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漳州月港海丝文化的传播策略

2019-01-29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海商海丝漳州

吴 洁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福建 漳州 363000)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际化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不仅立足于开拓经济领域互利合作,也着眼于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一带一路”背景下海丝文化对外传播,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 漳州月港海丝文化如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打响漳州文化品牌,提升漳州文化软实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漳州月港隶属福建省南部,龙海市(漳州下辖县级市)海澄镇,地处九龙江入海处,因港道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状似弯月而得名。 明代周起元,东林七君子之一,福建海澄(今漳州龙海)人,官至太仆少卿,为《东西洋考》作序,提到月港当时“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 而所贸易金钱,岁无虑数十万。 公私兼顾,其殆天子之南库也”[1]。 是明代中叶中国唯一合法的民间贸易港口,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贸易中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 从唐到元代,就有胡商、番客到漳州贸易的记载,而明朝末期月港的开放,更使漳州包括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达到顶盛,开启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它与汉、唐时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时期的泉州后渚港和清代的厦门港,并称福建古代“四大商港”。 月港所在地,原为海澄县,商业地位显要。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析龙溪县及漳浦县部分地置海澄县,取“海疆澄静”之意,据《海澄县志》卷之一记载:“东抵镇海卫,西界龙溪,南界漳浦,北界同安,境内凡广八十里,袤五十里。 ”[2]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更多的是当地百姓一种出海求生存发展的自发状态;而现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一种国家战略构想,赋予了漳州月港海丝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互惠互利、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机遇。

一、漳州月港海丝文化内涵

漳州月港海丝文化狭义上是指月港港口海丝文化,广义上应当指月港港区,即内港两侧地带和九龙江出海口沿岸地带,包括厦门湾南岸——龙海市(漳州下辖县级市)、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开发区等地的海丝文化。

漳州月港海丝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行为、社会和物质的生活内涵。 漳州月港海丝文化是基于闽南地域色彩,由商贸文化、海防文化、华侨文化和海商精神等凝结而成的海洋文化。

(一)月港海丝商贸文化

明初漳州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农业发展迅速;手工业极为发达,尤以纺织品居多;陶瓷业窑厂规模大,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铜器、铜炉、铜佛等手工艺品制作工艺精湛,这些为漳州月港航海贸易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3](P7-9)。而且月港自然地理条件便利,地处九龙江入海口、附近海域便是我国与“东西二洋”贸易的传统通道再加上当地政府官员、乡绅促动等政治、社会因素推动,漳州月港迅速兴起。 明隆庆元年(1567 年)取消海禁,在月港开设“洋市”。 万历年间(1573—1620 年)达到鼎盛阶段,漳州陆续与东南亚、印度支那半岛以及朝鲜、日本等47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商贸关系。 大量番银流入月港,国内货币流通加速,极大推动中国进入“白银时代”[4]。漳州市博物馆设有“漳州海丝贸易番银特展”专区,是漳州月港海丝文化重要文物和历史见证。 现存漳州月港港口、东溪窑、南胜窑遗址都是当时商贸文化的重要见证。

(二)月港海丝海防文化

月港海外贸易打开了漳州通往世界的大门。 对外开放的月港,促进了港口的经济文化繁荣。 月港在繁盛时期有巷口市、东市、西市、南门外市、霞美街市、港口市、旧桥市7 个商市,近百个旧码头。 现仅存帆巷街、临江古街和饷馆码头、路头尾码头、中股码头、容川码头、店仔尾码头、阿哥伯码头和溪尾码头等七个码头遗址。 万历八至十一年间(1580—1583 年),为巩固海防,在县城东北角上始建一座两层的瞭望台,取名“晏海楼”,寄寓“波平海晏”[3](P15-17)。 晏海楼与周围的九都堡、溪尾铳城、大泥铳城、镇远楼,构成一道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现仅存晏海楼。 明代还建有中国海关前身税银征收机构督垧馆和明代抗倭御敌的兵戎古城镇海卫城等。 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造船业的发展,万历年间,民间私造双桅大船下海很多,远航到海外各国,与番舶夷商货贩物,屡禁不止。

