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初探※
2019-01-29乔靖怡武香香苗明三
乔靖怡武香香苗明三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科研实验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2 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实用型及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素。高校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地方,更是高校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规模和相关的管理与高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以及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
1 高校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高校实验室涉及多门学科,总体上按其使用功能主要有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室主要用于本科生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室主要用于学校老师、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科研项目。两种实验室虽各有特点,但均普遍存在管理上的问题,如实验室制度的不完善、实验安全问题、人员流动性大及仪器使用情况等。
1.1 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多数高校制定有相关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主要涉及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安全用电常识、化学药品管理等。部门高校对实验室管理不够重视,管理制度不完善,针对性不强,如不同类别的实验室如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应有其不同的应急措施。且实验室管理上多停留在制度层面,仍存在有执行力度不够、监管不严等问题。
1.2 实验室安全问题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多流于形式,不论是作为实验室管理的老师,还是参与实验室学习和科研的学生,普遍存在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如老师对学生规范操作的监督指导的欠缺,学生不穿实验服,实验试剂和废弃物随意放置等。我国实验室事故的发生多与人为因素有关,如因违反操作规程或失误操作引发事故[1],实验室的安全与实验室老师的素质和实验室的管理密切相关。
1.3实验室人员流动性大 高校的实验室管理成员多被视为教辅人员,主要由具有本科学历或初级职称人员构成,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同时,由于实验室管理工作比较繁琐,高校对实验室人员的引进和培养重视度不够,职称晋升考核机制不健全,老师多易转向其他岗位或单位。
1.4 仪器设备使用情况 高校实验室中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使用率不高,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部分设备的应用范围较窄,或是管理设备的实验人员对设备的功能开发不足,或是校内科研未能更广泛地涉及到该领域等。特别是价格超过30万的大型仪器的机时使用率过低,未能做到专门的实验人员负责管理和维护,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仪器的开发和利用。
2 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措施
针对上述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 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 细化实验室运行机制 实验室化学品、实验耗材及废液的管理可制定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特别是危险化学品和剧毒品,在购买、储存、转运、使用等环节中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规则制度办理。实验室的化学品应分类存放,如强酸、强碱、易燃易爆、剧毒品、麻醉药品应由专人负责保管,需登记后才可领用。使用后应将剩余的危险化学品及时放回,并记录剩余量。规范处理实验室废液、生物废弃物等制度,可由学校相关人员统一收集处理。规范实验室耗材的采购制度,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高校应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制定实验室预警制度,如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及应急措施、危险化学品的防火防爆、化学反应及操作的危险性及化学烧伤的急救方法等。同时要加大力度落实执行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多作为课题组的活动场所,可采用由实验室主任和课题负责人双审核方式,负责监督和管理实验室日常事务。实验室主任可配备专门管理人员,课题负责人可安排多名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协助实验室管理人员严格执行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室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如包括实验室的公共平台管理,学术交流和后勤保障等事务,监督实验室管理规范的落实等;课题组日常工作由课题负责人监管[2]。
2.2 规范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和准入制度 强化安全教育近年来高校实验室的事故频发也为我们敲了警钟,如何提升老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需要建立规范化的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首先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建立自上而下的六级安全责任体系,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学院(系)、实验室、教师、学生各为一级,并逐年与各级相关人员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明确个人分工、职责等,将实验室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确保实验室安全人人有责[3]。借鉴国外安全培训与管理模式,高校可结合老师和学生所要进行的实验内容,可先进行通识类安全知识学习,如《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程》《实验室安全用电常识》等,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如生物医学类、化学类、辐射类安全知识的学习。最后通过考试,成绩合格后获得安全准入证书,方可准许进入相关实验室开展工作。同时要不断强化实验室安全教育,高校相关部门要从安全工作的实际出发,使用案例教学、规范培训、定期考核等多种方式,利用宣传栏、校园网等媒介,积极宣讲实验室安全常识;对进入实验室的师生必须进行安全技能和操作规范培训,全面培养师生的安全意识。
2.3 实验室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验室老师的指导,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与实验室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密切相关。高校应重视对实验室老师的培养,提供更多对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掌握新的技术和研究方法,提升老师的专业技能。规范进行定期培训和进修,培训内容包括仪器设备的购置、操作、保养、维修、国标方法、计算机知识、实验三废处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项目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经验学习等[4]。规范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分工明确。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实验室人员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加强实验室之间的交流,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引进高学历人才到实验室工作,健全职称聘任机制,提高工作待遇,避免人才流失。
2.4 仪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 仪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可将现有仪器设备按照使用功能、大小型仪器进行分类整理,制定标准的操作规程。在实验人员使用前需经过培训后才可上机操作,并要及时进行仪器使用登记,详细记录工作内容、使用时间及仪器设备状况等。特别是大型仪器(价格在30万以上)的使用,要实行专人负责制。仪器安装调试后,由厂家对实验师进行专业培训,要求达到可熟练操作并可进行日常维护[5]。针对大型仪器的机时使用率偏低的问题,可依据各级政府部门相关政策,将高校购置的单价或成套价值50万元人民币(含)以上的非涉密仪器设备信息纳入网上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实行对校内和校外的有偿开发共享,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服务教学、科研及社会能力。
3 结语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建设和规范化的管理对促进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实验室管理经验,从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细化实验室运行机制,规范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和准入制度,从制度、人员、管理等多方面探索,同时可充分发挥现有的网络资源,对现有实验室资源和建设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