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络理论探源※
2019-01-29王艾琳王俊峰
王艾琳王俊峰
(1 四川省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四川 泸州 646000)
中医学历经数千年,发展至今,历代名家辈出,各家学说众多,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使中医学术体系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极大的推动了中医事业向前发展。当前的中医发展最需要的是继承经典,结合实践,加以创新,以扭转中医临床疗效不断下滑的局面和教科书式中医学带来的学术发展低靡之境。
笔者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思考,终于从医门八法、六经辨证、圆运动、开阖枢中有所悟,在刘河间的玄府学说、华佗《中藏经》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体系、吴以岭院士的络病理论中有所创,集各家大成,首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焦络理论,认为三焦不通、肾水不足、玄络闭塞是百病之源,倡导通三焦、补肾水、开玄络的治疗大法治疗各种焦络病,创造了中和柴萸汤基本方,现将焦络理论加以总结如下,并对其临床指导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1 三焦、经络、玄府
1.1 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作为六腑之一,是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的间隙相互沟通所形成的通道。《难经》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灵枢·本输》讲到:“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故三焦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的功能,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津液的输布排泄,都依赖于三焦的通畅。
1.2 经络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至今仍占据重要地位。中医学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行气,络行血,经络可沟通表里上下,脏腑器官,通行气血,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
1.3 玄府 “玄府”一词最早见于《素问》:“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名曰风水。”并明确指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由此提出玄府即汗孔的理论。
金元时期,医家刘河间对玄府含义提出独到见解,认为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将玄府的含义扩大为无物不有的气机升降出入的门户,“玄府闭密,气机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刘河间将玄府含义大致定为以下三点:(1)玄府作为存在于世界万物内部的细小幽微的孔隙,是物质存在及其空间运动的客观形式;(2)玄府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组织器官之中,为气机升降、津液输布之道路;(3)人体之玄府,亦为神机出入之所。
近来,四川王明杰教授吸收并发扬了刘河间的玄府学说,他指出,玄府分布广泛,不仅遍布人体内外各处,而且存在于各种生物中[1],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者即皮肤之毛孔,源自《黄帝内经》,广义为遍布人体内外各处的一种微细结构,是精神、荣卫、血气、津液出入流行之道路门户,本于刘完素。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在体内的输布及神机的运行均有赖于玄府畅通,只有玄府畅通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玄府贵开通,忌闭阖。
2 通补三焦法对三焦、经络、玄府的整合应用
正如《中藏经》所言:“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过于此也。”[2]三焦通利,则元气运行通畅,沟通五脏六腑,机体经络通畅,阴阳平调,气血冲和。若遇邪气侵袭,周身之气可经由三焦运行至受邪之处,驱除邪气,机体则愈。三焦不通,则水液停聚,气机不畅,气血营卫失调,百病始生。
笔者于医门八法、《灵枢》《素问》中获得启发,将通三焦,补肾水,开玄络之通补三焦法运用于临床,创立中和柴萸方,在柴胡、山萸肉、桂枝、芍药、地黄、黄柏、白术、炙甘草8味相对固定药物基础上随症加减,治疗全科疾病,收效甚佳。
方中柴胡苦平,归肝、胆经,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疏肝解郁退热,升阳举陷。而柴胡与炙甘草的搭配为小柴胡汤各种治疗方加减中唯一保持不变的2味药,是小柴胡汤的基本框架,其余药物皆为按症而设[3]。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经典方,三焦经亦为少阳,如此可通三焦水道,和解表里。山萸肉酸、涩,微温,归肝、肾经,可补益肝肾,补足肝肾阴水,使肾水充足,滋水涵木,肝升肺降,相得益彰。且三焦通于肾,肾水充足,三焦得通,一身气机升降有序,肺气得舒。又有金水相生,肾水足则肺气宣降恢复如常,气机和畅。柴萸合用,一散一补,使散不伤正,补不留邪,则三焦通利,疾病得愈。桂枝,芍药合用,是桂枝汤调和营卫之基础框架,可调和脏腑,阴阳,营卫气血。以上诸药之用,通补兼施,三焦同治,脏腑通调,血气畅达,以致中和,诸病乃愈。
《素问玄机原病式》谓:“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一名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4]归纳刘完素的玄府理论可知:玄府广泛分布于人体中,与三焦相似,均为遍布全身内外上下的孔道,但在形态上,玄府比三焦更为微细。王明杰教授也指出“玄府郁闭为百病之根”“开通玄府为治病之纲”,综上可见,玄府与三焦医理相同,在病理方面二者均以通为顺,阻塞则病始生。宏观三焦通利,微观玄府开通,则诸病得愈。
由此可见三焦与刘完素所论之玄府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其内容具有颇多共通之处,二者互根互用,息息相关。
同时,玄府作为中医升降出入理论的基础结构,不仅指遍布于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无数微小孔窍,还应包括各孔窍间相互交错联系的经络通道[5]。《灵枢·经水》将经络描述为:“内外相贯,如环无端。”[6]十二经脉联系成一个循环流注的运行气血的内通道,形成了《黄帝内经》中经络理论的主要构筑。形似三焦与玄府。且经行气,络行血。经行气,对应三焦及玄府通行气机之功能,络行血,血水同属于阴,对应三焦交通水火以及玄府通行水液之效用。
综上所述,可知三焦、玄府、经络三者具有颇多交叉之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笔者从中所悟颇多,认为三焦不通、肾水不足、玄络闭塞是百病之源,融合医门八法、六经辨证、圆运动,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体系、吴以岭院士的络病理论,熟读深思,提出通三焦、补肾水、开玄络的治疗大法,首次形成了临床疗效独特的焦络理论,通三焦营卫气血,调周身脏腑阴阳,可用于多种焦络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3 焦络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
理论的指导意义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和验证。三焦,经络,玄府在人体中普遍存在并发挥作用,其功能一旦失调,必然产生相关病理变化,因此,焦络理论对临床各科均有指导意义。进一步研究实践焦络理论,对创新思路,寻求中医临床新的方法,扩大其临床应用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1)焦络理论传承创新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把纷繁复杂的各种理论进行归纳总结,追根溯源,使之比较容易把握,为探寻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开辟新的途径。
(2)新的理论往往带来新的发展与突破,焦络理论将为提高疑难病防治提供可能的突破口。在保证基础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入中和柴萸方,通三焦,补肾水,开玄络,疗效倍增。
(3)焦络理论把三焦,经络,玄府回归了阴阳本质,强调了气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中医原理,强调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以通为顺,体现了仲景“扶阳气,护胃气,顾阴液”的经方思想,对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有重要意义。
三焦不通百病根,肾水不足相火生,玄府经络气血畅,邪去正安阴阳衡。总而言之,三焦,经络,玄府是人体内广泛存在的“间质”结构,具有调节精气血津液的重要作用,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焦络不通,百病始生。因此,深入研究焦络理论,积极开展临证实践,将为临床诊疗带来新的发展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