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色美术“文化+”保护策略
2019-01-29西安美术学院710065
(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李海勃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710003)
“文化+”是以“红色美术”为基础的跨业态融合。对“红色美术”的“文化+”模式及实施路径展开研探,使“红色美术”与艺术、教育、旅游等多种业态进行互补,进行跨界合作,不断植入、融合、渗透,进而共同驱动“红色美术”的创意产业化进程,不仅可以拓展空间,延展思路,注入潜力,催生创意、创新和创造,还有利于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思想文化,有助于发掘“红色美术”的传承性、可塑性与应用性,对“红色美术”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陕西“红色美术”的当代意义
陕西涌现过许多优秀的“红色美术”作品,起到了革命的引领作用,也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人为代表的“长安画派”,高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旗帜,秉承寻找“具备民族气派、民族风格手法”的艺术主张,创作了一大批展现陕北老区革命历史、体现新中国建设风貌的“红色美术”作品。以刘文西为领军的“黄土画派”,多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践行“延安”讲话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展现了艺术家的责任、使命与担当。新时代的“红色美术”资源,具有现实基础和审美意义,反映时代气息,把握时代脉搏,同时又符合创新开发要求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创新开发有利于学习了解新时代“红色美术”的精神实质和内涵。
二、“红色美术”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当今,在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艺术设计,以及民间艺术领域,“红色美术”皆有所发展创新。尽管如此,当前的“红色美术”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具体来说,由于“红色美术”数量大、分布广,涉及众多相关部门,如美术、文博、艺术、旅游、高校、科研院所等,加上资金投入有限、相关研究机构急需拓展、相关研究人员亟待扩充,使得很多“红色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工作难以顺利展开,部分“红色美术”资源流失,一些美术作品长期存于库房、疏于保护,一些未列入数据资料统计,甚至有损坏和被盗现象发生。尽管“红色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已取得显著成绩,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基础建设飞速发展,“红色美术”在迎来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红色美术”传承与创新发之间、“红色美术”的保护与开发之间仍存在诸多矛盾。当然,这些情况不仅出现在陕西,我国其他地区也同样存在,这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手段。
如何科学、有效地搜集“红色美术”资料,之后又应该怎样筛选出可用于“文化+”创新融合的优秀资源,如何寻找创新发展“红色美术”的线索和突破口。这需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凭借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尝试将“红色资源”与更多的“文化+”模式进行跨业态融合,充分发掘“红色资源”价值与潜力。与此同时,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力求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探寻出既能凸显地方特色,又具实践价值的“文化+”开发模式。
怎样深入挖掘“红色美术”的独特性,合理选择特定的创新融合路径,有针对性地推动“红色美术”健康发展。这需要充分结合地缘、人文等因素,深入探查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美术”资源,对它们的历史认知价值、审美艺术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宣传教育价值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并将其充分融入“文化+”模式开发活动中,促进“红色美术”文化产业优化升级。
“文化+”是以“红色美术”为基础的跨业态融合,对“红色美术”的“文化+”模式及实施路径展开研探,使“红色美术”与艺术、教育、旅游等多种业态进行互补,并不断植入、融合、渗透,进而共同驱动“红色美术”的创意产业化进程,力争拓展空间,注入潜力,催生创意、创新和创造,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思想文化,发掘“红色美术”的传承性、可塑性与应用性,进而提升“红色美术”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
当前,“文化+”已成为“红色美术”融合创新的新趋势,在大力弘扬“红色美术”、建设文化软实力和提升“红色文化”等各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红色美术”的发展亟待实现新突破。而截止目前,“红色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对“文化+”模式和实施路径的研究仍显得较为笼统,急需进行深入、立体、全面地研究。因此,在梳理新时代“红色美术”发展现状的同时,探索“文化+”模式,与艺术、教育、科技、旅游等多种业态融合互补,力求驱动“红色美术”的创意产业化进程,优化“红色美术”的文化产业发展。
三、“红色美术”的传承路径
首先,综合运用美术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理论演绎、模型构建、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对新时代“红色美术”的构成、特点及价值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时代特征与历史意义,强调“红色美术”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分析新时代“红色美术”发展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构思并设计新时代“红色美术”的创新开发模式,积极尝试各类应用模型,探索“文化+”模式及实施路径。从理论角度论证“文化+”模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后,充分考虑区域模式差异,探索新时代“红色美术”的“文化+”模式的实施标准。并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各类“红色美术”的“文化+”创新模式的适用性、理论和推广性,并对尚需完善的地方展开进一步探讨。
(1)探索新时代 “红色美术”的“文化+”模式及路径。
在分析新时代“红色美术”发展现状同时,注重挖掘与塑造,充分与艺术、教育、科技、金融、旅游等多种业态模式进行互补,共同驱动“红色美术”的创意产业化进程。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和区域协同,强化市场巩固与拓展,推动地方“红色文化”发展,使“红色美术”更加多样、多元、多彩。
(2)科学有效地搜集“红色美术”资源,筛选出可用于“文化+”创新融合的优秀资源,寻找创新发展“红色美术”的线索和突破口。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凭借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尝试将“红色资源”与更多的“文化+”模式进行跨业态融合,充分发掘“红色资源”价值与潜力。与此同时,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力求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探寻出既能凸显地方特色,又具实践价值的“文化+”开发模式。
(3)深入挖掘“红色美术”的独特性,合理选择特定的创新融合路径,有针对性地推动“红色美术”健康发展。充分结合地缘、人文等因素,深入探查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美术”资源,对它们的历史认知价值、审美艺术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宣传教育价值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并将其充分融入“文化+”模式开发活动中,促进“红色美术”文化产业优化升级。
(4)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潮流,牢固树立“文化+”意识和“文化+”战略思维,在搜集中国画、油画、水彩、版画、雕塑、宣传画、素描、民间剪纸等种类的“红色美术”作品基础上,注重从研究领域到应用领域转化,多角度、系统探索新时代“红色美术”的“文化+”模式及实施路径。围绕新时代“红色美术”,探索其“文化+”模式及实施路径:
(5)充分发掘新时代“红色美术”的创意产业化发展潜力。
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数字化视域及国际形式下,从“红色美术”中提取“国家意识”和“民族复兴”这两个关键词,围绕“民族精神”“民族复兴”“爱国主义”展开讨论,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创新“红色美术”文化产品,开发“红色旅游”中的“红色美术”,进而从“展示”到“输出”,从“输血”到“造血”,促进“红色美术”健康可持续发展。
(6)促进“红色美术”的全面性研究。
在发扬优秀“红色文化”的同时,提升对“红色美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探讨红色题材美术创作演化的内涵和意义,弘扬本土区域化“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力求促进“红色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弘扬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