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思想及其现世意义
2019-01-29江苏师范大学221116
(江苏师范大学 221116)
一、“中”为天地之道
中国人的宇宙不仅是机械物质活动的场合,而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大抵中国先哲观察宇宙,不肯像近代西洋哲学家固执无生边见,总是要统观“天地生物气象”(《近思录》)卷一引程明道)。中国人的宇宙是一种冲虚太和的系统,其形质虽属有限,而功用却是无穷。中国人一向具有一种天才,凡是遇着有障碍,有行迹的东西,并不沾滞,总是把他们化作极空灵,极冲虚的现象。老子《道德经》里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庄子中说“执其环中,以应无穷”。《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中”的状态是宇宙生育万物,是万物生化流行的理想状态。中国古人向来热衷观察自然以行人事,以天人合一为理想的天人关系境界,谈天与谈人混为一体。宇宙天地之间正是在这样的一种不落两边的“中”的状态中得以育化万物,生养万物,令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所以古人提倡圣人治理国家百姓效法天地,正可谓“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人将天人联系起来,视作一个整体和谐的存在,通过观察自然来参悟人生的智慧,顺物自然不强为。“(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遵从自然规律,保证自己行为的中正不偏颇。
西方文明自然观的发展则与东方圆融和谐的宇宙观大为不同,其关于自然以及宇宙的探讨则大多采用一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二分法,把自然界截然二分,令其处于一种分割与对立状态中,提倡人类中心主义,服务于其科学研究。这种二分的方式令西方呈现出天人分离的关系,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人可以作为自然界的主宰,不尊重自然规律而强力而为。在这种方式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被破坏,人们对于自然界过度开发,造成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种种问题的出现迫使西方开始对自己文明的反思,目光开始转向从东方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中汲取灵感来拯救对立关系下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海德格尔常怀念古时的田园生活,赞叹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倡导重返主客不分的圆融境界中。只有和谐圆融的天人关系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才得以生生不息,世代繁荣。
二、“中”为性之道
人生修道之学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特征的一个概括性总结。何为道,即是“复性”。《中庸》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见道是在人的心性上面达到体现,修道即是在心体上面下功夫,处理好情与性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我们的本来状态。儒家有“尽心知性”,佛家有“明心见性”,道家有“归根复命”。尽管各家修养功夫有所差异,但是其所追求的境界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追求无欲无垢,无杂无染的清净本心。正如《易经》里提到的“复,其见天地之心乎”。那么,这个无垢无染的本心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在本心中情性之间又是处于怎样的关系呢?《中庸》有“喜怒哀乐之谓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王阳明在《传习录》有“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佛学禅宗中有“不二之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对于本然之性的提倡是一种不落两边没有粘滞,七情所发不偏不倚,无非善恶的心之本体。即是“中”,七情不偏不倚,没有乖戾,不生偏颇,即是本性,即是道。这是中国哲学共同追求的一个精神境界,无论历史的长河中各家的思想枝节出多少,后人分割整合归类补充了多少,这都是道落于人身上的一个大脉络,正如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的“道始于情,情生于性。”道之于人,即是心体,如何复性,即调伏七情,令其守中。
西方文化中则缺少心性中关于修养功夫的探讨,占据其文化主流的是自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就开始奠基的二元对立思维,由近代以来唯理论与认识论之争达到了一个顶峰,在康德的物自体更是在主观与客观,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之间划上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可见无论是从其形而上学的主体论还是认识论的发展,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思维方式。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西方哲学的发展又在不断地深化与巩固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从而对于时代生活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二元对立式的思维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着看似硕果累累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令现代世界承受着其巨大的负面影响。直至近代,发生在人与其生活的世界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才促使存在主义去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实现思维的转向,试图用融合的观点去解决当代出现的人自身的问题。海德格尔试图去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最终未能实现,反倒是在不断地反思与批判中消耗,致使《存在与时间》也未能完成。显然,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弊端使超越与改变成为必然的路径,超越如何完成,西方文明目前为止的尝试还没有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答案,但是在东方心性论上找到曙光,在中道圆融的心性上面找答案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三、“中”的当代意义
哲学的意义在于它的指导与引领作用,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无形中作用于时代以及个人,从而指引着去实现创造活动。纵观现今哲学大多存在哲学家们在自己构建的概念的王国里自说自话的问题。哲学变得越来越理论化与专业化,同时其功能也大大减退。哲学越来越脱离大众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沦为抽象王国里面的概念与文字游戏。哲学无用论的说法更是层出不穷,哲学的功能性逐渐被其他分支学科(社会学、心理学等)所代替。纵观我们当今的时代,不仅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遭到破坏,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同样失调。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物质经济极大化发展的同时也加重了人的异化。虚无、悲观、无意义感充斥着现代人的心灵,存在感的体验逐渐降低,人与人生活的世界严重剥离。对于本来生活的世界的回归成为现代人的普遍需求。这样一个时代,需要的是可以指引人们日常生活的哲学,帮助人们重塑精神家园,重新收获圆满,作为一种精神的无形力量来帮助偏颇的现代文明步入正轨,以此来实现哥哥方面更长足的发展。
时代的需求将目光转向东方的文化中,对立与二分带来社会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的是一种整体圆融的和谐中道来扶正,不偏不倚,令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顺应大道规律,步入和谐的正轨。由天地到人抛弃割裂与二元对立的思维,达到一种整体观,学习在和谐圆融的天人关系中找到人生的智慧。用圆融的中道去解决对立与二元思维所形成种种问题。摒弃掉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思维方式,并解决因此而执化了的心灵问题。用中道圆融去取代评判对立。从而令现代文明的生态与心灵危机得到改善与解决,令每一个人都可以向内探索,收获真正的富足与喜悦,是一种可以指引人们回归到现实生活的世界的新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