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代十国南楚王朝皇室“御窑”首次在醴陵被考古发现深埋地下千年秘色青瓷惊艳出土

2019-01-29王立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秘色匣钵御窑

王立新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一、考古新发现

(一)拂去千年尘土,神秘古代龙窑址首次发现,中国陶瓷史将被重新改写

一座被深埋千年的古代龙窑首次在湖南省醴陵窑遗址区被醴陵窑管理所考古队发现。通过考古队工作人员现场采集瓷器、瓷片、窑具等标本,2018年7月3日湖南醴陵市文物局首次在《醴陵文体》官方媒体上正式公开宣布,距今1000余年的五代十国时期古窑址堆积层在醴陵市毛家岭被发现。经文物专家鉴定,发现是醴陵窑烧制瓷器最早的一座古窑。初步确定为晚唐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专贡王室使用的秘色青瓷古窑址。也是目前湖南省内唯一能从五代时期到今天延续千年窑火不断的制瓷圣地。

图1 2018年7月湖南省醴陵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石勇辉、醴陵市文体广新局局长盛勇、株洲市博物馆研究研究文国勋、醴陵窑文物管理所所长刘峰,在醴陵窑毛家岭五代十国龙窑遗址考古现场(醴陵窑管理所供图)

图2 醴陵市文物局考古队在醴陵窑毛家岭五代十国龙窑遗址挖掘考古现场(醴陵窑管理所供图)

醴陵毛家岭秘色青瓷窑址的意外发现,为研究中国陶瓷史和醴陵陶瓷文化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新的重要历史资料和新的认识,这也是整个株洲地区首次发现五代十国时期的瓷窑,将再一次改写红色官窑醴陵窑烧造瓷器的历史。

早在200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的唐家坳瓷窑址,现场出土了许多宋代青瓷和褐色釉瓷碗。宋代瓷片的发现,已将醴陵烧造瓷器历史推前至宋元时期,而今年4月份考古勘探新发现了毛家岭窑址的确认,将再一次把醴陵窑烧造瓷器的历史再次推前至五代十国时期,距今1100——1000余年,这也是在湖南醴陵窑遗址区内第一次发现最具神秘色彩、充满传奇故事的秘色青瓷。

五代十国上乘大唐盛世,下启各业繁荣发展的赵宋王朝,是衔接两个侧重面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一环,醴陵窑秘色青釉瓷的神秘出土为我们揭秘了一个沉睡千年的神秘王朝——史称马楚、又称楚朝。

晚唐时期的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动荡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在陶瓷生产方面,瓷窑数量略有减少,但瓷器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一时期的主要瓷窑有越窑、耀州窑和定窑。醴陵最早发现出土过东汉时期的陶器,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瓷器从来没有被发现,秘色青瓷的出土的更属首次。醴陵窑今年意外的考古发现挖掘,第一次发现五代十国时期的龙窑遗址和大量青瓷瓷片、窑具等,所以中国陶瓷史和学术界以及过去的史籍记载中都没有湖南醴陵窑青瓷的介绍。随着近几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文物考古勘查和挖掘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宋代、元代、明代的古代龙窑出土了大量瓷片。并确定了进一步探明五代十国醴陵龙窑的真实存在。这无疑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大发现,这座神秘的南楚国千年古瓷窑在醴陵的首次被发现,考古界、史学界、收藏界将面临一次巨大的震撼,拥有千年制陶历史的醴陵窑将会被重新定位,将永远告别醴陵制瓷仅100余年的历史之说。

图3 醴陵窑出土的青瓷佛头

(二)揭开南楚王朝神秘的面纱

据史书记载:唐朝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完成先父遗命,曾颁下圣旨敕建了湖南醴陵的沩山寺,并赐名为大通寺(现为古洞天)。唐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以黄巢为首的全国农民大起义于(907年)推翻了唐朝的统治。从此,全国又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大分裂,史称“五代十国”时期。

其中,河南人马殷(852-930年)在湖南建立楚国,成为湖南历史上建立的唯一国家政权,创立了一个藩镇型的朝廷。据隋唐五代史记载:“乾宁元年五月(公元894年),马殷从刘建锋统众入湖南,攻醴陵。”

