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水乡型乡村生产性景观功能与风貌提升研究

2019-01-29浙江理工大学3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21期
关键词:水底生产性水乡

(浙江理工大学 310000)

引言

浙江湿地资源丰富,拥有湿地总面积2467775公顷,占全省区域总面积的22.7%,湿地种类丰富,拥有近海、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等类型1。但随着乡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在基础设施全面覆盖的潮涌下,乡村生态平衡被迫倾斜,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浙江特色型乡村——水乡,人们傍水而生,水养一方,大刀阔斧的建设对温柔之称的水乡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而生产性景观作为以农业为主导,兼顾发展旅游业、农副产业、手工业等实用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景观模式,不仅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也成为当下乡村发展旅游的推手。

一、生产性景观概述

生产性景观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劳动,它融入了生产劳动和劳动成果,包含人对自然的生产改造(如农业生产) 和自然资源的再加工(工业生产),是一种有生命、有文化、能长期继承、有明显物质产出的景观2。依据生产时节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季性和季节轮作产出性;依据生长媒介的不同,可以分为土培和水养。而生产性景观的产出力不仅体现在物质产出上,更多的是其背后农耕文化的延续,以及对当下社会问题的调和。

二、浙江水乡现存普遍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生物数量骤减

水乡作为浙江省早期经济增长的萌芽地,交通网络便利,工业和手工业发达,人们生活水平普遍较好。但工业化随之带来的既有经济收入的增加也有环境问题的负增长。空气、水体、湿地系统等在各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在地动物的正常繁衍,本土植物的自然生长,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细菌、感染等生物威胁暗藏在生产、生活、生态的方方面面。

2.自然:湿地开发过度,生态失衡

我省早年便颁布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2020》,分批分片对湿地进行保护管理并积极建设湿地公园,但是由于存在擅自开垦、填埋湿地的行为,我省的自然湿地数量仍在减少。且现有湿地生物资源的开发过渡的情况,湖泊滥捕现象严重,使天然的经济鱼类数量遭到严重冲击。而大多滥捕行为都是采用农药等不正当手段进行的猎取,严重破坏了水禽资源,打破了湿地生态平衡,威胁了生物多样性。另在工业建设早期,部分地区的河道水岸工程都进行了驳岸硬化处理,造成其丧失了自身吸收雨水的海绵功能,加快了水流速度,不利于防洪泄洪。

3.景观:乡村建设景观元素雷同

水乡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荷塘月色”批量化出现,将刻板印象复制到水乡每个村子中去,造景模式雷同。耗资打造专属荷塘进行造景,首先由于维护成本较高、次数较少,荷塘观赏性逐渐丧失后也不具备功能性,这种人造景观往往都逐渐走向荒废,失去了水乡原始韵味,人与水的关系逐渐疏远;再者容易引起游客审美疲惫,不利于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4.空间:村落公共空间景观单调

村落公共空间无法体现水乡特色,景观主体大多为绿地和植被,视觉效果单一,缺少对江南水乡共性的把握和村落个性的挖掘。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所仍在但意境已无存,公共水系上船只减少,且多已作为商用,通达功能已然丧失,这使水乡独有的旅游招牌正在逐渐暗淡。

5.产业:水乡传统产业逐渐没落

工业化使生产更加高效和便捷,机械运营取代人工劳作,人们逐渐远离了收支回报不平衡的传统生产,更多的人选择外出去寻求更好的机遇,身上已不再有水乡记忆的烙印。昔日水乡划船采红菱,泥塘采莲挖藕的场景悄然不见,而这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水乡文化的独特载体,所以生产方式的工业化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传统文化的断裂。

