代人们应该树立的正确职业观。此外,“工匠精神”的核心思想在于不以功利之心逐之,而是敬畏之心享受完美极致、精益求精的状态。在这一精神理念的引领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一生只亮一盏灯,一生只做一件事!”成为常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卓越成为其根本的职业价值观。

(二)“工匠精神”是培育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支点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共同发布的《2018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我国创新指数得分53.06分,排名17,比排名第一的瑞士差15.34分,总体来说,属于世界第二创新集团行列。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整体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我国实现创新发展需要突破的重点方向,其中,创新型人才培育不足导致创新后劲乏力是其典型表现。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才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描绘了人才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新任务,突出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人才强国目标的根本保证。在这个高度崇尚创新的新时代,创新者们更需要视创新为“灵魂”的工匠精神。因而,工匠精神应成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支点,以推动创新型人才战略的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工匠精神”是建设制造强国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迅猛。从国内来看,2018年制造业(264820亿元)占我国GDP的比重达29.4%;从国际上来看,2010年我国制造业的比重已经跃居世界之首,并牢牢占据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宝座。毋庸置疑,从绝对规模来看,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的最大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根基和命脉所在。但是,不能忽略的客观事实是由于长期远离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水平,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状况是“大”而非“强”,“中国制造”也仅仅停留在“made in China”,难以达到“中国智造”的水平,更难以企及“中国创造”的高度。更关键的一点是,由于缺乏工匠精神的滋养与培育,我国制造业难以打造出质量过硬的精品,直接导致了在国际市场上核心竞争力的丧失。反观日本、德国等工业强国,无一不是奉行工匠精神,并使其成为国家民族文化命脉的优秀典型。时下,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好工匠精神这一制造强国建设的强大驱动力,使之作为优质文化基因浸润到技术工人的骨子里,成为国家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创新型工匠精神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光影视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