作为南楚的开国皇帝,马殷最初只是一个小小的木匠,后来33岁的他参军投入秦宗权军中,成为了孙儒的部下,以勇武而闻名军中。马殷在军中素有威望,他接替主帅一职,并带领将士们开疆壁土,占领了许多城池。朱温建立后梁以后,将马殷封为楚王。后梁被灭亡之后,后唐明宗李嗣源册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统治湖南期间,采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策略,南楚王朝很少主动攻打别人,尽量减少兵戈,给百姓提供了一个50多年相对安定的环境,使得湖南经济得以繁荣。故南汉刘晟曾说:“武穆王(马殷)奄有全楚,富强安靖者五十余年”。这个和平富足没有战乱的时期也是湖南陶瓷业快速发展的绝好时机,那个年代的南楚国皇帝和南楚王室贵族们都需要拥有大量精美的生活用瓷,此时的醴陵隶属长沙府管辖,水路运输发达,醴陵的渌江河水经株洲汇入湘江,精美的瓷器运送到长沙府除了进贡皇帝马殷,同时也成为楚国贵族们争相抢购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因为是专门为楚国皇帝、楚国贵族烧制精美名贵的瓷器,楚王曾下旨命湖南醴陵窑仿造烧制秘色青釉瓷器作为皇帝专用,“庶民不可用之”。

一千多年后,这些沾满泥土的神秘秘色青瓷意外地在醴陵惊艳出土。

从现在毛家岭出土的秘色青瓷片证实得知醴陵窑在五代十国时期绝非是一般的民窑。而是以专门烧制秘色青瓷产品的“御窑”。从出土瓷片实物得知在五代十国时期,醴陵窑是以烧制青瓷为产品的主流。

(三)原始青瓷的发展

青瓷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作为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此次醴陵窑考古发现的青瓷中有很多黄褐色的瓷碗,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见图4)。

图4 醴陵窑毛家岭出土的五代十国秘色青瓷、匣钵、垫圈(醴陵窑管理所供图)醴陵市文物局藏

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开始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似冰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其特点表面施有青色釉,成分是氧化铁。南朝时(公元420-479年)佛教盛行,瓷器上大量使用莲瓣纹或荷花(亦名芙蓉)作装饰。凡做出芙蓉样的瓷器,买卖客人皆宝贵,但传世品中何种器物为秘色瓷,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青瓷是隋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在南方和北方均有青瓷瓷窑的发现,例如:河南安阳瓷、巩县窑,河北磁县贾壁村窑、安徽淮南窑、湖南湘阴窑等。湘阴窑又名岳州窑,是湖南最早的青瓷产地,也是最早的釉下彩瓷的烧制瓷窑,岳州窑是在1952年被考古发现的重要古龙窑遗址,它的盛兴和繁荣在晚唐时直接影响着醴陵窑的发展。

(四)唐朝、五代十国的青瓷

唐代的青瓷是唐代瓷器的主流,唐代窑址内均有70%的青瓷,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和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唐人不薄雅素闻,更喜富丽,这代表了一种新的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

评诗家说唐诗有所谓盛唐气象,陶瓷艺术最能表现这种盛唐气象的则是唐代的三彩釉釉陶。三彩釉器绚丽斑斓,富于浪漫色彩,釉色的富丽热烈能反映唐人的生活情趣……记录了开元盛世的安富与尊荣,豪华与放纵。

在制瓷工艺上,唐人的贡献是不少的,它留给后世的一份厚礼是在烧成工艺中普遍使用了匣钵装烧。匣钵创制使用可能早于唐,但大量使用、并作为工艺的常规,则是在中唐以后。在湖南醴陵窑考古队这次的挖掘中就出土了许多打孔通风体形较大的匣钵。

湖南湘阴窑是湖南烧瓷历史久远、延续时间较长的一个瓷窑。湘阴古属岳州,是唐代岳州窑的所在地,是隋代重要的湖南名窑。湘阴窑烧制的器物有碗、盘、钵、高足盘、四系罐、盘口壶、瓶等,器物胎壁一般较厚,胎色有灰白与青赤多种。隋唐时期的湘阴窑烧制的瓷器都重视装饰,纹饰以印花为主,配以刻花。根据不同的器物进行装饰,高足盘中心部位的多层次花纹装饰。

