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留守儿童品质教育与管理实践简析

2019-01-29毛典勇

珠江教育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山区儿童

毛典勇

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山区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有所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品质成长。为了使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当从治学、为人、做事方面着手,对山区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培养。然而当前我国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还不太乐观,我们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本文主要就山区留守儿童品质教育与管理实践予以深入探究,以此为提高山区留守儿童的品质教育水平奠定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

留守儿童最初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而将之留在国内生活的孩子,今天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到外地工作而将之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1]。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而选择进城务工,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而留守儿童则通常留在山区农村与上辈老人或者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这使得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失,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中国很多农村地区都存在着留守儿童,从实际情况来看,留守儿童一般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工作,二是留守半年以上的时间,三是处于学龄阶段,即16岁周岁以下。

(二)品质教育的概念

所谓的品质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即严谨治学、诚实做人、卓越做事。严谨治学,是指学习目标的明确性以及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这是一个人完成某些事情的必备条件,且是诚实做人的前提基础;诚实做人,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端正,且具有脚踏实地、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卓越做事,是指在完成某件事情时追求完美的行为,其不仅注重过程,同时还注重结果。

与一般的“灌输”教育、“强制”教育不同,品质教育对“引导”和“帮助”极为注重。其中的“帮助”是指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道德品质的教育,以及解答学生所提出的疑问等。品质教育也可以称之为素质教育,其从三个角度出发帮助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即“治学”“为人”“做事”的角度,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与提升。

二、山区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教育内容滞后

道德教育是品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山区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教育还存在滞后的现象,在内容方面不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导致道德品质教育与当代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现状不相符。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如果过于抽象与空洞,将给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带来不良影响,为了培养一批优质的、高素质的社会人才,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与社会现实相适应[2]。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山区农村学校虽然认识到了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尤为关注,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有的留守儿童住在学校,与亲人相处的时间较少,如果学校不重视学生的道德品德教育,那么将直接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另外,要想充分发挥学校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的功能,应将合理的道德教育内容与学校道德教育功能密切联系;为了充分实现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的功能,学校在道德品质教育内容的制定方面,应从多个角度充分考虑,包括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等,以此使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符合新时代教育需求[3]。

(二)道德品质教育方法不科学

道德品质教育的方法与教育整体效果有着密切关系。在对山区留守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方法,将导致取得的教育效果不显著。有的教师在道德品质教学中只是将其作为一项任务,并没有在教学方法方面下功夫,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再者,山区学校对思想品质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并不重视,学校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测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解考试相关的重点内容,而没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另外,在道德品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机会与教师进行交流,在这种缺乏活跃气氛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最终导致道德品质教育效果不理想[4]。还有,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一般只是在接近考试的时候要求掌握一些重点内容,使得大多数学生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这些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道德教育的功能无从实现。

教师在道德品质教学中通常采用单一教学法,且没有借助任何工具,这使得道德教育方法出现了客观上的不足。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农村地区的学校受客观条件限制,配备的教学工具相对较少,虽然有的学校配置了多媒体设备,但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授模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都是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默默无闻地听,这种教学取得的效果不显著。

(三)学校师资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作为一名知识传授者,其自身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学整体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做好知识传授工作,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而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也就是说,教师日常言行举止、生活作风、道德品质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学生,这就是所谓的“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5]。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应当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山区教师的整体水平还存在不足。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为本科的人数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很多青年教师为了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都不愿意待在山区农村工作,由此导致山区农村很多教师的学历都达不到全日制本科要求,在专业知识水平方面存在着不足。有的教师大学毕业后没有再继续深造,而是直接选择上岗工作,且有的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学历水平有限,以及道德品质心理方面存在不足,这都给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教育带来不良影响。

山区农村学校年龄较大的教师,他们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他们的思想比较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也比较传统,在教学中很少采用一些新兴教学工具,虽然有的学校配备了多媒体、电脑等设备,但是很多电脑的配置较低,实用性不大,且有的教师根本不会操作这些设备,使得这些设备放在学校成为摆设[6]。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且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缺失,他们中的很多人学习成绩不够优秀,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并没有在他们身上花较多的精力与时间,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更多的是漠视或忽视,由此导致这些留守儿童的成绩很难提高,而且教师没有重视留守儿童道德观的培养。教师的师资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为了使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势必要加强山区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留守儿童道德品质问题的表现

留守儿童主要为上辈老人、亲属朋友等监护,根据相关调查可知,留守儿童虽然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缺失,但是与其他儿童相比,在独立性方面更强,他们不依赖父母,且能够站在他人角度看待看问题,适应能力较强。从实际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大多数留守儿童认为学习成绩并不重要,对待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课堂学习中经常走神,没有在学习中花费较多的心思;对于未来职业的期望,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理想是成为有钱人,他们这种功利性思想,将使其价值观出现偏差。

