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导师研究生关系探究
2019-01-29丛薇王瑞玲
丛薇 王瑞玲
摘要:本文由近期两则研究生导师师德不端事件引出,结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对全国高校立德树人目标要求的讲话,探讨了当前时代背景和高校教育环境下,理想的导师研究生关系。从伦理、传承和利益竞争等方面分析了导师研究生关系的各个层次,又比较了研究生阶段和本科阶段师生关系的不同,对导师、学生和学校如何建构好研究生阶段良性的师生关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良性导师研究生关系;师生关系演变;导学互助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3-0243-02
一、概述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为民族振兴抢占新技术革命浪潮制高点的重任。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的好坏,不仅制约最高层次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教育质量,同时影响导师本人的学术发展和社会声誉,也必然影响研究生的成长成才。
研究生扩招后,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种种乱象,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有少数导师自身的问题,也有少数研究生自身的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也足以让人警醒。
就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来说,有三个要注意的地方。其一是导师处于强势支配地位,研究生相对弱势。其二,任何关系要想持久,必须达到良好互动、互利互助。导师、研究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取得也要靠研究生的学术努力、互动调整和适应。其三,虽然科研项目课题是培养研究生的抓手,但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简单化,即以干导师项目代替导学与培养的倾向。
此外,由于导师科研团队的半封闭性,外界不太了解,学校难以深度介入管理,导致学校管理流于形式,导师个人具有决定权。
二、师生关系的演变与分析
1.自古以来的学徒制。师徒传承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教育模式,自古以来便存在着学徒制。韩愈的《师说》中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的是存在着师徒伦理关系。名师出高徒,说的是存在师徒导学传承关系。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说的是存在师徒利益竞争关系。
2.本科教育师生关系。大学扩招、普及情况下,本科生教学更侧重于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其特点是一名教师对几十名学生,教学的针对性不强。这个工作的输出结果,关键取决于本科生自己,学习或是荒废自己把握,怨不得教师;而讲授照本宣科还是生动新颖,则又取决于授课老师,也部分决定了教学结果的优劣。师生关系中包含的师徒伦理关系、导学传承关系和师徒利益竞争关系都比较弱,师生之间比较好相处。
3.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有较大不同。一是采取导师制,导师每届所带研究生两三个而已。平常师生有效的学术、思想探讨应该较多。因此,研究生教育师生伦理关系强于本科生教育,但又弱于学徒制。二是现代科学细分,方向、信息来源众多,信息量超大,学生如果走心的话,借助“互联网+”资源可使研究面更宽,超出导师是可能的,因而可以做到教学互长。因此,研究生教育师生导学传承关系强于本科生教育,但又弱于学徒制。三是现代科学细分领域非常开阔,导师和研究生研究可以做到互补,同方向但专题不同,因而不存在同质化利益竞争。换句话说,不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情况。因此,研究生教育师生利益竞争关系明显弱于学徒制教育。
综上所述,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中伦理关系弱于学徒制、导学传承关系弱于学徒制、利益竞争关系基本不存在,因此是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应该比较容易维护,实践中发生的研究生师生对立关系的问题多半是简单套用传统师徒制模式所致。
三、建构良好师生关系探讨
研究生要学习老师身上的各种优秀品格,要勤奋、刻苦、耐得住寂寞。一个人如果品德不正(诚意、正心、立志),那么他注定无法在学业上修成正果,他学到的永远是皮毛。
作为研究生要明白,首先他们是要出创新成果和高水平论文的,这是个“一票否决”的硬指标。离开这个去奢谈良好师生关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研究生不能求全责备要求导师是“道德完人”;导师也不能要求学生是“小绵羊”。研究生须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未来才能将导师自己的事业延伸与继续,实现导师自己没能完成的目标。第三,学生与老师都有处好关系的初心,但各自有各自的压力,都不容易。师生知道各自特点之后,互相理解、调整与适应,学生成才老师成功何其乐也!第四,当学生与老师相对立的时候,也不是故意的行为,而是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学徒制、自由主义),因为有了时代的变迁,双方不知道适时调整而造成的结果。问题出现了,解决的方法不该是怨天尤人地责怪对方或者自责,而应冷静寻找问题症结所在,为师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不断更新知识,要有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要鼓励学生去争辩,去发表与自己不同的见解。为学者要有强烈的求学欲望,要有自觉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知识,更要有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要有对老师和学习的热爱,要激励老师去打破局限,去交流更多的信息。
1.构建良好关系的基础。
研究生做到:①尊重导师的劳动与成果权;②对导师有礼貌,爱护导师;守法不越界,尽量不为自己私人事情企求导师;③尊重导师的人格,维护导师的尊严;④正确对待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沟通;⑤及时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课题任务,定期汇报。
导师做到:①尊重研究生的劳动与毕业权;②对研究生尽量不公开批评,不伤自尊,爱护研究生;③尊重研究生的独立人格,守法不越界,尽量不安排研究生干导师自己私人事情;④正确对待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吸收和沟通;⑤完成对研究生导学任务,定期指导与督促。
2.建构“导学型”教与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习主席说:“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认为这样的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强势性格的导师,可以考虑适当收敛,注意给学生留出思想空间和创新空间,他们在学术上的萌芽与发现,会补充和提高导师的学术发展。学生努力发文章或者能够帮导师解决问题,同时展现自己的能力,如果這些做到了,那么导师自然会对学生刮目相看,就有了良好互动的基础。
3.建构“亦师亦友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平等、民主、互相尊重和互助。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研究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研究生的朋友。
慈祥性格的导师,可以考虑适当严格要求,更有利于研究生克服人性中懒散的一面,学生获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和高水平论文,才好毕业。在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时候,他们的想象力、创新点会不断涌出,可以补充和提高导师的学术发展。
4.导师注意避免的误区。①以自己教学、科研、项目、行政事务繁忙为由,大撒手不管;②以干好导师项目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从而代替导学、代替学术培养;③导师注意力在“拉项目”。基本放弃前沿领域创新,失去学生的尊重;④搞封闭式团队管理,对研究生的评价导师个人说了算。
四、不可缺少的学校作用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和沟通联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要由研究生导师管理为主向学校管理为主转变;做好研究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一般而言,导师处于强势支配地位,研究生相对弱势,因此,学校应充当师生关系的再平衡者。
健全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高校要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师德考核要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同行评议等多种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丁桂莲.从民谚看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的师徒关系[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育学术月刊,2012,(6).
[2]管莹,我国研究生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论丛,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