图5 湖南湘阴市岳州窑遗址博物馆藏出土的五代十国青瓷

唐代瓷业虽然出现“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各窑仍然继续烧造青瓷。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厂迅速扩展。在岳州窑的影响下,长沙府醴陵县等相继建立瓷窑,形成一个庞大的瓷业系统。醴陵沩山枫林、北乡、官庄、新阳这些地方窑场林立,瓷器产量巨大。是唐、五代到北宋时的大规模瓷器生产基地。

醴陵窑的瓷器大体可以分为初唐、中晚唐、五代三个时期。

初唐,这时期的瓷器基本上保持着南朝和隋代的风格,胎质灰白而松,釉色青黄,容易剥落,陶瓷产品种类和造型的变化不大。初唐时还盛行折腹碗,口和上腹几近垂直,下腹向内折收、平底。这种碗口大、腹浅,除当饮食用外,还常常置于壶、罐的口上,以代盖。

中晚唐青瓷瓷器,既有继承前代的形式,也有按照社会生活需要而新创的器型,碗和盘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餐具,当时已通行撇口碗,这种碗口腹向外斜出,壁形底,制作工整,是中唐时出现的新品种。

晚唐,青瓷碗的形式越来越多,计有荷叶形碗、海棠式碗和葵瓣口碗等,醴陵沩山窑遗址中出土的青瓷印花莲花纹大碗和小碗(图7),为判断同时期青瓷的年代提供了确切的佐证。晚唐时醴陵窑开始使用匣钵,坯件都放在匣钵叠装成匣钵柱烧成,坯体受匣钵保护,不再重叠,不易损坏,为制造精细瓷器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御窑”与一般民间土窑最大区别。匣钵烧制成本高,但瓷器烧成的质量显著提高。

图6 醴陵窑出土的五代十国秘色青瓷盘(醴陵窑管理所供图)醴陵市文物局藏

五代时期,醴陵窑场为了保持和发展它在晚唐时期与北方青瓷的领先地位,保持原有销售市场和争夺占领新市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如:为使窑火升温导热快,在匣钵底部打出一定数量的洞眼,这都是比较罕见的专业制瓷工艺技术,醴陵窑烧造瓷器也达到了极盛时期。据史书记载:“居人以陶器为利,赖以谋生,‘瓷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造瓷始合土为坯,精论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纳诸窑,灼以水、烈焰中长,青烟外飞,锻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

五代时期的青瓷窑址分布地是江南,这时期的青瓷特点质地细腻,器型规整,此时江南一带相对比较安定,北人南逃,南北往来,客观上形成了相互交融,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局面,在陶瓷生产方面,瓷窑数量略有减少,但瓷器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醴陵窑此时的瓷器产品种类繁多,造型精巧多变,瓷釉晶莹温润,刻花印花工艺独特,纹样图案丰富华丽,这充分说明了醴陵窑烧造的瓷器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受到楚国皇室和宫廷贵族的青睐,成为了五代十国楚国长沙府的“御窑”。

目前,从醴陵窑出土的这些五代时期的瓷片都明显地具备这些特征,特别是黄釉的青瓷片,釉色滋润,胎质细腻坚实、修坯旋刮工艺精湛娴熟,碗口沿最薄处仅三毫米厚,碗腹最厚处也没有超过五毫米。

图7 2018年10月2日本文作者在湖南省湘阴市岳州窑遗址博物馆现场考察出土的五代十国青瓷

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官窑,汝窑、龙泉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列。

二、湖南瓷器生产的历史脉络

(一)唐代湖南的三大名窑:岳州窑(又名湘阴窑)、长沙窑、醴陵沩山窑

据历史文献记载:“岳州窑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茶盅“越州窑,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见图7)。

