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院对我国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启示
——以曼彻斯特大学为例
2019-01-29吴雨燕
吴雨燕
(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安徽 合肥230031)
英国城市学院是指创立于19 世纪中后期,多分布在英格兰各大重要工业城市的“红砖学院”。它以1851 年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的创立为标志,包括利兹学院,利物浦学院等,这些城市学院主要由当地城市创办,以培养专业化技术型人才为宗旨。20 世纪初,很多办学成功的学院纷纷升格为大学,并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创新,成为了英国最顶尖的老牌名校,曼彻斯特大学就是典型之一。曼彻斯特大学是英国最早创办的城市大学,如今在英国乃至全球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无论是在世界大学排名,还是大学科研水平评估中,曼彻斯特大学排名都遥遥领先。此外,曼彻斯特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一直广受雇主青睐,就业服务也持续被雇主评为全英第一。我国应用型本科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同样也致力于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认真研究英国城市学院特别是以曼彻斯特大学为代表的城市学院的发展和办学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探寻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成功奥妙。
一、英国城市学院发展概况
在19 世纪中叶至19 世纪末,英国各地方依据当地的社会需求而建立了一批城市学院(civic college),20 世纪初,这批城市学院纷纷升格成为了属于地方大学性质的城市大学( civic university)。城市学院自创立之初,以实用为办学目标与特色,培养出了大批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在大学发展过程中,英国城市学院不断依据时代变化和人才培养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最终推动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持久发展。
(一)以实用为特色,服务地方发展
社会需要是催生英国城市学院产生的土壤。工业革命爆发以后,英国工业、贸易和金融业快速发展,对技术人员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强烈。然而,深受中世纪以来宗教势力和古典教育思想影响下的牛津、剑桥等传统大学,依然固守以古典文学和神学为主的教学内容,轻视实用课程和科学研究,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技术人才供需不平衡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治家、实业家与学者聚在一起,以教育功利主义和世俗化为旗帜,以地方城市为“突破口”,开启了声势浩大的“城市大学运动”,他们出资在英格兰的各重要城市陆续创办了十余所以“宗教无甄别”、课程讲实用为基本原则的、以培养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高等院校,统称为“城市学院”。[1]英国早期开办的城市学院几乎都处于国家的重要城市,“1800年至1850年,曼彻斯特是英格兰的第二大城市,像伦敦一样闻名”[2]47,“利兹是另一所英格兰工业和商业快速增长的城市”。[2]55
这些城市大学的发展定位和课程教学都充满着浓厚的实用色彩,他们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课程设置基于地方工商业发展的需求。例如,伯明翰的梅森学院开设了大量采矿冶金方面的课程,同时还成立了别具特色的酿造系,深受当地人的欢迎。在创立初期,与传统大学相比,英国城市学院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与工商业的发展建立了更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
(二)加强人文教育,实现大学转型
城市学院在创办初期一直以实用为目标,以为地方服务为办学目的,突出发展地方特色应用型学科,但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文科在城市学院课程体系中一直有着一定的比重。在城市学院办学之初,不仅没有将文科教育排斥在外,相反还给予其很大的发展空间[3],无论是在学科占比、学生数量还是受欢迎程度方面,城市学院的文科都显示出了其地位与发展潜力。特别是自20 世纪初以来,一批城市学院纷纷开始增设人文社科类和学位类课程并且更加重视科学研究,逐渐回归传统,走向了综合性大学的道路。
此外,大部分城市学院在升格为大学之后,都更加重视对人文社科的科学研究,不断地提高学术水平,如伯明翰大学尤其注重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由上可以看出,英国城市学院不仅关注人文教育,并在升格成大学之后,更加重视文科发展和科学研究,成功实现了大学的转型,成为了文理工各学科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三)提高招生标准,提升办学层次
城市学院建校之初,因为受古典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上层社会子弟对于实用性的职业院校是不屑一顾的,所以城市学院的生源主要来自中下层社会子弟并且通过招收女生来扩充生源。如梅森学院在1886-1887 学年到1897-1898 学年的12 个学年中,女生超过40%及以上的有10 个学年,最高时达到56%,此时的生源数量虽有了保证,但质量并不是很高。在城市学院逐渐发展和转型后,因获得了社会认可和学位授予权,其文理交融的实用性课程越来越受到上层人士的青睐,吸引了一批知识能力基础比较优异的贵族子弟,自此,曼彻斯特大学等逐渐开始提高招生标准,生源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此外,在20世纪初期,英国城市学院引入德国的办学经验,逐渐加大了科研比重,并以应用研究为主建设应用科学研究中心。如:利兹学院成为纺织业研究中心,利物浦学院成为钢铁研究中心,伯明翰学院成为酿酒业研究中心等。[4]因此,一方面,通过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应用科学研究,英国城市学院不仅逐渐摆脱了纯粹职业教育的性质,同时,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稳步提升,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研究领域开始深化,并将科研成果逐渐应用到了工业实践中。至此,很多城市学院成功地发展成为拥有着雄厚历史、文理并重的综合性世界知名高等院校。
二、曼彻斯特大学办学特色
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作为英国城市学院的典型代表,通过在课程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发展,同时不断深化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加快国际化的步伐,逐渐发展成为英国的一所门类齐全、科系众多的综合性大学,在其创办和发展的历程中,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经验值得借鉴学习。
(一)课程与教学:文理交融,灵活多变
从一开始,城市学院大多是从地方需要出发设立课程,曼彻斯特也不例外。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最早开设实用课程,并明确将大学定位于服务国家建设。在人文社科类方面,欧文斯学院也开设了相关课程,如古典语言课程、自然哲学课程以及文学课,随后又增加了精神道德、自然史和英语等课程。升格后的曼彻斯特大学采用灵活的多学科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追求进行定制。它将课程划分为单元学习的形式,课程单元的内容和难度会随着学生学习进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这给予曼彻斯特大学的学生很大的学习自主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更广阔的视野。
