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通巷小学记忆

2019-01-29高栋

金秋 2018年19期
关键词:校园学校老师

文/高栋

坐落在碑林区开通巷中段的西安市碑林区开通巷小学是我的母校,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学校的学生来自于开通巷以及附近的东厅门西段、社学巷、卧龙寺巷、柏树林南段、兴隆巷和下马陵西安邮电局家属宿舍等。在上世纪60年代,无论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地理位置、校园规模和教学设施等方面,在西安市碑林区教育系统中都属于一流。校园是一座很大的四合院,校门坐西向东。从校园进入南拱门后,有一栋坐南向北一字型的二层教学楼,始建于1964年,其工程设计图纸是开通巷12号我的同班同学王凤群家院子一位邻居设计的,该楼是高年级四、五、六年级的教室。校园南院还有一栋教师联合大办公室。从校园北拱门进入后,有几排规划整齐的青砖灰瓦平房式的教室,是低年级一、二、三年级的教室。在北拱门往里靠北边,还有一个小独院,约有20多间老式平房,是教工宿舍。校园西边与佛教圣地卧龙寺相邻且共用一个围墙,与西安碑林博物馆仅隔一条马路。校园西院的后边有一个标准的足球场和联合器械运动场地。在教师联合大办公室旁边有一棵老槐树,在树的分叉上挂着一个铸铁的大铃铛,每天上下课时,都由门卫王伯伯按时拉动铃铛,发出响亮悠扬的铃声。

我是1961年9月至1967年9月在开通巷小学上学,记忆中有几个老师至今难以忘怀。班主任王丽珠老师是西安市人,她高高的个子,梳着两条大辫子,好像是刚从院校毕业走上教学讲台,她讲的语文课富有感染力。记得有一次,王老师留的作业是让大家将《红鼻子哥哥和蓝鼻子弟弟》这篇课文书写3遍。那篇课文我现在背不下来了,但却牢牢记住了红鼻子哥哥给蓝鼻子弟弟说的一句话:“斧头比皮大衣要暖和得多”,这一句很普通的富有哲理的箴言让我一直受益。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王丽珠老师认真细心地用各种方式纠正着我们在课堂上的各种小动作和小毛病,耐心教导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东西,什么是错误的东西,在“润物细无声”之中,渐渐使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算术课的郭月娥老师是陕西人,她讲课时声音洪亮干脆,要求学生也是最严厉的,对上课说话的或者不认真听讲的,她就用教鞭在其文具盒上敲几下给予警示。为此,一些学生的文具盒上就有了郭老师用教鞭留下的坑坑洼洼的小坑。

教音乐课的孙超正老师是山西人,出身于音乐世家,他高个,国字脸型,人长的很帅,手风琴拉的也很有激情。他的嫂子就是我省著名歌唱家贠恩凤,他的哥哥孙韶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手风琴演奏家。记得低年级的时候,每次上音乐课,我班出4个男同学去教研室或其他教室去搬运台式风琴到教室。到了四年级以后,我们就随着孙老师的红色手风琴伴奏,高唱《我们走在大路上》《学习雷锋好榜样》《王二小》等歌曲。1965年,在碑林区中小学歌咏比赛上,我们开通巷小学的集体大合唱获得了碑林区教育系统歌咏比赛一等奖。

教美术的乐老师是低个子,戴着眼镜,走路很快,但说话却总是文质彬彬,冬季时穿着中式灰色棉袄,围着一条灰色的长围巾,前后一搭,显得淳朴干练。学校里的板报画大部分由他设计和绘制,上他的图画课对我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教体育课的王也老师是陕西人,当过骑兵,是一名退伍军官。他不苟言笑,总穿黄军衣、黄马裤。他的“单个教练”的口头语,已经成为我们同学间经常开玩笑的经典句子并流传至今。

记得1961年报名时,因我错过了报名时间,我的母亲领着我去教导室见雍主任,她让我从1背到100,不能打绊子,我一口气背完后,她便同意我报名入学,安排在一年级乙班。我们每天放学时,不论是中午还是下午,或刮风下雨,总能见到雍主任的身影,她站在学校大门口手里拿着小本子,指挥着我们各个年级的学生队伍有序、安全地离开校园。还有校长,我也记忆颇深。有一次早晨7点钟我刚进校门,经过校长室门口时,突然碰见陈绍卿校长,我还没有来得及向他问候,陈校长就先对着我说:“同学早起”,我却没有回答低着头一溜烟地跑了。到了1965年,原八一小学校长,军人出身的赵发盛任校长,他平时穿一身黄军装,圆口黑布鞋,头戴一顶黄呢子军帽,手里总是拿着一支香烟,到了冬季身上总是披着一件棉军大衣。他经常给我们讲革命传统故事,有时还和我们同学一起踢足球。

那时为了丰富课外活动,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基本上是每个月组织一次全校师生列队去光明电影院看电影,出了校门往开通巷北头走,列队一路唱着歌曲,经过柏树林十字,向西沿着东木头市,经过南大街十字,再向南拐经过富康服装商店,约走上100米就到了光明电影院(现在的中大国际)。当时该电影院在西安市也称得上是地标式建筑,其设计者就是我的同班同学刘蔚中的父亲。刘老先生是山西人,解放前毕业的老牌大学生,曾经给西安设计过5家知名电影院,光明电影院就是其中的一个。还记得每年一到了暑假期间,学校就组织高年级学生去光明电影院参加义务劳动,或是带领老人、小孩认领座位,或在开水桶旁当接水员,或在电影院门前当检票员。总之,整个暑假过的有滋有味,还可以免费看电影。清明节学校组织我们学生去南郊烈士陵园,举行纪念革命先烈活动。“六一国际儿童节”组织学生去儿童公园或兴庆宫公园举行游园活动。学校还组织学生去北门外龙首村农业展览馆参观大型泥塑《收租院》等校外活动。这些活动既陶冶了学生们的思想情操,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文化知识。

记忆中关于我的名字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故事。记得我刚上小学一年级还不到一周的时间,龚老师家访来到开通巷36号院的我家。到家后她和我母亲拉话,由于我母亲是陕北佳县人,乡音比较重,龚老师是北京人,听不懂陕北话。我的小名叫榆旺,我母亲用陕北佳县话叫我高榆沃(wo),龚老师把“(wo)”字听成了“娃”字,我母亲说:“就按龚老师说的”。从此,老师和同学都叫我高榆娃,但是我在自己的本子上还是写成高榆旺。有一次我得了“三好学生”奖状,写的也是高榆娃,我也只好认了。我父亲说:“等你上六年级时再改过来”。后来我的父亲按照家谱辈分,我应该属于“立”字辈的,所以就在1966年我上六年级时,正式给我改名叫高栋。

虽然现在开通巷小学几经变迁已经不复存在,但我对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仍然记忆深刻,对班主任老师及各位任课老师对我的教导,始终怀有感恩之情,对同窗同学及巷子里的小伙伴,怀有特殊的深厚感情

猜你喜欢

校园学校老师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