(三)月港海丝华侨文化

月港经济兴盛带来移民热潮也带动了文化兴盛。 明代漳州文学创作也进入了繁荣时期,最著名的是以张燮、蒋梦育、高克正等为首的玄云诗社,写了不少描写漳州月港的诗篇,如张燮的七律诗《登晏海楼》,郑怀魁《海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燮受地方官吏委托编写的《东西洋考》,全书12 卷,取材丰富,包括了明代后期有关海外贸易和交通的历史、地理、经济、航海等各方面知识,对研究中外关系史、经济史、航海史、华侨史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明清时期,随着从月港扬帆起航的商舶,随着一批批泛海迁徙、奔赴岛夷的闽南人的足迹,闽南民间信仰、生活习俗、传统技艺、方言文化等也随之远播异国他乡。 移居海外的漳州人保留了许多闽南传统的节日习俗,闽南关帝信俗、妈祖信俗等远传东南亚各地;南音、锦歌、木偶戏等闽南传统艺术在东南亚各地传播交流,闽南语传播更是对马来语产生直接的影响。 月港海商在泛海迁徙的同时也把闽南文化散布到东南亚各国,对当地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对一些国家早期开发做出来巨大贡献,如马来西亚马六甲市、菲律宾马尼拉市、菲律宾吕宋岛等。 随着侨胞侨商和国内往来的密切,清光绪六年(1880 年)在龙溪县创办了漳州首家侨批局也是中国最早的邮局——天一侨批。 邮局和侨批的出现是漳州海丝文化的重要见证。

闽南商人往返于闽南和东南亚各国之间,不仅输出华侨文化,也向内输入外来文化,极大地丰富海丝文化内涵。 例如马来西亚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渗入到漳州民间,如“五骹距”,闽南地区常见的骑楼建筑,骑楼底五英尺宽,“骹距”二字即来自马来语“Kaki”“英尺”之意。 华侨回乡建房,漳州民间出现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都成为明清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四)海商精神

海商主要是指往来与月港和海外国家或地区,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 从明代初期开始,虽明朝政府严禁下海通番,但私人海外贸易人数还是逐步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到了明嘉靖时期,不仅有中小私人海商,还出现了一些船多势大、资本雄厚的海商集团。 由于海禁政策和其他海盗侵袭,迫于生计,海商一般都具有海盗和海商的双重特性,明代嘉靖时期最知名的是漳州谢老、严山老海商集团为首的海商集团。

海商具有冒险进取的特质。 在明代,政府常年严禁私通外番,当地居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以身冒险,向海求生。 此后,漳州一些家族世代经商,长期从事海外贸易,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漂泊迁移成为海商的一种常态。

海商具有重商逐利的特质。 月港所处闽南地区远离中原文化,生存条件的恶劣使得闽南人在长期历史生活中更注重物质利益的获得和改善,形成了对谋取私利的认可和对商人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之下,海商在闽南地区社会地位极高,闽南乡绅也主张开放海禁,发展海上贸易,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海商浓重的重商情结和与一往无前的务实逐利精神。 也正因为有海澄地方县令和乡绅的支持,才有了张燮的《东西洋考》。

海商具有乡族认同的特质。 海商不仅自身做海上贸易,也带动了沿海人家下海贸易与移民海外的风气,自明到清形成了自发性的向外移民。 但无论海商和华侨旅外多久,依然心系乡族,积极参与宗族或家族的办学校、建宗祠、修族谱、修祖坟等活动并以此为荣,具有浓重的乡族观念和认同心理。

总之,在表现形式上,月港海丝文化兼具海洋文化和闽南文化的特性,具有多元性、开拓性、包容性等特质。

二、立足实际剖析借鉴提升海丝文化传播效力

(一)漳州市现有海丝文化保护和传播现状

1.相关政策支持

近几年,漳州市抓住“一带一路”历史机遇陆续出台《漳州市参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5 年)、《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5 年)、《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 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漳州实施方案》(2016 年)、《龙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 年)》(2016 年)等涉及海丝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相关政策。

2.海丝文化保护现状

漳州龙海市委、市政府于2015 年6 月划定历史风貌区保护范围,启动月港历史风貌区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2018 年3 月已完成月港历史风貌区一期工程,已初步还原一港、两市、一街区,即月港码头遗址、帆巷和临江古街、解放路历史街区。

2016 年台商投资区编制《漳州台商投资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启动白礁慈济宫和东美历史街区改造工作,开展江东桥修缮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编制天一总局周边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着手对周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

3.漳州海丝文化传播现状

(1)学术层面研究挖掘月港历史文化。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海澄月港被列入海丝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也逐渐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2015 年12 月,在龙海召开首届月港海丝文化论坛,2016 年5 月,龙海市政府牵头召开月港海丝文化重点课题研讨会,2016 年12 月,漳州举行“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

2014 年5 月,启动《漳州华侨史》编修工作;2015 年11 月漳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漳州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文集》,2015—2016 年,漳州市政协陆续出版《中国海丝文化·漳州篇》系列丛书,全面系统地介绍漳州的“海丝”文化和海商精神。

