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地学深度融合之探索
2019-01-29陆丽娜李静
陆丽娜 李静
摘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已上升至國家战略高度,也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地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地学知识为基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引导,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地学实践教学之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地学教育之深度融合,构建学科研究与应用相结合、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衔接的新结构,培养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地学;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3-0153-03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祥地。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特曼[1],倡导“学术尖顶”思想和“技术学者社区”思想,提出将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商业合作伙伴的构想,并努力将其付诸于实践,促使斯坦福大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资助学生成立惠普公司,创立斯坦福工业园,并且成就了硅谷。各国开始效仿之,开启了产学结合的范例,强劲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2]的目标,其特点是注重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
20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创业者掀起了“创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3]。这些科技创新的创业活动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培养创新人才不仅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而且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大学创新教育自1984年开始。相较于国外,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则比较晚。长期以来,因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业结构也随之改变,同时教育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是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的一种集中表现。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显得极为重要。
上世纪90年代末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创新创业教育自此得到了巨大发展。21世纪初教育部启动了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发展阶段[4]。
近年来,国务院相关文件反复强调并号召要增加国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建设项目,以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5]。这些举措使得近年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在我国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
(三)我国地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地质教育累计为我国培养了近百万人才,地质教育体系也比较完善,地质教育正处于历史的最好发展时期,尽管如此,在培养领军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展开,地学科技的进步和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地质人才资源的培养,也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组成部分[6]。《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指出,我国缺乏中长期地学人才需求预测,缺少对地学教育进行宏观战略的指导和规划[7]。顾明远[8]指出应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地学中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地学发展的必要性
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是推动地学迅猛发展的需要。当代的科学技术有4个基本特征:一是学科技术知识呈爆炸性增长;二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不断缩短;三是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四是科技全球化加快[9]。地学科技也具有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要用地学科技创新解决资源及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必须从培养创新型地学人才入手。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可采资源量下降,大宗矿产依赖进口程度逐渐加大,矿产资源缺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地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突显出它的必要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地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在地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学生未能对地学产生兴趣,只为了达到学校毕业要求,获取学分;第二,仍旧处于“唯书本论”状态,局限于课本知识,不能学会自己拓展;第三,缺乏创新思维,不能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一直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位置。
就教师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教师只为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第二,传授知识过于陈旧,未能与时代前沿接轨;第三,缺少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笔者统计了2015年国内主要地学院校地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表1),从表中可看出,2015年各大学就业率都在90%以上,其中毕业生深造比率从20%-90%不等。从深造比率来看,侧面反映出地学专业学子“就业难”;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增速下滑,2013年国内矿业领域“黄金期”结束,这些无疑为就业“雪上加霜”。为了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小部分学生选择创业,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但选择深造的理由却不尽相同,部分学生是向着可以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这一目标出发的,也有一些学生是为了获得含金量更高的文凭,为未来工作就业增加筹码;还有部分学生属于跟风行为。而选择创业的学生却又很难成功。
就用人单位而言,用人单位最为注重毕业学生的内在素养是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外在条件是所学专业、学历、毕业院校。目前,国内高校培养的地学专业学生在内在素养方面显得欠缺,这也是“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地學实践教学创新
地学专业更注重素质高和能力强的专业人员[10]。实践能力培养应和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在学科基础的培养前提下,培养学生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认知性、继承性过渡到研究性、创新性。
(二)产学研三合一
产学研三合一是指,大力促进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从而实现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目标要解决人才培养、科技和经济三者相结合的问题,进而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促进教育全面进步以及教育、科技与经济三者协调发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高校与地勘单位的合作,培养定向人才。同时,企业界通过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和实习岗位。让企事业单位参与课程设置与调节,并开设特色课程,使学生掌握特色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从而提高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科研活动和成果实时转化为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课题。开放地学相关实验室,营造积极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培养高水平、研究型的地学精英,造就新一代高素质地学创新创业人才。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新技术、新仪器逐渐广泛应用于地学领域,地球科学已从传统的定性研究发展到现今的定量研究。实践能力培养则应同步发展,注重定量研究方面的培养。信息化建设应在地学领域进一步推进,在地学教学工作中推进信息资源服务。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加大这方面的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以及教育系统应用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地学实践教学网站和虚拟实习系统,也就是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数字化综合网站[11]。
五、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资源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地学专业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培养高等教育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需要贯穿大学实践教育始终。创新创业教育决定了大学生将来社会适应和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要高校与社会协同创建和资源共享,共同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教育工作者也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课程内在的融通及立体化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地学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创新创业的实践训练,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创新创业发展空间,推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艳华.弗雷德里克·特曼高等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河北大学,2011.
[2]王发棠,韩晓惠,卢琦.国外创新教育的开展及对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4):74-77.
[3]曹胜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8,(5):59-62.
[4]王革,曹胜利,刘乔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9,(06):54-56.
[5]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6]李绚.创新型地质人才成才规律及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7]吴淦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地学人才[C].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11.
[8]顾明远.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5-13.
[9]李绚.创新型地质人才成才规律及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10]赖绍聪,何翔,华洪.地球科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09,(04):35-40.
[11]吴淦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地学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1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