岳州窑的窑址是1952年发现的。窑址基本上都是一面临水,靠近湘江,便于运输。在湖南湘阴的窑头山,白骨塔、窑滑旦。南朝刘宋政权划罗县一部分设湘阴县,隋开皇初,并入岳阳县,不久又改岳阳为湘阴。唐武德初改天下诸郡为州,湘阴隶属岳州,武德八年并罗县入湘阴,现为湘阴南境窑头山一带。

岳州窑窑场分布范围较宽,唐五代时期遗物堆积较厚,器皿以盘盅为主,还有壶、罐、瓶等。胎一般较薄,胎骨灰白,胎质不如越窑青瓷致密。釉色以青绿色最多,也有青黄色。釉层较薄,玻璃质很强,开细碎水片纹,有的器物胎釉密合得不好,容易剥釉,烧制瓷器时使用匣体和垫饼。五代十国时期盘盅的烧造工艺有较大改进,垫饼改为支钉支烧,瓷器盘盅底部留有钉痕。

图8 湖南省湘阴市岳州窑遗址博物馆出土的青瓷藏品

长沙窑,窑址于1974年由长沙市文化局文物组对窑址进行局部发掘,获得了2000多件遗物,其中带有纪年的窑具及器物三件,据调查发掘获得的资料,并比较长沙及各地唐墓出土器物,可以判明此窑创始于唐而终于五代。五代墓出土瓷器多为青釉。

长沙窑的瓷器式样之多,在唐代瓷窑之中十分突出,长沙窑工匠对于罐等器物的口、腹、系、流的部位,善于随形变换,创造了许多实用、美观的形式。长沙窑烧造的瓷塑动物玩具也惹人喜爱、兽类有狮、象、牛、羊、猪、狗、马、禽类的鸡、鸭、鸽等几乎都有。这些小瓷塑作品形象都极生动,使人怜爱,长沙窑这类小瓷塑产量相当大,可以想见其产品是如何的深入民间,深得民间大众所喜爱。

长沙窑釉下彩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青色。各中纹样大量出现,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艺术,对后世釉下彩的继续发展开了先河,在工艺上也为后世奠定了基础。釉下彩的发明,无疑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件大事,长沙窑在这方面作出了历史意义的尝试,首创了胎上画彩,然后上釉烧成的高温釉下彩的新技术和白釉绿彩、黄釉褐彩、褐绿彩、青釉褐绿彩等种种新工艺,在艺术上也别出心裁,富于独创。

图9 醴陵窑出土的五代十国龙窑匣钵和垫圈(醴陵窑管理所供图)醴陵市文物局藏

醴陵窑早期龙窑址在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未能发掘,近期考古挖掘的五代十国时期的龙窑瓷片造型沿袭晚唐风格,由此可见当时醴陵窑已成为南楚国王朝的官窑烧制出来的瓷器作为贡品,制作更为精巧,与西安法门寺出土的秘色青瓷处于同一工艺水平。

图10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真身宝塔

图11 唐越窑青瓷执壶

唐到五代、陶瓷器物、笨拙粗重的造型,渐次淘汰,代之的是精巧优美的彩瓷产品,丰富多样,风格鲜明,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在工艺方面也更为成熟,唐代的雍容浑厚,五代的优美秀致,各有特色,而又都表现着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

三、千年瓷城醴陵

醴陵历来因制瓷发达闻名而富足,成为了历朝各代的军阀盘踞和掠夺地。1937年民国版的《醴陵县志》记载:“醴陵第一次遭杀掠是在东汉建安十一年,豫章贼攻没醴陵县杀掠吏民。”“宋代开宝7年南唐袁州萍乡制置史刘茂忠大掠醴陵……。”又有宋代至正12年红巾贼据醴陵屠杀。历史上屡遭兵灾掠夺、焚毁或失散于战乱,详尽的制瓷历史湮灭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仅民国37年版的《醴陵县志》大事记中记述了太平军在县境的活动,萍、浏、醴起义,北洋军阀之祸湘殃醴,北伐军在醴陵之胜利进军等大事。致使以前的文史县志历史上缺失许多陶瓷古龙窑的历史记载,更没有发掘瓷片和出土实物。《醴陵县志》记载:醴陵素有“瓷城”之称,其制陶业始于东汉而盛于唐。青花粗瓷发端于清初,鼎盛时,年产釉下青花粗瓷八万余件,远销长沙、武汉、重庆等地。清光绪三十八年(1905年),农工商部议员熊希龄等设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于醴陵城北,聘景德镇熟练瓷业工人、引进日本先进的制瓷技术、设备和技师,进行细瓷生产,公司研制的独具特色之釉下五彩瓷器出赛于南洋劝业会,得奖一等金牌,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金奖,“在南京赛会上,列名在景德镇之上,于是中外皆知有醴瓷”产品除占有国内市场,还远销日本、南洋和欧美诸国。

