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中教学方法的改进探索与实践思考
2019-01-29杨育圣孙鹤
杨育圣 孙鹤
摘要:以《涂料与塑料助剂》课程为例,根据选修课的课程特点,通过四个方面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意见。一是在实践教学中对知识点至简求精、教学内容由熟拓广;二是在课堂中适度引入流行词汇吸引学生;三是利用实物、图片和动态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四是以交流为核心进行课程考核。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方法的改进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选修课;教学;改进;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3-0212-02
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中,选修课作为理论基础课程的知识延伸,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每个专业,都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设立扩展不同知识点的专业选修课,选题丰富,讲授方式也更为灵活。但是,由于在成绩考查中,选修课不如必修课学分多、比重大,且多为开卷考试或者上交小论文的形式评判最终的成绩,所以,学生并不十分重视选修课。很多同学认为选修课只要随便听一听,抄一抄,写一写,就可以得到一个差不多的成绩,或者抱着只求及格不求分数多高的态度,很多同学更是多选几门选修课,哪门课好过就参加哪门课的考试,上课不积极,听课不认真,甚至不去上课。这样,与设立选修课的初衷背道而驰,难以达到选修课的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现选修课的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以下几点经验,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兴趣。
1.知识点至简求精,内容由熟拓广。这一点也许和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同。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选修课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讲授内容应该更加丰富,更加新颖,更加前沿。但是,讲授内容如果过于丰富,会让学生有种“填鸭”似的窒息感。以《涂料和塑料助劑》这门选修课为例,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介绍为主,不会过于深入地讲解与探讨助剂的反应机理,而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助剂,助剂有哪些种类,助剂的结构特点、使用方法和应用领域。众所周知,助剂的种类何止百千,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尖端科技等领域中都能捕捉到助剂的身影。由于课程的学时所限,老师在写教学大师时要斟酌,不能以尽可能多的讲授助剂种类为目标,而是要在种类繁多的助剂中选出几种有代表性的,作为典型给同学讲解。
那么怎么选择要讲的助剂的种类呢?首要的原则是,一定是常用的助剂,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得见、摸得着、用的到的类型。例如表面活性剂,平时用的香皂、洗衣液、柔顺剂、洗发水、护肤品等等,都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成分。首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以此为切入点,结合生动的图片解释其结构特点,以此为基础,讲解其作用原理。在结构特点——作用原理这部分重点讲解,让学生理解“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对于一些常用的清洁用品,看一看主要成分,就知道属于哪个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再如防老剂、抗氧化剂,可以与我们常用的防晒霜联系起来,成分中的二氧化钛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防止晒黑,其中的VE(维生素E)和VC(维生素C)起到抗氧化的作用。还有常用的润滑剂、乳化剂、交联剂等,都以同学非常熟悉的实物为切入点,找到起到关键作用的组分,由简入深,由熟拓广,逐步渗透到工业生产领域,甚至尖端科学领域。
让同学们可以应用学习到的知识,拨开目前市面上某些琳琅满目商品的神秘面纱,不被华丽的包装与言过其实的推广所迷惑,从本质上了解某些商品的作用原理,做到以科学的眼光理智看待日常生活用品。
2.适度引入流行词汇。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频繁出现在日常的交流中。从火星文,到符号流,从相声小品的搞笑语言,到地方语言的幽默谐音,从影视作品的经典台词,到网络游戏中五花八门的词句,每年都会出现成百上千的流行语。作为大学教师,应该随时紧跟时代的步伐,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勇于接受、应用新鲜事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适度地把一些流行用语带进课堂,不仅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的听课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
例如在讲助剂的“协同作用”和“对抗作用”时,传统中对“协同作用”的描述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助剂配合使用后比单独使用一种助剂的效果好,对“对抗作用”的描述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助剂配合使用后比单独使用一种助剂的效果差。虽然表述清晰明确,但是语言比较枯燥,如果将“协同作用”比喻成神一样的队友,“对抗作用”比喻成猪一样的队友(游戏常用语),同学们就会很快记住这两个概念,虽然不能一字不差的背出来,本来也不需要同学背下来,但是可以把概念形象化、灵活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加深同学对于概念的理解,并且可以准确的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讲课的教学目标都是让学生学会、学懂并记住课堂的重点内容,而如果适度应用同学耳熟能详的流行语来描述一些概念、理论和实验现象,那么同学会在较轻松的氛围内学习到知识,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学习状态。
3.实物、图片和动态视频展示。一图胜千言,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育的今天,完美地诠释了这个观点。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单纯用语言表述和简图很难描绘得十分形象,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能用切合概念和理论意义的图片,或者动态视频进行展示,结合老师的讲解,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理解与掌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样以《涂料和塑料助剂》这门选修课为例,当讲述到胶束理论时,有的同学反映“胶束”的概念太抽象了,很难想象出其特征。概念理解不深刻,那么对于“胶束”的运动过程和作用原理就更加难以掌握了。对此,一是搜索了一些典型的胶束图片,二是应用Flash软件做一些简单的动画(Hippani Animator软件更加容易学习,但是功能没有Flash软件齐全),展示“胶束”的运动过程,实现从抽象到形象的过渡。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同学的眼球,更有助于同学的理解,加深印象。
没有哪种描述能比见到实物更加直观有效。例如在讲《有机化学》时,利用球棒模型,讲解甲烷、乙烷等有机物,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同时可以让同学自己进行模型的组装,然后自己命名组装出来的有机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如果有机会能带学生进行参观和实习,亲眼见到仪器设备,一边参照实物一边讲解,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非常好。
4.以交流为核心的考核方式。传统的选修课,一般为开卷考试,其成绩是最终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考完试以后,学生关注自己的分数,老师关注班级的分数分布,导致师生同样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考试的真正意义——考察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与知识点的应用情况。对于考查课,建议用交流的方式,逐步取代传统的答卷的方式。
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开始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其在课程范围内任意选题,采用PPT的报告形式,演讲时间每人控制在10分钟之内,讲完交流5分钟,同学可以任意提问题,演讲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答,最终让同学上交一份以演讲内容为题的小论文。老师结合学生的选题,PPT的讲解,交流的情况,以及论文的内容与格式,综合考察,最终给出成绩。在做PPT过程中,学生会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不仅阅读了相关资料,而且锻炼了总结问题的能力。在演讲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面对问题的反应力和应对能力,将演讲的内容写成小论文的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毕业设计撰写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打破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观念,将“交流”作为核心观念对学生进行考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学方式的改革也非一日之功,更不是空洞的理论和泛泛的空话。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想要怎么学,哪种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