(2)海丝文化传播现状。 成功举办月港海丝文化节,全面展示400 年来月港的庙会、花灯、美食及历史文化。 参与福建省海峡旅游博览会和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展示漳州丰富的海丝文化资源。 举办全国海丝文化遗产精品九城市漳州站联展。 积极参与世界性的文化传播活动,参与“中国·福建周”活动,在经贸对接的同时传播漳州海丝文化;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世界闽南文化节、“漳州文化周”活动,通过漳瓷、漳绣、木偶戏、芗剧、锦歌等艺术精品积极推动漳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文化互鉴。

此外,漳州还积极邀请外媒传播漳州声音,讲好漳州故事。 积极拓展与侨团商会联系交往、与东南亚国家漳州籍社团联系合作,拓展民俗、宗教、宗亲等民间交流往来,以吸引侨资来漳做文化投资,推动民间人文交融。

(二)月港海丝文化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月港海丝文化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对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认识不足、配套政策、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走出去”相关法律法规、信用评价反馈机制并不完善,尚未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文化输出和传播策略;二是海丝精神文化内涵挖掘探讨不够深入,海丝文化资源缺乏传承与开发,没有及时进行现代化转型与文化价值的传播,文化资源的史料收集、技术还原与技艺传承难度较大;三是对外交流不对等,与国外一些地区合作层次不高,覆盖范围不广;四是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五是海丝文化品牌缺少产业支撑,营销宣传缺乏策略和指导性,对漳州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不足。

(三)借鉴其他城市传播海丝文化的先进经验

1.政策完善与细化

福建省泉州市文化生态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走在全国的前列。 泉州市政府将市文化部门编制的《泉州市21 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文化生态保护专项规划》纳入《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这一顶层设计,克服了文化部门“以小拉大”的被动局限。

漳州相关部门应在《漳州市参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出台月港海丝文化实施细则和相关保护规定,进一步加强对月港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协调、监测和研究等工作。

2.形成多方合力

由漳州市“海丝”申遗办牵头,切实做好漳州市“海丝·漳州史迹”的保护、管理工作。 全面统筹梳理、制定海丝文化保护发展专项规划,并按国家文物局的文物保护和申报要求做好月港海丝文化各项保护和数据监测工作。

3.加强信息化建设

学习泉州运用信息化手段展示海丝文化遗产的经验,建设漳州月港海丝文化遗产数据库和展示网站,利用最新的数字图像、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将海丝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归类,记录编辑、管理再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播海丝文化资源。

4.开展交流合作

加强与兄弟省市、专业技术团队的合作,持续推进海丝申遗工作。 以海丝文化为纽带,联结漳州平和南胜窑遗址、华安东溪窑遗址,与福州、泉州等城市强化海丝文化资源整合、区域协作,形成传播合力。

三、找准“一带一路”背景下海丝文化传播途径和着力点

(一)做好海丝文化保护和传承,继续推进海丝申遗工作

传承保护好丰富的海丝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月港海丝文化推进申遗工作和“走出去”非常关键一步。 要按照历史风貌保护规划,规划建设核心区、缓冲区、拓展区,组织开展本体保护工程和周边生态文明整治,对漳州月港历史风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推进月港历史风貌区综合整治工程和月港海丝项目建设。 同时,加快厦门湾南岸文化环境建设,促进周边区域文化软实力整体提升。

发动漳州及周边高校、科研机构成立海丝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加强和深化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研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撑。 发动华人华侨群体积极参与海丝文化保护,捐资支持地方文化活动和场地场馆建设。 深入群众,挖掘民间史料,带动引导月港当地人家保护传承家乡文化热情,形成民间自发的保护合力。 推进海丝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活动,提高青少年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意识。 主流媒体积极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开设闽南语频道、栏目,报道、传播闽南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和活动。

(二)把握月港海丝文化特质,确立海丝文化传播战略方向

海丝文化传播战略,应突出“文化先行”,立足于闽南,向省内外、海丝沿线国家,特别是向史迹遗存地开展海丝文化世界行,以文化“走出去”战略彰显文化自信。 深入挖掘和宣传明代漳州人海洋意识和海洋精神,做好东南亚月港文化遗存地的人文史迹交流,讲好海商故事,推进海洋文化和海商精神,深入挖掘精神内涵,夯实人心交流基础。 要充分发挥台商投资区和漳州开发区经贸优势,与海丝沿线国家特别是漳州海丝文化交流的史迹遗存地或有地缘、亲缘历史关系的港口城市、华侨聚集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如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荷兰等国家的地方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开展文化项目合作,助推人员互通、文化交流合作。 为漳州21 世纪海丝文化发展战略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时代赋予漳州月港海丝文化的重要内容与历史使命。