曼彻斯特大学的授课模式独树一帜,采取讲课(Lecture)和个别指导(Tutorial)两种形式。在教师授课层面,学校不提供课程教材,也不做出具体的授课内容指定、授课方法的要求,只是做出指导性意见,给予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主权。在课前,教师通常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发放课程要求,里面有课程简介、每周课程的主题、参考文献以及十几本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等,学生自行到图书馆进行借阅。学校会定期举办讲座,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指导和前沿理论。曼彻斯特大学在一些课程的必修课中还加入了实习工作或实地考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此外,汇报(Presentation)也是学生常见的作业形式,学生可按组别汇报,也可进行个人汇报,以周或月为单位,以此培养学生自我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人才培养:全面培养,外松内紧
曼彻斯特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全面性,既注重学术能力和知识学习,也强调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除了要求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学术人才外,同时还着重于培养负责任的国家公民。在课程教学方面,学校通过开设领导力课程,将志愿服务、学习道德和社会责任等主题的课程单元结合起来,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批判性思维和责任意识。在人才评估方面,不仅进行学术知识评估,同时也关注企业雇主看重的技能,如怎样作为团队的一部分去工作、做演讲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获得在职业生涯中蓬勃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曼彻斯特大学采取的是一种“外松内紧”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数专业每周的授课只有四到五节,大部分的学业是需要学生自己课后完成的,教师的作用只是起到启蒙和指导。在作业方面,教师布置的习题往往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并没有标准答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此外,学术诚信十分重要,抄袭现象在曼彻斯特大学是被严厉禁止和处罚的,学校要求学生要以严谨和认真的态度去查阅相关资料,在形成自己独特性的见解后,独立完成课后学习任务。学校专业课程的安排并不多,大部分内容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曼彻斯特大学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和自律能力,激发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帮助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快速度过适应期。
(三)科学研究:建立学系,发展科研
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在刚刚成立初期,学院只开设一些最实用的课程,如工程、采矿等,其发展十分艰难,但在逐渐引入德国大学重视科学研究的职能后,意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紧跟时代进行了改革。在如今的曼彻斯特大学里,重视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了办学理念之一,并注重与地方工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将科研成果服务社会,为实现当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曼彻斯特大学以学系为组织形式进行科学研究,在不同的学系组织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这样的组织方式既具有交叉学科的优势,也有利于不同学系间的相互合作、思想交流和研究战略的探讨。曼彻斯特大学为研究生们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氛围,每个研究生都会得到严格的训练,并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在科研的师资政策方面,学系对年轻学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格外地重视,会从整个职业发展的角度为新教师确立合适的目标;同时,在研究资助和收入方面,曼彻斯特大学通过多方面的渠道为科研提供物质技术保障,包括院校自筹、科技厅研究委员会和慈善组织等。由上可以看出,在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曼彻斯特大学都在努力地完善和发展。反过来,优秀的科研成果也为大学的内涵提升、规模的完善和知名度的扩大提供了推动力。
(四)国际化:发挥优势,合作办学
国际化是世界所有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知识无国界”,从传统大学开始,国际化就成为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国际化的发展才能推动一流的学者和优秀的学生的流动共享与共同发展。曼彻斯特大学在推动大学国际化进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所坐落的曼彻斯特市拥有“英国第二城”和“知识之都”美誉,备受英国本土和海外学生的青睐,并且,曼彻斯特有着良好的城市发展机遇,金融与服务业在英国各地区中排名第一,创意数字化与媒体行业在全欧洲排名第二,同时也拥有欧洲最大的临床学术研究机构。曼彻斯特在音乐和时尚方面的流行文化可与伦敦相媲美,但它的生活消费水平远低于伦敦,这样的城市背景无疑给海外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吸引力。
目前,曼彻斯特大学拥有学生35 000多人,分别来自英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来自海外120 个国家和地区的2 500 名学生。早在2004 年,曼彻斯特大学外国留学生占学生人数的百分比就高达17%,学校十分重视留学生的待遇问题,在每个学院都设有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并为每名留学生指定一位个别辅导员,为其答疑解惑并帮助处理各种学习和生活问题,竭力给留学生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和完善的福利制度。同样,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曼彻斯特大学和中国高等学府以及世界知名院校间都建立起了学术研究的合作关系,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多伦多大学、东京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等。
三、英国城市学院办学经验对我国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启示
我国应用型本科的起源与发展和英国城市学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通过学习借鉴英国城市学院的发展经验,特别是曼彻斯特大学的办学经验和特色,可以为我国应用型大学提供有益经验,提升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应用型本科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大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它对学校的办学思想、总体发展方向、思路、运行模式、工作重心、培养目标等具有导向作用。[5]英国城市学院在建立之初,目标就十分明确——旨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在之后的发展规划中,无论是最早开设科学课程以为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目标的欧文斯学院,还是一开始就明确以科技教育为目的的约克郡学院,他们都在不断发展自身的同时,还为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不仅完成了最初的办学目标和承诺,同时也通过政治经济对大学发展的反作用推动城市学院实现大学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例如,曼彻斯特大学在创建之初就以培养工商业人才为理念,在其后的转型过程中,曼彻斯特大学数次主动作出变革,调整办学目标,增加文科类课程,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办学水准。在当今世界变化中,科技文化飞速发展,曼彻斯特大学仍然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注重创新,从当初注重实用学科的城市学院变为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共同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在每一个时代变革的风口,曼彻斯特大学都能审时度势,精确调整办学目标,成功进行转型和改革发展。