三、水乡生产性景观营造方案

1.开发湿地营造单元,修复生态多样性

将湿地进行分层分析,从表层至水底分类种植不同的功能性植物,帮助湿地形成有机互补的自循环系统。

首先,在湿地表层水面,针对污染物漂浮的问题,种植清洁功能和观赏功能为主的漂浮型植物(如浮萍)吸收过滤水面污染并形成植物景观,同时也可作为水下的鱼虾、蟹、鳖等生物良好的饵料。另外,浮萍作为当前新能源天然生物燃料领域的研究对象,其蕴含的潜力不可估量。其次,在浅水区种植具有较强观赏性、食用或药用价值的植物(如荇菜),花期较长满足观赏性,同时为鸭、鹅等禽类提供浅水的栖息地食物。最后,在湿地水底种植挺水型植物(如香蒲),加强对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保护,控制水土流失,吸收过量雨水,促进土壤的发育和熟化,提高土壤中有机质,为其它水底生物提供栖息地,丰富整个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可有效净化生活污水及工矿废水,净化湿地饮用水源,解决水土污染导致的农作物食品的安全问题。植物中蕴含的高纤维可用于编制手工艺品发展经济,更是不可缺少的工业原料。

2.开发水田营造单元,促进农作物与水生动物间的和谐共生

以水田的第一生产功能作为基础,开发轮作种植模式,拓展第三产业的体验经济、促进旅游发展,将传统耕读文化延续,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缓解“谁来种地”的问题。

首先,发展桑基鱼塘、水田养鱼等生产经济链项目,水田中养殖蟹、泥鳅、鳖等河鲜,使生物和植物间能够互补循环生长,互利互惠,成为一个完整的水下生态小系统,达到农鲜兼得的效果。其次、探索水田轮作模式,冬季水田排水后种植部分当季瓜果蔬菜来丰富当地食物的多样性,满足田园景观的四季性。由此在干湿交替的不同土壤环境下,有机质含量高的水田土壤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3.开发水系营造单元,修复生物循环链与水网的通达性

以生产性植物分层修复水系污染现状,使水岸、水边、水面、水底不同区域的植物联合共生,形成生物循环链,改善生态环境,修复水网的通达性,增加水乡人文气息。

首先,水岸上搭配种植杨柳等其他乔灌木和岸边水生植物达到乘凉驱虫的功能性、制氧降噪、调节微气候的生态性、群落组团的美观性。水岸边以本土水生植物为主,防止外来生物的肆意繁殖导致生态失衡,以常见的水生植物芦苇营造“芦苇荡”独特景观的同时实现水质净化、畜牧、入药、工业原料等多重经济价值。其次,水面植物选择如荷花、香蒲等,其根叶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其花的芳香和姿态可吸引动物前来,增加生物多样性,又可采集植物标本制作工艺品,发展旅游周边产品。最后,水底以植物的根系和果实与各类河鲜间相互依存,互补养分。

由此,水系营造单元由水岸、水边、水面、水底形成了完美的共生生态循环系统:岸边乔木类植物为水生植物制造舒适的微气候;水生植物吸收水底鱼虾的排泄物为养料茁壮生长,也为水底生物环境进行了水质净化、提供了栖息繁衍之所;水底生物的活动丰富了水底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水面植物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以此来修复水系生态环境后,秋采红菱、莲藕等传统生产活动时小船行驶其中,也可保持提升水网的通达性,加强水运联通、提升景观效果、丰富旅游资源。

4.开发园地营造单元,丰富水乡种植产业

在发展水乡旅游业与养殖业的同时,促进水乡种植业的发展,形成以花园和果园相交替的蔬果种植,和以茶花、茶叶、茶籽相循环的茶树种植。拓展以四季园地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路线,将采摘体验、农产养生、园地加工几大模式穿插其中,既能增加园地土壤的利用率、丰富物种多样性,又提升经济效益、塑造乡村旅游优质品牌。

四、结语

从千万工程到大花园建设,浙江始终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因此,更应深入挖掘区域独特的水乡型乡村资源,从千年农耕文化传承中,展现江南乡村的特色风韵。本文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对水乡型乡村景观的功能和风貌制定了因地制宜的提升方案,以此作为景观提升的理论依据和策略参考。

注释:

1.湿地中国-浙江省湿地概况,网址:http://www.shidi.org/sf_D257606EDBC749609A76A5FE7D53DCBF_151_zjsd.html.

2.徐芃.中外生产性景观的概述[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03):23-25+29.

猜你喜欢

水底生产性水乡
梦里水乡画里藏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八爪鱼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我来分一分
新水乡歌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