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五脏论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019-01-29王府存刘春红陈芝燕覃诗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痰饮水液水肿

王府存 刘春红 陈芝燕 覃诗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530000)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基础代谢率和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为主要表现,其表现为畏寒、乏力、嗜睡、食欲减退、手足肿胀感、记忆力减退、少汗、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僵硬、体质量增加、便秘,女性月经紊乱或月经过多、不孕,或见表情呆滞、精神抑郁、反应迟钝、语速减慢、声音嘶哑、听力障碍、面色苍白、轻度贫血、颜面和(或)眼睑水肿、唇厚舌大、常有齿痕、皮肤干燥、粗糙、脱皮屑、皮肤温度低、黏液性水肿、手脚掌皮肤可呈姜黄,或见毛发稀疏干燥、跟腱反射时间延长、肌肉收缩与松弛均缓慢、脉率缓慢,常可伴有心血管、消化、呼吸、精神神经等多系统的损害。甲减并无对应中医名,现多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中医“瘿劳”“虚劳”“虚损”“痰饮”“水肿”等范畴[1]。甲减属本虚标实之证,虚多实少,阳虚为本,邪实为标。本病病理变化复杂,累及脏腑较多,重责于脾、肾,与肺、肝、心有关。现就甲减从五脏论治论述如下。

1 中医对甲减的认识

关于瘿劳,《千金要方》提出“石瘿、气瘿、昔瘿、土瘿、忧瘿、五瘿 "的名称,将甲减归为“瘿劳”[2]。宋代《圣济总录·皮瘤门》赵佶认为“忧瘿”“劳瘿”“气瘿”则本于七情。关于虚劳,《内经》首次提出“虚”“劳”。《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各代医家均认为多需从同补先后天治疗虚劳。关于痰饮,张仲景《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专篇加以论述,提出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并指出痰饮总治则为“当以温药和之”。关于水肿,《诸病源候论·水肿候》首次提出:“夫水肿病者……肾脾虚弱所为。”《丹溪心法·水肿》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叶天士提出治阳水可“通表利小便”,治阴水可“暖水脏,温脾肾”。

2 从五脏论治甲减

2.1 从脾论治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化生之源。《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中央以灌四傍。”脾居中焦,运化水谷与水湿,灌溉心肝肺肾,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及筋肉,调节全身水液输布。脾失健运,水谷精微难以转运,则食欲不振,便秘,倦怠,消瘦,乏力,形寒肢冷;脾失健运,水液潴留,则颜面和(或)眼睑水肿、手足肿胀、黏液性水肿,结节易生等。脾主血、统血,《沈注金匮要略·卷十六》曰:“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失生血、统血,则面白舌淡,全身乏力,月经不调等。

朴春丽[3]认为,甲减多为脾胃虚弱、中阳不足所致,而脾虚是各种虚证发病之关键因素。不管是否因情志不遂、禀赋不足、外邪侵袭等因素诱发,最终都会影响到脾胃。《脾胃论》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为孤脏,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水液至全身,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谢春光教授提出气血亏虚亦可导致甲减,可用十全大补汤以益气健脾[4]。故治疗上,可用真武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等益气健脾,行气利水。常用药物如黄芪、人参、白术、茯苓、茯苓皮、附子、桂枝、芍药、干姜、椒目、车前子、大腹皮、厚朴、苍术、泽泻、陈皮等。

2.2 从肾论治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主一身阴阳。《傅青主女科·妊娠》谓:“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肾中精气可促进生长发育,肾精亏虚,则毛发稀疏干燥,肌肉收缩与松弛均缓慢;肾主气化,水液输布周身濡养脏腑组织,水液代谢平衡,肾阳虚,气化无力,则全身水肿,少汗,手足肿胀感;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本,两者相互为用,滋养、濡润、温煦、推动全身脏腑组织,肾阴阳俱虚,则腰膝酸软、冷痛,不孕等。