2.安全方面的隐患。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监护人年纪较大,在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方面存在不足,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的监护现状不太乐观;同时,留守儿童自身缺乏安全意识,这使得留守儿童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逐渐增长[7]。

3.留守儿童由于从小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无法真实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极易导致自卑的不良心理,他们在学校不愿意打开心扉与他人交流,很难与同龄人打成一片,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这样下去,极易造成性格缺陷;有的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心态不乐观,在犯错之后极易采取不良的行为。学校在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留守儿童父母与学校打电话的次数很少,且由于沟通无法面对面,使得沟通效果不理想,父母对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且对于子女的心理活动不太重视,由此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将近五分之四的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愿意或者不知道如何与监护人沟通心理方面的问题,这样长久下去,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将越来越严重,且无法得到有效解决[8]。

4.留守儿童消费观不正确。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会给自己零花钱,通常他们会拿着这些钱乱买东西,这种乱花钱的现象,极易导致其出现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不利于培养艰苦朴素的品质,也不利于其形成努力奋斗的优良品德。

5.自控能力较差。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且大多数留守儿童沉迷网络游戏,甚至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而很有可能走向一条犯罪的道路,比如敲诈勒索等,这对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山区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是最纯粹的,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也是最深厚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人格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十分深远,孩子对于父母的特殊情结称之为依恋。这种依恋包括不同的类型,其中有安全依恋型、不安全依恋型、回避型、焦虑型等。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更多的是恐惧依恋型,主要是由于他们很少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使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够亲密,在平常生活中的表现也比较冷。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或者只是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对于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却不够重视,由此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抵触心理,这极易使孩子形成叛逆的性格。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在调查留守儿童是否想念他们外出务工的父母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表示很想念自己父母的比例占90.2%,表示不想念父母的比例只占很少部分[9]。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由于十分想念自己的父母,上课时容易出现走神现象。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其他人所无法代替的,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那么将导致其对父母的依恋度不够,这将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留守儿童看到其他同龄的孩子拥有来自父母的关爱而自己却无法拥有,这将会使他们内心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出现落寞、伤感的情绪,久而久之,会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封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甚至会怨恨自己的父母。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极易出现不稳定的情绪,从而导致其出现性格上的缺陷。由此可见,如果孩子与父母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这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二)学校因素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有所缺失,学校承担着较重的教育责任,当前山区农村学校并没有特别重视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没有区别对待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且没有认识到道德教育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10]。因此,学校有必要对留守儿童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予以针对性的教育。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很多留守儿童非常爱自己的父母,但是由于无法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当他们做错事情的时候,没有人指导他们如何做,由此极易出现道德品质的偏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自己的行为将无法控制。如果学校认识到道德品质教育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将人文关怀渗透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中,通过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从而使其愿意将自己的不满情绪表达出来,使留守儿童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学校中不仅学习知识,更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交际等。然而山区农村学校主要采用应试教学模式,其无法满足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在农村留守儿童队伍越来越壮大的时代环境下,学校不仅要发挥对学生监护的作用,还应当注重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11]。学校只有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才能使留守儿童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以此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当前山区农村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教育缺乏针对性,与一般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更多,因此,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设置相应的道德品质教育内容,同时需要对留守儿童加以特别的关照,尤其要关注其心理、思想方面,针对其不良心理进行疏导,并对其进行指导。

(三)社会因素

环境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山区农村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居住环境,还包括道德文化环境。良好的环境能使人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所处的环境不好,那么环境给人带来的影响也是负面的,长此以往,自身也将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山区农村的道德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留守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当前有的山区农村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比如拜金风气、很多游手好闲的村民赌博等。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留守儿童也将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打麻将、打牌等,这将给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使其养成一种不思进取的思想[12]。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如果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那么将降低他们对父母的依恋质量,导致其无法与父母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日常交友过程中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导致他们交到一些坏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受到坏朋友的影响,思想道德也随之变坏,比如吸烟、喝酒、游戏等。尤其是在长假期间,这一对留守儿童成长最不利的阶段,一些留守儿童由于没人看管,在节假期到处溜达,染上不良习惯,最终导致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少年”,严重的情况下使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山区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教育与管理实践

