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前教育专业中钢琴课程设置的意义及教学目的
2019-01-29呼和浩特民族学院010051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010051 )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近代化与钢琴课程设置的历史意义
作为培养合格幼儿教育从业者的学前教育专业,其兴起在于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需求和重视以及现代思潮的影响。教育家福禄贝尔首倡幼儿教育学,出版自己的专著《人性教育》并从理论上探讨其教育理念,同时创办学校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这些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来看,学前教育发展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学前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体现,是伴随着欧洲现代化开始的,而学前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1904年在提倡“中体西用”的文化策略,主张洋务的以张之洞为首的清末名臣主持下,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该学制是一种全国性的学制系统,规定了详细的近代学制体系,其中便规定了蒙养院制度,在章程中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可以说是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自此学前教育进入国家教育的百余年现代化进程之中。
从清末时期的蒙养院中的保姆培训作为幼儿教师培训的雏形,到民国时期的蒙养园和幼稚园制度下幼儿教师培训,学前教育在逐渐地不断规范化和制度化。而进入新中国,学前教育才进入真正的发展时期,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局面,在教育行业的人才缺失凸显,为了解决教育困境,在1952年11月我国颁布了《教育系学前教育组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师范学校学龄前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员,同时也规定了教学计划。从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步开始步入正轨,之后经过六十余年的坎坷发展走到今天。而一个学科成熟的表现在于学科内部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概念内涵丰富,正是不同程度的概念探讨,也显示了课程设置理论的丰富性,一般而言,《教育大辞典》的定义是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根据此定义可以对我国近代以来的课程设置进行概括式的勾勒:即最初的蒙养院解答课程设置以封建妇女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课程设置到蒙养园的修身课程的减少与西学的增加,到幼稚园制度下基础课的比重增加,再到新中国模仿苏联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通过学前教育制度与课程设置的考察,可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也是教育学乃至高等教育学发展的缩影,也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走向教育近代和现代化的艰难征程。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钢琴课程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规定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1956年颁布的《幼儿师范教学进程表》中规定钢琴课程作为选修课,“每周一小时,至少选修两学期,最多不超过三学期”,这一课程设置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众所周知,钢琴是一种舶来品,它的传播历史是“西学东渐”影响下音乐文化传播的历史,其传播规律大致可以总结为从最初的“贵族文化”到“精英文化”最后到“大众文化”三个阶段的传播历程,而“大众文化”初期应该始于新中国时期,在中小学的课程规定上,国家在1952年颁布《小学暂行章程》和《中学暂行章程》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规范,在这规定之下开始了全面的大众的钢琴音乐教育,钢琴文化开始面向大众化,正是由于钢琴文化的初步兴起和需求,才会出现1956年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设置。换言之,学前教育中的钢琴设置标志着钢琴文化全国普及的肇始。总之,钢琴文化促进了钢琴课程的设置,钢琴课程设置标志着钢琴文化的普及。
二、学前专业中钢琴课程设置的独特目的
钢琴文化的真正全面普及则应始于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门渐开,有关钢琴的文化全面涌入,社会对钢琴艺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人们通过唱片、磁带、电视、互联网等接触钢琴艺术,学习钢琴的热情大幅度提升。在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钢琴等级考试,在考试制度的催生下,钢琴的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众多家长不惜重金来让学生学习钢琴,钢琴老师内部也有级别订制,这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实现乐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自主提高”,在这里暂且不论这种钢琴热潮的功利与艺术追求的得失,我们可以了解到钢琴的热潮与普及程度,正是热潮的出现,使得中小学乃至幼儿园有了对钢琴的教育需求,也更加催生出了高校学前专业的钢琴课程设置,与建国初期的选修课程不同,当代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设置呈现出普遍化趋势,而且以必修的形式出现,并且与舞蹈、美术等并称为专业技能课。
问题在于,面对当代社会上的钢琴文化普及和钢琴热局面,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该如何定位,即该课程的设置目的何在?在这里应该从高校学科设置的区别来谈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的独特目的。在高校的钢琴课程设置里,有作为音乐艺术类专业的钢琴课程,同时有作为通识教育的钢琴课程,再者就是作为学前专业的钢琴课程设置。首先,音乐艺术类的专业院校或院系目的在于培养音乐方面的艺术人才,从钢琴与音乐的历史、乐理、技法、实践以及毕业演出等各方面来全方位地培养,使他们拥有全面的音乐知识,技法与实践能力,培养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而在通识教育开始流行于各大高校的今天,作为艺术教育的手段之一的钢琴教育也有着不同的目的,通识教育的目的指向不仅是专业知识的迁移创新,还指向“价值规范专业知识的知意情融通的人格主体”,那么作为艺术教育的钢琴教育而言就指向依靠审美连接情与意的审美教育。简言之,艺术类的钢琴教育侧重钢琴知识与能力的全方位覆盖,通识类的钢琴教育在于审美指向,而作为学前教育的钢琴课程则有着不同的目的:
第一:钢琴常识与能力的普及。正如前所述,艺术院校强调技法理论实践的全面掌握,使他们拥有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目的则强调未来的幼儿教育,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性,所以从这方面讲,我们针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安排并不需要专业课程的细致全面和深刻,仅仅是钢琴知识与实践的简单普及,内容多以幼儿音乐为主,其目的在于简单钢琴常识的普及。
第二:钢琴教学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隶属于教育学专业,这就决定了在学前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中,要强调教育学方法的渗透。这就需要其他学科的配合,比如幼儿心理学,教学法,课程设计,课堂纪律的维持等等。在其他专业比如语文课程教学等已经针对学科教学形成自己的课程,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上急需明确教学方法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限于钢琴知识。
第三:钢琴教育人文素养的提升。前两个目的是针对未来的幼儿职业教育情况提出的,然而作为高等教育序列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更要注重其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之一便是艺术教育,从古希腊的“七艺”和先秦的“六艺”中都有艺术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出理想人性,而不仅仅只是强调技术的掌握,所以在钢琴的教学下,应该具有培养人文素养的目的,通过各种音乐技巧与文化的普及,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钢琴文化的魅力,达到“以美储善”,“以美启真”的美学教育目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期学生成为合格且具有人文素养审美鉴赏的合格幼儿教师。
三、结语
通过对学前教育百余年的粗浅回顾和对钢琴课程作为学前教育课的历史考察和探索,提出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设置的历史意义,同时面对当下高等教育钢琴课程在不同院系专业的设置的情况,明确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独特目的和使命,面对新时代与新形势只有清楚学科与课程的发展史与教学目的,才能更好地面对钢琴课程所面对的问题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