我国应用型本科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满足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多样性及纵深化发展,但高等院校的应用性转型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而绝不是简单地将院校的办学定位从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改变为多科性、应用型的大学。作为新兴的办学模式,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单一化,容易出现定位方法不科学;随意性大,对社会需求判断不准确;定位盲目性大,对院校自身研究不透彻,缺乏自己的定位特色等现象。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效益为参考,科学地制定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进行办校治学。[6]在当下,一方面,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彰显出学校的办学实力与特色,推动应用型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还需要考虑到服务社会的需要,从实际出发,顺应市场需求,这样找准办学定位,通过内外协同发展的合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才有未来可言。
(二)完善学科建设,打造一流特色学科
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学科的支撑与发展。在英国的城市学院中,很多世界知名大学都有其优势的特色学科。在TIMES 英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伯明翰大学的自然科学学科排名名列前茅,如物理和天文专业第2,化学工程专业第4;此外,曼彻斯特大学的护理学、建筑学、药学列为世界一流的特色学科。这些优势学科为学校培养出了众多的优秀专业人才,进而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名望声誉。
为发展优势学科,曼彻斯特大学药学专业打造了灵活的学科体系。药学院本科的培养形式多样,分为4 年和5 年的药学硕士、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等[7],根据学生专业基础不同,学院提供了不同的课程选择,对没有药学基础或者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在他们的硕士课程中增加了一年的课程来帮助其进行理论积累。曼彻斯特大学药学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专业合格的药剂师,它注重专业领域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毕业后,学生的就业及升学率大约为98%。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以学科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竞争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我国应用型本科的学科建设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弱、资源少”等发展缺陷,因此,应用型本科应避免走上“学科同质化”的老路,当务之急是努力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其学科发展的新路子。例如,在专业学科建设上坚持专业导向性,以应用型学科建设为重点,建设好应用型的特色学科,以优势学科提升办学质量。通过一个或几个学科来带动和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大学转型升级的一个良好途径,一流的特色学科应既能体现高校办学的特色与质量,也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应用型本科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可以通过科学评估、重点建设,形成院校特色的优势学科,并努力在优势学科中培养出一批有特色、高素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产生一批社会需求的科技成果,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视优势学科建设,努力发展成为具有全国辐射力的高等院校,进而向国际市场进军。
(三)创新培养方式,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城市学院在创办之初,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着眼点,与工商业联系非常紧密,建立起了良性互动的产学研关系,如利物浦大学通过敏锐捕捉城市发展中的独特元素,大力发展音乐和足球行业。一方面,大学依托这些独特元素,创新培养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和科研服务,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在化学教授亨利·罗斯科的带领下,与地方企业开展积极合作,不仅提供咨询服务,还对各种产品进行化学鉴定和分析,前瞻性地进行产品研发。
城市学院的办学培养方式对今天处于内涵式发展阶段却缺乏大量实践人才的中国应用型高校来说,是值得反思与借鉴的。应用型本科目前的人才培养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与教学能力不足,实践教学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等问题。数据显示,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普遍比较低,在教育部评估中心所做的学生满意度调查中,有10.6%的学生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学校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竞争能力的注重程度,有10%的学生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学校组织开展的校外实践实习工作。[8]因此,应用型本科需创新自己的培养方式: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更加切合全方位的社会需求;其次,在专业设置方面,处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新时代,学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输送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最后,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需要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产学研更好地落实下去。[6]产学研在应用型本科中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创新,它是将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无论是在实践教育环节还是科研产出环节,都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与质量,这样的合作教育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发挥各方人才培养的优势,使学生能够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积极地把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换。所以,应用型本科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探索开放式办学的新模式,广泛与社会接触,也就是要在产学研方面大力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