以醴陵之名置县之后它是2000多年来一直未改过名称的千年古城。醴陵秦汉以前事,往籍无徵,秦时属长沙郡地,罗泌路史称高阳时,有渌国,其地位长沙渌水,纪醴陵宜从置县始,惟西汉有醴陵侯见于班表。

据民国37年版的《醴陵县志》记载:醴陵,荆楚古邑,地处湘赣要衝,历为湖南东大门。其地古为《禹贡》所称九州的荆州之城,春秋战国属楚国。

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候,东汉初析临湘县(辖今长沙、望城、浏阳、醴陵四县地)地置醴陵县。

图12 醴陵窑出土的五代十国青瓷钵残片和垫圈(醴陵窑管理所供图)醴陵市文物局藏

三国时,醴陵属吴之荆州长沙郡,晋代因之。

南北朝宋属湘州长沙内史,齐以后属湘州长沙郡。

隋初属荆州长沙郡,大业三年(608年),改临湘县为长沙县,撤醴陵县建置,以其他并入长沙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分长沙县地复置醴陵县,属江南西道潭州地长沙郡。

五代十国时属楚国长沙府。醴陵县隶楚潭州,后梁开平元年,封马殷为楚王,入潭州,以潭州为长沙府。此后自唐迄周,均隶楚潭州。

宋代,醴陵县隶荆湖南路潭州。

元代属湖广行中书省潭州路,元贞元年(1295年)升县为中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隶湖广布政使司长沙府。

清初仍之。

康熙三年,隶湖广长沙府。

民国时期,湖南省省县之间区划频变,醴陵隶属不详。

(一)醴陵制瓷的历史沿革

早在2012年前,比较罕见的宋代和元代的宋元青瓷窑址就曾经在醴陵沩山千年古瓷村里神秘现身了,在醴陵沩山村古窑群遗址区里,醴陵市文物局考古队在例行勘查时,就曾在清代同治年间的古窑王大德生号旧址老龙窑的附近,勘探到了几座罕见的宋代古龙窑,出土了许多宋代斗笠碗、火照和大量的印花青釉瓷碗。根据当地村民讲述,有60多袋出土的珍贵瓷片被运到株洲市文物局的仓库收存保护起来,株洲市文物部门根据有关线索,又在醴陵市沩山窑址附近的黄獭嘴、枫林市、八步桥等乡镇进行了一次有关古瓷址的详细调查和勘探,通过数个月的仔细探寻,最终发现了宋元青瓷窑址、清代青花瓷窑址各四处。据了解,四处宋元青瓷窑址均位于黄獭嘴、沩山村、枫林市境内,古瓷窑址地表为灌木丛,地面暴露大量青瓷碎片和匣钵,烧垫等器物,窑区分布面大约5万平方米。由此可见,醴陵沩山窑在宋代的时候就曾经是烧制瓷器的中心区域,当时的制瓷工艺水平已经非常精湛和成熟。

醴陵的历史非常久远,以醴陵之名立置为县名是离不开一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之一——炎帝,炎帝即神农氏。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首先,炎帝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人类生活的基础,耒耜的使用种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湖南有炎帝陵、有神农洞,还有神农出生和下棋的地方,有不少与炎帝有关的地名和传说。《礼·含文嘉》指出:“神农修德耒耜,地应之以醴泉神农就田作耨,天应之以嘉禾”。东汉时,因“醴泉”(位于今醴陵市城北)之名而置醴陵县。