(三)打造海丝文化品牌,推进“文化+”新兴业态创新发展

1.推动海丝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把海丝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推动“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创新发展,丰富月港海丝文化内涵,打造月港海丝文化旅游精品。 将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与旅游相结合,挖掘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古镇古村以及风景名胜的文化精神内涵,创新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把文化旅游作为表达、展示漳州“文化空间”的新途径。

发挥“月港海丝文化+旅游”优势,综合月港海丝遗产、文化资源、景观资源,将月港遗址与月港周边海商故居、天一总局、镇海卫城址等遗址遗存捆绑起来,开发重点海丝主题旅游项目,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先行示范区; 以保生大帝文化节和海澄都城隍文化祭等习俗文化为依托,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路线;重点在海丝文化遗产、节庆赛事、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打造月港海丝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提升海丝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和体验。

发挥“月港海丝文化+创意”优势,与文创企业、文创平台合作,深入挖掘月港海丝的非遗、旅游、名人名居等文化元素,开发设计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原创性,具有高产业开发价值的月港海丝文化创意产品[5]。

发挥“月港海丝文化+互联网”优势,互联网技术为传统文化和文物提供了更新鲜、更丰富、更立体的表达方式,要系统地梳理月港海丝文化资源,让月港海丝文物、文字、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互联网及所承载的高新科技更加充分、鲜活、灵动地展现出来。 积极引导优秀海丝文化的网络表达能让更多民众领略文化内涵与魅力,实现网络文化的共建共享,使漳州文化传播更具活力。

2.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宏图

整合漳州月港古码头、晏海楼、番仔楼等海丝遗址,打造海丝元素滨海休闲度假产品,建设海丝旅游度假名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参与投资、开发、保护月港海丝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6]。联结漳州平和南胜窑遗址、华安东溪窑遗址,依托漳州市文化产业结构和产品体系提质升级,做大做强漳州海丝文化品牌。 抓住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全省海丝资源圈,与福州、泉州等城市协作,形成传播合力,一同打造海丝起点文化旅游核心区。

3.融入“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交流合作

加强文化产业交流平台建设,鼓励海丝文化项目赴外参加国际性、国家性展会。 深化海丝沿线跨境旅游互动,加强海丝文化旅游品牌推广,主动接洽国际旅行商、旅游行业协会等来漳考察月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路线,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 创新营销手段,拓宽营销渠道,营销重点放在境内、境外两大网络社交媒体,通过持续推送活动动态、实时发布图文互动、录制视频、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宣传漳州海丝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漳州海丝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四)海丝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示海丝风采

1.人文交流

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间互相增设一批友好城市。 加强与东南亚国家民间信仰文化交流,开展侨胞族谱对接活动,推进《漳州华侨史》编修进程。 深入开展世界性人文专题调研和交流活动。 鼓励本土文化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演出或展览,拍摄海丝主题电影、纪录片等视频,扩大海丝文化影响力。

2.语言交流

语言交流是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元素。 语言交流要以受众为中心,采用国外民众“喜闻乐见”的语种和接受方式、语言思维习惯进行传播,真正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听懂、想听中国故事,进而接受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7]。漳州月港海丝文化“走出去”还要重视闽南语传播交流,依托方言优势,组织专业人士为海丝文化多挖掘收集地方文献,创作闽南语电视电影、书籍、歌曲,举行芗剧、南音展演,作为维系联结海外侨胞的重要乡音纽带。

3.媒体交流

与时俱进,创新传播海丝文化方式,对古月港现存世的历史图片、文字记载、实物遗存、年代考纪等进行搜集整理,建设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海丝文化遗产展示网站,借助多维扫描、数字建模、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地表现文物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 新媒体技术在内容传播呈现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充分利用新媒体在内容传播和渠道传播上的交流互动实时便捷等优势搭建更多更便捷的交流平台,借助新媒体的社交力量推广传播海丝文化,加强民间和海内外的互动关注,增进彼此了解和文化认同,起到深化文化交流传播的效果的作用。 例如2018 年4 月,抖音短视频平台和西安市旅发委共同合作向世界推广西安的文化旅游资源,网民反响热烈,讨论度参与度极高,传播效果明显。

总之,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漳州定能把握好“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机遇,打响漳州月港海丝文化品牌,重振古港雄风,以文化传播助推漳州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海商海丝漳州
什么是“海商精神”?
打造品牌化海商平台
根在海南 鳌头独占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海丝泉州 20余项科技成果在这里对接
海丝源头——泉州
海丝海博会四月启幕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Handelsgesetzbuc h·Fünftes Buch Seehandel 德国《商法典·第五编 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