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分析

2019-01-29罗婉华

智慧健康 2019年13期
关键词:危重症分级研究组

罗婉华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0 引言

危重症患者是指急诊所接收的无基础病,由于生理性损伤或突发性疾病等因素引发自身器官功能紧急障碍患者,故此类患者在入院诊疗期间,需通过治疗仪器辅助各项器官功能维持正常运转,维持正常生命体征,而由于诊疗需求,急诊危重症患者需在院内通用转运完成各项诊断、治疗工作,便于诊疗效果的实现,有效救治患者生命。但在实际实际院内转运操作中,患者间病情危重程度、治疗方式及设备等因素个体差异较大,存在较高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及死亡风险,使得如何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有效确保患者安全性,成为了目前医学界较为关注的一项课题。因此,为研究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分级转运模式的应用效果,特纳入本院106例患者开展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急诊科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接诊的为危重症使患者共106例纳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临床研究。根据家属院内转运模式的选择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组内样本量均为53例。

对照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分布23~68岁,平均(45.53 7.62)岁;发病至入院1.5~5小时,平均(3.25 0.47)小时;其中急性脑梗/心梗/多脏器功能障碍/重症肺炎/急性脑血管病,5/13/16/5/14。研究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分布22~67岁,平均(44.51 7.51)岁;发病至入院1.5~5.2小时,平均(3.35 0.52)小时;其中急性脑梗/心梗/多脏器功能障碍/重症肺炎/急性脑血管病,6/12/17/5/13。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方法检验后,无差异,且P>0.05,观察指标可比。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急救期间,家属知悉研究内容后签署《知情书》确认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排除未经抢救室急救直接实施治疗者;排除常规病房院内转运患者。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标准院内转运模式,患者急救后确认需转运后,由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各1名,携带呼吸支持、体征检测等设备进行实时转运。

予以研究组分级转运模式:(1)转运培训:在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前,需对急诊科全体医师及护理人员实施分级转运培训,着重对患者风险分级评估、转运注意事项、转运预案等内容进行培训,确保各级人员均可有效掌握分级转运模式基础技能,为转运效率及安全性的提升,提供可行基础。(2)分级评估:患者入院后需在急诊救治,对其院内转运风险进行评估,采用早期预警评分(MEWS),格拉斯评分(GCS)和创伤评分(AIS)进行测评。其中MEWS评分<5分、GCS评分>13分、AIS评分<2分者为风险Ⅰ级患者,病情较轻、死亡风险低;MEWS评分>5分、GCS评分9~12分、AIS评分3~4分者为风险Ⅱ级患者,病情较重,存在一定有死亡风险;MEWS评分>9分、GCS评分<8分、AIS>4分者为风险Ⅲ级患者,死亡风险超过50%。分级评估结束后,需向家属告知患者病情风险性及转运治疗必要性,在取得家属同意后实施转运,进行救治。(3)人员及设备配置:转运过程中所需医护人员配置及急救设备配置均需按照患者风险评估等级进行安排,基础配置方案如下:Ⅰ级患者转运中需主治医师1名及护士2名,负责急救仪器的操作。急救设备包括体征监护仪、通气设备、除颤仪等设备,以及穿刺包和各类急救药物;Ⅱ级患者转运中配备值班医生及护士各1名,急救仪器,急救药品中增加肾上腺素等强心药物及咪达唑仑等麻醉镇静药物;Ⅲ级患者需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转运、救治,故仅需基础通气设备及值班医生、护士各1名即可。(4)细化转运评估进程:危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变化较为复杂,故转运全程中均存在一定安全风险,故应在各项临床诊疗活动结束进行院内转运时,先对患者转运风险予以再次评估,其后进行转运,转运期间需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生命体征维护有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院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院内转运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观察指标中各项数据均由SPSS 25.0统计学软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数据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转运期间,各组均有不良事件发生,其中对照组共计发生转运不良事件16例,其中药物静脉滴注速率不当6例,血压异常4例,非计划性拔管4例,抢救延时及呼吸骤停各1例,总发生率为30.19%(16/53);研究组共计发生转运不良事件5例,其中血压异常2例,非计划性拔管1例及药物静脉滴注速率不当2例,总发生率为9.43%(5/53)。表明,研究组准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相对较低,P<0.05。(χ2=7.1854,P=0.0073)

2.2 院内转运时间对比

经统计各组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后发现,对照组患者转运至CT扫描室所需时间为(18.15 3.02)分钟,转运至ICU病房所需时间为(30.62 4.53)分钟,转运至普通病房所需时间为(23.62 4.46)分钟,转运至介入治疗室所需时间为(15.59 3.23)分钟,转运至手术室时间为(14.76 3.22)分钟;研究组患者转运至CT扫描室所需时间为(15.34 2.98)分钟,转运至ICU病房所需时间为(25.02 3.65)分钟,转运至普通病房所需时间为(19.02 2.45)分钟,转运至介入治疗室所需时间为(11.23 2.31)分钟,转运至手术室时间为(10.29 2.21)分钟。表明,研究组院内各项转运所需时间较对照组均具有一定优势性,P<0.05。(t=4.8216,7.0079,6.5811,7.9932,8.3325;P均小于0.05)

3 讨论

院内转运是满足急诊危重症患者治疗需求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由于患者病情、病因的不同,导致转运期间患者安全风险也存在差异性,故标准化的院内转运模式,存在较大应用局限,无法有效确保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需通过对现有转运模式的调整,提升患者安全性。

研究结果表明:转运期间,各组均有不良事件发生,但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相对较低,P<0.05;且研究组经应用分级转运模式后各项转运所需时间较对照组均具有一定优势性,P<0.05。分析原因:分级转运模式的应用,现通过对各级医护人员分级转运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为分级转运的开展提供基础;其次,通过在转运各阶段中对患者转运风险的有效评估,确认患者是否适合转运,以及转运期间各类安全事件发生风险,可根据患者风险性提供更为全面的转运诊疗建议;最后,根据患者转运风险评估结果合理安排转运医护人员及急救设备,确保各级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其生命体征均可得到有效维护,并合理优化急诊资源配制,提升患者救治效果,确保将急救资源充分利用于可有效救治患者,提升患者存活率。

综上所述,分级转运模式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可通过对患者转运风险的有效评估分级,合理配备转运人员及转运急救设备,提升患者转运期间安全性,缩短转运时间,确保可在有效救治时间内对患者实现救治,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危重症分级研究组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