(二)惊艳出土——醴陵窑专供王室的秘色之瓷

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醴陵窑秘色青瓷的意外发现来的如此突然,让专家学者和许多业内人士深疑不解,面对青瓷的出土又不得不相信这些真实历史的存在。见图13。

2018年4月醴陵窑首次考古发现了这座五代十国时期与西安法门寺出土的“秘色青瓷”完全处于同一工艺水平的古龙窑。为数众多精美青釉色的青瓷碗、碟和数千片瓷片和窑具在泥土中深埋了1000余年后惊艳出土,实物经考古认定与法门寺地宫出土实物一致,让所有的见多识广的陶瓷专家们万分惊愕,羡慕不已。

图13 醴陵窑出土的五代十国秘色青瓷和匣钵(醴陵窑管理所供图)醴陵市文物局藏

据2018年7月3日,湖南醴陵市文体广新局在《醴陵文体》官方网上报道:“这次醴陵窑文物考古队最新发现的五代龙窑窑址,通过调勘发现古窑址一座,依地名命名为毛家岭窑址,该窑为龙窑,残长7.2米,因为修331公路开路采土,窑头和窑尾已被破坏,窑壁残断不全,该窑址大体朝南依山势而建,窑内垮塌有大量的红烧土块,其下为大量破碎匣钵、垫饼、垫圈、瓷片等,窑床烧结面还保存。

窑址末侧为烧窑废弃堆积,经调查发现大量的圆筒形匣钵。该窑址大量使用匣钵装烧,匣钵内碗盘层累叠烧,以带支钉垫圈间隔,匣钵与匣钵之间以垫饼间隔,匣钵靠近底部往往钻有圆孔,应是烧窑时使于青瓷受热均匀……”。

2018年8月,醴陵窑管理所将再次继续对毛家岭窑址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以寻找同时期五代十国古龙窑窑址。

图14 醴陵窑出土的青瓷匣钵(醴陵窑管理所供图)

从这次醴陵窑毛家岭古窑址出土文物里发现的瓷片大大少于窑具,可见该窑烧造瓷器成品率高。窑址主要以烧制碗为主,其他器类还有热壶、罐、钵、盏、缸、坛、杯、网坠等,多施青釉、青黄釉,这些瓷器都具有五代十国时期青瓷器特征,应该是五代十国时期专门为楚国王室烧造秘色青瓷的“官窑”御瓷遗址,对秘色瓷的“秘色”两字,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比较认可的一说是“秘”与皇家有关,如禁中藏书处曰“秘府”、“秘阁”,又或云稀有、稀见之物,如秘文、秘典和秘籍等。秘色青瓷在湖南醴陵窑遗址区被首次发现,实属罕见。

图15 醴陵窑出土的青瓷

通过大量的出土瓷片、窑床、窑具,足可以证明这次毛家岭醴陵沩山窑在五代十国时期的马楚年代,就是曾经专门为楚国皇帝马殷和楚国贵族们烧制秘色青瓷的重要窑口之一。

醴陵窑遗址核心区沩山窑区面积20.3平方公里,从2012年至2014年考古调查发现,通过出土的瓷片、窑具等实物,现在可以确定醴陵沩山窑区从晚唐时期就开始烧制青瓷,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历朝各代,直至上个世纪的60年代,窑火绵延千年,现保存有古窑址84处,与瓷业相关的其他文物遗址89处,可以说它是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的“活辞典”,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陶瓷文化的历史根脉。

(三)秘色之谜

唐代瓷业虽则出现“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向青瓷的传统优势地位提出了挑战,但就唐墓各期出土瓷器考察,特别是南方的唐墓,青瓷出土数量仍然多于白瓷,南方各窑仍然继续烧造青瓷。

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4年(923年),越窑瓷器被称为“秘色瓷”这种称呼的由来据宋人的解释是因为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命令越窑烧造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故称“秘色瓷”。清人评论“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这时期的瓷器,质地细腻、原料处理精细、多数至浅灰和灰色,胎薄转薄、表面光滑,醴陵窑这次考古新发现的五代十国时期青瓷龙窑址出土的青瓷黄釉瓷碗片,器型规整,口沿细薄,转折处分界显明,给人以轻巧之感,成型操作十分严格,胎外通体施釉,薄而均匀,釉色仍以黄为主,滋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釉的比重已比晚唐时增加。其后以青釉为主,黄釉少见,胎釉结合紧密。

