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金融创新探析
2019-01-29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元江县农业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王平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元江县农业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王平
中央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要想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既要坚持农村金融在改革发展上的正确思想,又要不断完善农村其他特色农村金融体制,让农村金融机构有效地回归本源,更多地给农村经济重点发展地区和对薄弱的地方提供金融资源,以最好的状态满足农村发展的多种金融需求。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杜绝一切虚假的倾向,严格控制风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关注更多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出台的政策,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相关企业的发行和上市,新的三板上市融资、并购,进一步推动农业期货期权市场的建设,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完善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体系强化地方政府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的责任。因此,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农村金融发展路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适应新时期农村全面改革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助推扶贫攻坚战,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 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因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金融产品单一、经营成本高、收益低等问题,大部分金融机构撤离了农村设置的服务网点,收缩到县城及经济发达的集镇,只有少部分金融机构(如农村作用社)未撤离并承担着农村金融服务,致使农村金融组织主体减少,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缩小、农村金融市场萎缩、金融支持“三农”力度不断减弱,城乡金融服务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农户及农村企业享受不到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导致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
1.2 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不完善
一是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滞后。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工作重视不够,金融机构没有完全建立农户和农村信用的信息数据库,然而对已经存档的部分信用信息基础数据都没有及时更新,政府也没有全面组织推动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工作。因此,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覆盖面窄、农户及农村企业信用意识不强,致使金融机构很难采集到农户及农村企业的有效信用信息,影响了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二是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财政没有安排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和考核奖励资金。三是对农村的金融风险监管、预测、应急处理方案需要进一步完善。
1.3 农村金融提供服务不足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供给不足,部分金融机构已放弃和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二是金融产品供给不足,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其他投资顾问、理财、票据融资、网上银行等金融产品供给很少,并因涉农贷款成本高、规模小、分散、收益低等特点,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不高,而设定门槛较高,处理程序烦琐,导致农户和农村企业融资有信贷需求。三是农村现代支付结算基础弱,在农村自助银行(ATM机)、布放POS机及使用票据、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配置少,满足不了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1.4 农村信贷抵押物缺乏
因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工作推进滞后,目前只有林权可作为贷款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住房等其他所有权等产权还不能作为有效贷款抵押物,致使农村信贷抵押物缺乏,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
1.5 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
政府没有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也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保险存在险种少、覆盖面不广、农户及农村企业保险意识不强等问题。农村金融市场担保体系不健全,融资担保公司在农村地区很少开展涉农贷款担保业务。因此有待加强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一旦发生金融风险有效分担、化解风险,保障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1.6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不完善
当前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农村对产权抵押这类的手续比较难办理,产权价值的评估和办理评估费的标准都没有合理的收费规范,制定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还存在比较多的困难。
1.7 农村金融宣传力度不够
在农村地区金融宣传力度不够、宣传面不广,农户及农村企业对农村金融知识、产品认知度不高,除了知道存、贷、汇等金融业务外,其他投资顾问、理财、票据融资、网上银行等金融业务了解甚少,也缺乏通过信贷资金自主创业发展经济的意识。因此致使农户及农村企业的金融意识、信用意识、创新意识不强。
2 对策建议
2.1 创新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构建适合农村特色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回归。引导和支持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的触角伸向农村,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络。稳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支持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靠农村(社区)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村互助基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小微型金融机构。实现充分覆盖农村金融服务,将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农村振兴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2.2 创新和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进一步推进农村信贷环境建设,开展“信贷村、信贷集团、信贷用户”建设,构建制度健全、手续完备、调控有力、治理有序、覆盖广泛的农村信用体系,强化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信用评估,规范信息管理、扩大绩效应用、切实实现政府公信力、企业讲守信、农户讲诚信,培育社会诚信文化,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建立考核制度,对完成年度涉农贷款目标任务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资金,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的积极性。加强金融债权司法保护,依法打击金融犯罪活动,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投资环境。建立农村金融生态监测预警机制完善金融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3 创新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
金融机构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拓展服务领域增加金融服务供给,创新推出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在开展传统的存、贷、汇业务的基础上,扩大开展投资顾问、理财、票据融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产品。创新以“三权三证”为重点和突破口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创新和扩大农村产权抵押业务实现资源向资本、资本向资本的转化。有效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促进新时代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要结合农村实际降低信贷门槛、简化办理程序,降低涉农融资成本。加强农村设立配置自助银行(ATM机)、布放POS机等惠农支付点工作,扩大推广应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农村支付结算便利度,让农户及农村企业享受到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2.4 创新完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创新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涉农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拓宽农业保险领域,指导保险机构和与农业有关的金融机构,建立覆盖面广、多层次、互补的政策和风险分担的银行保险合作机制,开展各类与借款人相关的保险业务,建立银行保险合作新模式,分散信贷风险。引导和鼓励专业融资担保公司创新开展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融资担保业务,降低农村金融资风险。
2.5 创新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整合农村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一步创新完善农村产权市场交易与农村产权抵押登记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产权登记与交易制度,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形成合理、合法的评估价值体系,处理好评估率标准,有效解决农村产权登记和交易问题,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创造条件。
2.6 创新加强农村金融宣传力度
政府和金融机构通力合作,加强农村金融宣传工作,开展“农村金融知识万进”宣传活动,利用小册子、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平台,广泛宣传农村金融知识、政策、产品和农业保险知识、政策、产品,增强农民和农村企业对金融和保险知识、政策和产品的认识,动员和引导农民和农村企业提高金融和保险意识和信用意识。
3 结语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改革创新新路径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提高有一定的帮助,解决在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漏洞,不断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搞好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动性,不断扩展金融市场在农村中的影响,农村财政供给满足农村有效金融需求,适应新时代农村综合改革发展,促进新时代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助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