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似锦 硕果累累
——自治区文艺精品建设回眸
2019-01-29■文/赛男
■文/赛 男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对乌兰牧骑60年如一日,扎根乡土、服务基层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谆谆教诲和深深嘱托,勉励大家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如今,广袤北疆的文艺战线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追随他们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的足迹,对文艺精品建设进行了梳理,奉献给读者朋友。
不忘初心 重大题材创作硕果累累
乌兰牧骑诞生于1957年。60多年来,这支队伍用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走出了一条繁荣民族文化的辉煌征程。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进行重大题材创作,传递时代正能量,始终是他们追求的第一目标。总书记的嘱托如春风化雨,激励着他们的创作热情,一批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相继问世。
电影《周恩来与乌兰牧骑》《第一书记扶贫记》,电视剧《乌兰牧骑》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在草原上》,广播剧《永远的乌兰牧骑》《扶贫》等反映当代重大主题的作品陆续与广大观众见面。这些作品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5月21日,《周恩来与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乌拉盖草原开机,影片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全国多家单位合作拍摄,以周恩来总理与乌兰牧骑队员之间的感人故事为背景,以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队伍为原型,讲述了乌兰牧骑队员们不忘初心,在大草原上无私奉献、挥洒心血和汗水的真实故事。这是一部大主题、大制作、大写意的主旋律大剧。
与电影同步开机的电视剧《乌兰牧骑》,由同一班底制作,剧中三代乌兰牧骑队员的形象全方位、多角度交叉展现,三代人的追求,三代人的风采,三代人的情感纠葛,三代人的思想交融……无不深刻反映了乌兰牧骑60年栉风沐雨,一路高歌、服务群众的历程。
20集电视剧《在草原上》是蒙古语原创作品,该剧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多家单位共同策划制作。该剧的主题思想是草原巨变,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草原上发生的巨大变革,有草畜双层包、有围封禁牧、有草原生态奖补、有党的惠民政策,都在草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此外,电影《黄大年》《第一书记扶贫记》等现实题材作品,以及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忽必烈》等,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指引下,一大批主旋律文艺作品纷纷亮相,为主旋律话题的引导、为主流文化的弘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作出了独特贡献,我们要为自治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拍手叫好。
打造精品 文化大餐全民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中,特别嘱咐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于2017年12月28日发出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意见》中也指出:“注重本土创作,推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浓郁民族特色、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文艺精品,因地制宜创作推出易于传播、轻便灵活、适于基层演出的文艺剧(节目),不断提升文艺的原创力。”一年来,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出新出彩出精品”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呕心沥血,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吸引力的文艺作品。
电视剧《安居》 获得第3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现实题材优秀电视剧大奖”,《北方大地》入选飞天奖提名名单;儿童电影《骑士阿吉》获上海电影节展映单元奖、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目录;音像制品《永远的乌兰牧骑》入选中宣部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物选题目录。此外,围绕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文艺创作,共征集61件小戏小品,其中8件作品已演出,50件作品完成剧本创作。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内蒙古艺术学院独创的大型舞剧。这部舞剧以家喻户晓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的真实故事为题材,以民族英雄精神为引领,经过为期2年的策划、排演、制作,以高品质、高标准、高质量的舞台艺术精品震撼问世。其升级版在今年的草原文化节隆重推出后,引起轰动,受到国内外专家、同行们的高度赞扬。首演后,20余位专家就舞剧的主题思想、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编排设计以及音乐元素、舞美灯光等进行了精彩的评议与解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文化部艺术司原司长于平、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包银山等权威人士从专业角度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今年的草原文化节上,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成为广大观众公认的精品剧目。在之后召开的座谈会、研讨会上,凡是看过这个舞剧的观众都用“心灵震撼”“暖心感人”“时代楷模”“学习榜样”等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感,社会舆论又把人们拉回了50年前的时空,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达到了感染人、鼓舞人的传播效果。
艺术的魅力在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成为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创新的动力。2018年,随着草原文化节的圆满落幕,不少创意新颖、表现手法精巧的艺术作品通过各类演出源源不断地呈现给观众。
《信仰的力量》是内蒙古艺术剧院精心打造的一部九幕话剧,是为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而创作的一部历史大剧。马克思的生平坎坷跌宕,富有传奇色彩,关于马克思的资料信息更是浩如烟海,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是几代中国人的崇高信仰,而马克思又是一位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历史人物,将这样一个宏大题材浓缩在2个多小时的舞台艺术中,其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创作上的一个个难题,内蒙古艺术剧院的艺术工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打磨,就将《信仰的力量》适时献给了观众。该剧通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将马克思为追求真理、为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解放,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形象完美地塑造在舞台上。演出现场,观众报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根植沃土 创新动力永不枯竭
乌兰牧骑的精神内涵,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所讲的“迎风雪、冒酷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根植沃土,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既是乌兰牧骑的行动轨迹,也是他们艺术创作的不竭之源,更是乌兰牧骑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出精品、出佳作、出新出彩的根基与动力。
根深才能叶茂,根植沃土才能瓜果飘香。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指引下,从基层乌兰牧骑到自治区的专业文艺团体,从文学创作到艺术精品打造,再到文艺院团和文化体制的改革,直至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都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始终坚持扎根基层,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寻找创作灵感,编创出接地气、有人气、鼓士气的文艺作品,在攀登艺术高峰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青山烽火》,是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创作的大型民族歌剧。今年9月在首府首演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该剧通过八路军挺进大青山,建立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史实,讴歌了当地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弘扬了伟大的抗日精神。为了排演好这一历史大剧,演职人员多次深入大青山腹地,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挖掘大量的抗日历史题材,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和智慧。该剧从剧情编排到音乐舞台设计,都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为艺术基调,以二人台音乐元素为主要特色,通过高标准、严要求,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浓郁的乡土风情高度融合,奉献给观众一部优美大剧。地处大青山深处的武川县群众看了剧目后倍感亲切,纷纷发表观感。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剧目把他们带回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他们深刻领悟到了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鄂托克前旗乌兰牧骑是一个只有20多人的文艺演出团队,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给了他们极大的鼓舞。从2017年11月开始,他们克服了人员少、设备不足、艺术造诣参差不齐等困难,敢拼敢闯,短时间内打造了历史音乐剧《石榴红了》,再现了当年城川民族学院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草原文化节演出后,得到很高的评价,被评为优秀推荐剧目到区内外公演。红色剧目来源于红色文化基因,来源于地处鄂托克草原深处城川民族学院的生活。《石榴红了》公演后,通过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常年奋战在大漠草原深处的文艺工作者的风采。
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沐浴着总书记回信的春风,在艺术精品创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春华秋实,铁马秋风,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心灵片羽,不但为自治区的文艺园地增添了斑斓色彩,也为自治区的发展繁荣奉献了丰盛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