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大类招生背景下资源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训平台建设研究
2019-01-29杨广顺周彤张崇曦邢依萌李翠兰高强
杨广顺 周彤 张崇曦 邢依萌 李翠兰 高强
摘要:随着现代智能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用人需求的日益改变,大学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异矛盾日趋严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就业模式已无法满足数量迅速增长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就业观念急需改变。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的意识、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远远不够。本研究从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入手,通过各种方法途径为资源与环境类专业的同学们搭建起更加与时俱进的教育实训平台,以期能为当代中国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3-0028-02
一、建立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向社会不断输送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此,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题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学科大类招生背景下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的核心内容
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在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在农业院校开始大类招生后,其他各省市重点农业院校陆续实行大类招生。所以,革新招生计划,实行大类招生是本课题研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的先决条件。
三、学科大类招生背景下建设双创实训平台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所以加强教师自我教育,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成为平台建设开展的有力保障。
1.强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的互联网资源,各类专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开展教学方法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开展暑期短训班、系列讲座等各种活动加强自我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式,丰富课程,创新教学,将教学和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科研任务和工作,从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使各类专业教师在科研历练中提升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2.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比如开展一些课程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应用翻转课堂授课等。由专业教师建立2-3套适合自己学生的在线课程。将实训作为单独课程,计入学分,纳入院校公共选修课体系,作为农业院校创业、就业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训平台中,将专业课程和科研成果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引进课堂和教材之中,激发学生们的科研兴趣,鼓励本科生走进实验室;完成理论知识向实践创新的转化,将不同专业的各实验模块进行对接,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奠定课程支撑体系。
(二)搭建多样化实训平台,创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创建创业实训模拟公司。研发本类学科特色科学技术产品,实现与地方企业的对接。创建创业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搭建高校、地方、行业、企业交流互动平台,定期聘请各省市优秀创业教育专家、企业家开讲座指导,培养我院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打造出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
2.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深度开展教学研模式,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为资源环境类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增加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深入企业,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将理论知识有方向地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在实践和探索中培养出创新意识和行为,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让学校的大门与企业大门对接。
3.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专项特色活动,对学生和公众进行保护宣传教育,使学生的实践活动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基层,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利用在社会实践中的所学、所感、所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强化农业院校的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为学生提供广泛立体的创新创业空间,推动学院创业园建设,积极融合学院各类专业实验室,引进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进一步加强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师范中心平台的建设,以及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建立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给学生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
(四)建立对双创人才的奖励机制
将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等方面中作为一项评定指标并占有一定的比重。设立学科竞赛奖、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奖、科技创新奖等奖项鼓励创新,设立学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鼓励本科生从低年级就开始进入实验室,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找出创新点。依托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引导、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创新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竞赛的过程中更加高效地吸收理解专业知识,从与他人竞赛的过程中寻找、弥补自身差距,在学习交流中产生更为深刻的创新思维和想法,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搭建与各高校的合作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选拔优秀学生与国内合作高校进行交换学习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教育和前沿问题的探索,促进资源环境类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提高水平,并使本科生从中受益。结合其他各院校培养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案,以促进本專业教育走在科研创新的前沿,积极拓宽渠道,寻求与名校联合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秀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6-108.
[2]李刚,赵旦峰,穆琳琳.浅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3]赖丽花,杨伟,王效杰.创新型生产性实训平台的建构——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学院实训平台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