图16 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秘色青瓷八棱直颈瓶、葵花口盘

“缥色”是青釉中的特色釉。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解释“缥”即“缥帛青白色”。据专家研究,胎质坚细、釉色淡青的瓷器即所谓“缥瓷”。由于烧成气氛不同与成分不一致,在青色中也有青绿、黄绿或青灰色,有的釉较为透明,厚而多细小开片,有的釉则不很透明。因此在古代有些文献中,还有以“绿瓷”称之的叫法。例如《西京杂记》内既有“醪酿既成,绿瓷是启”的记载。唐人季南金诗中亦有“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的名句。学者们认为,缥瓷与以后出现的龙泉窑青瓷系有密切的关系。此时瓷器已不再是达官贵族的奢侈品,它已深入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丧葬冥器和供器等等。

中国陶瓷的制作历史源远流长,尤其唐朝以来,名窑林立,灿若星辰,但千百年来,我们对陶瓷的研究仅仅停留在鉴赏器物本身和相关文献摘录,未能与田野调查科学与考古相结合,留下了“以数千年陶瓷著称的中华,竟没有一部陶瓷史”的遗憾。

直到近代,陈万里先生“走出书斋”成为第一位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窑址进行实地考察的学者,中国的陶瓷研究才进入一个新阶段。自陈万里先生始,我们对众多窑址进行了科学发掘,结合窑址的标本实物和烧造器物遗存印证了众多传世名品的窑口归属,烧造技术和年代上下限。

五大名窑诞生之前的五代乃至唐,传说中的柴窑和越窑秘色瓷虽已风靡天下,但可惜柴窑至今难以确定具体生产的窑口,甚至连标准器都未能获得公认,只有因之定名的柴世宗一句“雨过天晴欲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和“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传说,让历代陶瓷爱好者心驰而神往之。在浙江慈溪上林后司岙秘色瓷窑址的发掘之前,我们对秘色瓷的认识相比历代虽有进步,但也仍只停留在文献和实物比对的层次,未有明确的考古材料进行支撑。

《全唐诗》中收有陆龟蒙一首《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千百年来,秘色青瓷一直都是历代帝王苦苦搜寻和收藏的“神器”。

后唐同光元年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两首诗是研究秘色瓷最早的文献材料。

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后人也只能从诗人的诗词里想象秘色瓷的美丽,对于秘色瓷的真身完全不得而知,因为作为当时吴越因钱氏进献的朝廷贡品,它被勒令“臣庶不得使用”。

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和近年来考古挖掘的醴陵窑五代十国时期、宋代的青瓷都属青瓷窑系。据醴陵市志记载:在五代十国时期周广顺元年即南唐保大九年(951年)南唐主命信州刺史边镐进兵醴陵,迫使楚王弟马希崇请降。

到了宋代的开宝7年(974年)南唐袁州萍乡制置使刘茂中大掠醴陵。由此可见当年的醴陵窑区窑厂林立,“村村陶埏,处处窑火”,古窑甚多,物绕富足。北方长期战乱,田园荒废,生产凋敝,民不聊生。大量的难民逃到了江南地区,由于江南地区相对稳定,因此陶瓷业也迅速发展,相继在浙江萧山、上虞、余姚、江苏、湖南、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出现了许多青瓷窑址,形成了一个青瓷的大家庭。由此可见醴陵窑出土“秘色瓷”是有制瓷基础的。

猜你喜欢

秘色匣钵御窑
辊道炉中匣钵对磷酸铁锂冷却效率影响的热仿真分析
废匣钵粉加入量对堇青石-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地下遗址篇
关于陶瓷色料生产中匣钵选用的几点建议
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清单
“揭秘”秘色瓷 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说起
繁昌窑匣钵特征及“上”字铭功能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秘色瓷文化品牌打造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