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及“双一流”背景下医学院校教育国际化路径探索
——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
2019-01-30黄彦纾张海英韦建辉
黄彦纾,张海英,韦建辉,邓 玲
(广西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合作成为高校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后的第五大使命,这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以推动教育改革发展[1]。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进一步指出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2]。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呼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加强合作,共同开创教育美好明天[3]。可见,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和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自身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4]。
我国医学院校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办学实力,必须走国际化道路,才能在当今世界激烈的教育资源竞争中立足,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教育国际化是医学院校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广西医科大学教育国际化现状
广西医科大学位于广西南宁,凭借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早在1958年开始招收越南华侨学生,1978年起招收外国留学生,截至目前已培养1000余名来自77个国家的和地区的国际学生;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资质先后获得印度、尼泊尔、泰国等国认可;逐步实现了中文—双语—全英文的授课模式,组织胚胎学与儿科学课程获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010年起开办中美合作办学与校际交流项目;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渠道和合作关系。
然而相对于985高校及发达地区医学院校,学校教育国际化程度仍较低,国际化工作缺乏内在动力,组织推进也面临体制机制障碍[5]。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导向
2015年起,教育部开展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调查包括国际化战略、组织与管理、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课程与教学国际化、学术科研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九项核心指标[5]。
作为医学院校,广西医科大学应根据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及学科优势,以上述“核心指标”为导向,依托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有利地位,以推进管理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重点,多途径、全方位实施国际化战略。
三、广西医科大学教育国际化实施策略
1.推进管理国际化。学校首先要建立起“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成立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宏观指导;其次要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和外语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化事务的管理人才[6]。二级院系应明确认识自身在国际化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主动开展国际化工作;各职能部门应根据国际化工作整体发展需要,履行相应职能,建立适应国际化要求的管理机制。
2.推进师资国际化。教师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力量,拥有一支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对高校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甚至是学生国际化方面具有推动作用。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首先要加强人才管理工作的国际化导向。强化外语水平、海外教育(或工作)背景在人才引进、竞职晋升中的重要性,将外语考核和国际交流经历纳入考核要素。其次是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能力建设,通过设立外语培训、全外语授课培训、境外培训等项目,支持教师全方位自我提升;通过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支持教师出国访学进修。
3.推进学生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包括学生来源国际化及学生视野国际化,推进学生国际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学校应加快提高学校国际化接纳能力,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扩大国际学生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规模,打造中国教育的国际品牌。二是推动本土学生的国际化。鼓励在校生通过赴境外修读学分、参加国际会议、参加短期交流项目或比赛等形式,提前接触前沿学术,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交往能力。
4.推进教学及办学国际化。教学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办学的国际化方面。一是要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体系,主动参与国内外权威评估和专业认证,通过认证总结建设经验,以此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要加强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和培养模式;与友好院校合作开发在线网络课程资源,并通过学分制度改革,促进国外高校优质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共享。三是要加强全外语授课体系的建设。做好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全英授课项目的提质增效,并探索建立其他专业的全英文授课项目、课程与教材体系,以形成医学院校全外语授课的特色[7]。四是建立国际校友反馈及社会评价机制。追踪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及就业情况,评估培养模式是否能满足生源国需求;通过与生源国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国内兄弟院校等多方建立联系并获取评价及建议,以外界反馈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最后是充分利用医学学科特色,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渠道和资源,开拓与境外高校的长期交流或联合培养项目。
5.推进科研国际化。学校与东盟国家在医学研究合作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科研国际化水平,学校需发挥各重点学科、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和对外交流资源,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加强与国外友好院校重点实验室的交流,选派科研人员到国外实验室开展实验合作。
6.提高国际参与度和国际影响力。定期承办“一带一路”及“中国—东盟”系列国际学术会议;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向国际学术会议投稿并在会上发言;鼓励师生申请国际学术组织的任职或兼职,尤其是国外SCI杂志编委;积极承办中外人文交流活动,举办校园国际文化活动等,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国际参与度、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四、结 语
推进教育国际化需学校各层面高度重视,将这项工作作为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实施,各职能部门要完善相匹配的政策性文件,各二级院系作为实施主体要主动承担,在逐步落实各项任务中推进学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