冯建华教授[5]认为肾阳虚是甲减病机之根本,肾中元阳衰微,阳气不运,气化失司,开阖不利,以致水湿、痰浊、瘀血等阴邪留滞,故而发病。梁国平[6]认为甲减多为脾肾阳气不足,主张二仙汤加减治疗甲减。徐德凤[7]认为,甲减虽临床病机复杂,但患者多为肾阳虚体质,皆是在肾阳虚基础上发展而来。谢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用肾气丸加减益气温阳利水治疗甲减[8]。故治疗上,可用肾气丸、右归丸、二仙汤等温阳补肾。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巴戟天、淫洋藿、鹿角胶、肉苁蓉、仙茅等。

2.3 从心论治 心为阳脏,阳中之阳,主血脉、藏神志。心主血脉,阳气充沛,不但可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律,而且可维持血脉通利,故心阳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血液不畅,或血脉空虚,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心藏神,主人体思维、意识、精神,《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心神失养,则反应迟纯、精神萎靡。

肾阳虚衰,可致水液代谢障碍,水饮停留,上凌于心肺,郁阻心阳。心阳虚与肾阳虚二者往往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临床常见甲减性心脏病的发生。徐荣娟等[9]主张针对甲减而致心率慢、脉迟,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若脉迟不复,则可用参附汤、生脉散,并酌加细辛鼓舞心阳。杨传经等[10]用稳心颗粒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60例,总有效率达93.33%,较单纯使用甲状腺片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故治疗上,可用苓桂术甘汤、生脉散、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温补心阳,化气行水。常用药物如附子、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五味子、干姜、大枣等。

2.4 从肺论治 肺为阳中之阴脏,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一身之气,生成宗气,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故肺气失司,则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肺朝百脉,助心行血,维持正常血脉循行,故肺气虚,血行不畅,则血脉空虚,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肺主水,可通过宣发、肃降调节体内水液输布,肺气宣降失常,难以行水,水道不调,则可出现水液输布和排泄障碍,如痰饮、水肿等。

明代汪绮石善从肺论治虚劳,喜用通利之品,导气机而利三焦而通水道以保华盖的治节之权,他提出可用“治水之神功”的泽泻、“逐水之妙剂”的桑皮和“治节之君主”的桔梗,尽得宣上、畅中、润下之精髓,加之参芍等补益之品使水畅而虚补[11]。故治疗上,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宣肺利水。常用药物有桑白皮、泽泻、桔梗、杏仁、赤小豆、白术、五味子等。

2.5 从肝论治 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藏血生血,且开窍于目。《血证论》曰:“木(肝)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调节水液代谢,调理冲任等。肝失疏泄,气血津液温煦濡养功能减退,则乏力、畏寒、嗜睡、少汗、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皮肤温度低、皮肤干燥、粗糙、脱皮屑、毛发稀疏干燥;肝失疏泄,筋膜失养,则关节疼痛、肌肉僵硬;肝泄不及,情志失调,则表情呆滞、精神抑郁;肝泄不及,木郁土壅,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便秘;肝泄不及,三焦气机不畅,水液代谢失司,则颜面和(或)眼睑水肿、舌有齿痕、手足肿胀、黏液性水肿、体质量增加。肝藏血,肝失疏泄,气血生化不足,冲任失调,则轻度贫血,月经紊乱或月经过多、不孕。

路志正教授认为肝郁不疏常是甲减的起因和源头,情志失调亦加重病患,故路志正教授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丸、四逆散以疏肝解郁[12]。高天舒[13]认为,情志不遂、肝郁及脾是甲减初期的主要病机,肝郁及脾,脾气虚日久致脾阳虚是甲减中期的主要病机。陈放中[14]认为肝阳虚是甲减的重要病机,肝阳虚肝失疏泄变生六郁,导致气结、水停、痰阻、食滞、血瘀。故治疗上,可用柴胡疏肝散、逍遥丸、四逆散疏肝解郁。常用药物如柴胡、白芍、郁金、香附、川芎、陈皮、青皮等。

3 小结

目前因各种原因所致甲减患者越来越多,西药治疗确实存在症状难以缓解、患者生活质量较低等问题。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从五脏出发论治甲减贯彻整体观念,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多应用。

猜你喜欢

痰饮水液水肿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孕晚期胎儿水肿宫内干预及预后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做个瘦子 送走水肿肌
饮水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