(一)严谨治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学校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山区农村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其教育主导作用,将以往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予以改进,以此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使留守儿童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学校应当在课程改革方面下功夫,通过推行课改调动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品质课堂。以往的道德品质教育,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教学质量不太理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品质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从以往传授者的身份转为帮助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六步”:一是创设教学情境,二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三是展开小组讨论,四是上台展示,五是知识梳理,六是当堂检测。另外,教师还应当做到“三讲”,即讲底线、讲规则、讲方法,以此使课堂品质得到全面提高,使学生真正爱上学习[13]。

2.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了提高山区学校道德品质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实到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对于优等生来说,应按照树立目标、达到目标、再立新目标的顺序进行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信心,从而使其更加努力地学习;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当将三步走的方式应用于教学中,即“改观念、激兴趣、补短板”,使学生认识到偏科的坏处;对于潜能生来说,教师应当从态度、基础、实效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对其进行耐心的辅导,使其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3.建立教育“代管家长制”。学校应当为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代管家长制”能够让教师帮扶、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教师在平常多与孩子沟通,在情感上给予孩子关爱,在学习上多辅导,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得到良好的补偿,让留守儿童在教育上成为真正的受益者[14]。

(二)培养学生诚实做人的优良品质

在道德品质教育中,应当注重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目标意识的培养。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目标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使其朝着目标而不断努力;学校应当注重督评学生的出勤、纪律、学习、双语、礼仪等方面的表现,将优秀的学生与班级评选出来,并对优质学生予以奖励,以此使学生不断朝着好的方向而努力。

2.自主管理意识的培养。为了使留守儿童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寝室评比活动,使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得以提升,优质寝室可获得“十星级”锦旗;同时,还可以将“两行纵参加一切活动”落实到位,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养成不拖拉、不打闹的好习惯。

3.感恩意识的培养。当前山区农村很多人都选择进城务工或经商,导致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为了增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可以借助现代通讯渠道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学校可以让家长加入家校QQ群、微信群,以此使家长能够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使其随时了解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等;同时,让留守儿童也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在外的辛苦,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得以激发[10]。为了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品质成长,学校还可以在每年感恩节组织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卡片制作、励志演讲等,让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得以提升,并将其感恩之情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诚实做人的动力。

(三)卓越做事,培养一流学生

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成为有爱心的人、知行合一的人、高素质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学校在培养方面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有爱心的人。为了使留守儿童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学校应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爱心,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献爱心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读过的书等物品捐献出来,之后将这些物品进行义卖,需注意明确活动分工。爱心义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使留守儿童的相处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培养留守儿童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15]。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做好事带来的乐趣,使其在活动中将这些事情做好做精。

2.培养知行合一的人。为了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应当注重对留守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使其成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使他们感受到古代诗词的魅力所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提升。

3.高雅培养。学校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性情,为了使学生成为一个高雅的人,应当注重学校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富有文化气息的环境下学习、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陶冶学生性情的效果。

(四)家庭教育方面

为了使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教育得到保障,还应当在家庭教育方面下功夫。家庭教育作为儿童的启蒙教育,其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缺失了完整的家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父母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外出务工或经商,使得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使其极易出现孤独感、自卑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让子女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应当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与子女多联系,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就像在自己身边一样,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金钱来弥补这种缺失。以金钱来弥补情感缺失的想法与做法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家长要转变以往错误的观念,应当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加大关注度,同时在精神上给予孩子鼓励与支持,使留守儿童能够努力学习,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16]。

2.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及亲子沟通方式。由于家长长时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孩子与父母见面的时间很少。为了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父母应当经常联系孩子,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其他方面,并做到至少每个星期或半年与孩子见一面,并进行深入交流,了解留守儿童内心的想法,给予安慰与鼓励,使留守儿童能够理解父母的难处。

3.父母尽可能就近务工,使家庭教育的效能得以增强。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父母外出务工应尽量遵循就近原则,或者可以在当地从事养殖业或经营活动等,这样能够留在子女身边,有利于更好地教育管理子女,从而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和支持

为了促进山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教育的顺利开展,还应当加强政府教育投入和支持力度。比如:(1)提供充足的资金建设校舍、配备教学设施等。(2)提高教师福利待遇,让更多的人员参与到山区农村教育事业中,使农村师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3)出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优惠政策,类似“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寄宿留守儿童的住宿费,为其提供免费的教科书,给予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一些补助,让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得以优化,从而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17]。(4)建立完善的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对于生活、学习上存在困难的留守儿童给予关怀和帮助,帮助他们有效解决困难,使其将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教育监护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体前往城镇就业发展,这就导致留守儿童的人数逐渐增多。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教育关系到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了让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不仅要从家庭方面着手,还应当从学校、社会方面着手,通过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山区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山区儿童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山区修梯田》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山区
“好奇”的代价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