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言小说中的“感觉描写”研究

2019-01-29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50024

大众文艺 2019年21期
关键词:红萝卜陌生化莫言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050024)

莫言曾说:“作家在写小说时应该调动起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你的味觉、你的视觉、你的听觉、你的触觉,或者是超出了上述感觉之外的其他神奇感觉。”1p92莫言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主观化感受,这种感受极其细腻深刻,其是形成感觉描写的重要因素。而莫言将这种独特感受传达给读者的基本方式则是对小说叙述语言的“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核心观点,由该学派创始人什克洛夫斯基在其著作《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最先提出。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2p6因此,本文拟从莫言代表性的小说入手,以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理论为基础,对感觉描写的内涵、实现方式及其文化意味进行深入研究。

一、感觉描写的内涵

大肆渲染的感官经验是感觉描写的主要内涵。莫言对此曾说道:“作家应该扬长避短,我的长处就是对大自然和动植物的敏感,对生命的丰富的感受,比如我能嗅到别人嗅不到的气味,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发现比人家更加丰富的色彩……”3p153由此可见,感官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莫言感受世界的重要方式。

在莫言的笔下,直觉、想象以及多种感官得到彻底解放;感觉不再是碎片化的拼凑,反而成为巨型的景象以及作家感受世界的方式,并因此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红高粱家族》中对“我奶奶”临死前眼中所见的高粱的描写:“高粱们奇谲瑰丽,奇形怪状。它们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它们哈哈大笑,它们嚎啕大哭……”4p68高粱在“我奶奶”眼中已非本来面目,其在狂欢化的感觉盛宴中,成为原始生命力量的象征。

莫言通过大肆渲染的感官经验,将其对社会历史、人性命运以及生命力量的思考与感受抒发的淋漓尽致,营造出一个具有鲜活生命气息的感觉世界。那么,在莫言的小说中,感觉描写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

二、感觉描写的实现方式

莫言就是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用大量的色彩词、利用独特的叙事视角来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使读者对文学作品中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产生了新的感受与体验,从而激活读者的感觉。

(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激活读者的感觉

莫言在小说中经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奇异、反常的语言,使读者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读者的感官也因此被充分激活,从而进入到莫言所营造的那个奇幻诡谲的感觉世界之中。莫言在小说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不胜枚举,笔者主要选取通感、比喻、夸张这三种代表性的修辞手法进行深入研究。

1.通感手法的运用

莫言在小说中运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沟通串联起来,充分激发与调动读者的各种官能感觉,使原本稀松平常的事物变得新奇,进而实现其感觉描写的目的。

如《高粱酒》中对打捞单家父子尸体的描写:“罗汉大爷用铙钩抓住单家父子的大腿——铙钩入肉时发出的噗哧声令人齿舌生津,像吃了酸杏子一般——慢悠悠地拖过来。”4p117在这里莫言将铙钩进入肉体时的“噗哧声”转化为仿佛“吃了酸杏子一般”的感觉。这种新奇的感受是从听觉到味觉的跨越,强烈地刺激着读者的感官,读者仿佛也置身于打捞尸体的现场;同时“像吃了酸杏子一般”的感觉,也隐含着单家父子被害惨死的酸楚之感。

2.比喻手法的运用

莫言在描绘事物时往往能够准确抓住事物的特点,事物因新奇的喻体而变得鲜活生动,读者的感官也因此被唤醒。本已司空见惯的事物在读者看来,却有着全新的感受与体验。

如《红高粱》中对余占鳌杀死与其母亲偷情的和尚时,对和尚血液的描绘:“他从和尚肋下拔出剑来,和尚的血温暖可人,柔软光滑,像鸟类的羽毛一样……”4p100“鸟类的羽毛”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同时他也强调和尚的血是“温暖可人,柔软光滑”的,莫言为何会用这样美好温暖的词语形容余占鳌仇人的血?小说中曾叙述道:余占鳌家里贫穷并且早年丧父,他恨母亲在父亲死后与和尚偷情,恨别人当面奚落他是小和尚。但早年丧父的余占鳌,似乎也对和尚经常送米送面的接济有一种父爱般的温暖。这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使得余占鳌不仅在亲手杀死和尚后感觉他的血“温暖可人”,并且“他一时感到非常后悔”3p100;而不像在杀死单扁郎后,“他不后悔也不惊愕,只是觉得难忍难挨的恶心。”3p100与此同时,“温暖可人,柔软光滑,像鸟类的羽毛一样”,这一新奇的比喻不仅达到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并且也将余占鳌内心的复杂情感多方位展现出来。

3.夸张手法的运用

莫言在小说中经常使用极度夸张、充满荒诞感的语言描述事物,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客观事实,但却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营造出一种新鲜的感觉。

如《爆炸》中描绘的“我”被“父亲”打了以后的状态:“我站在火热的太阳下,表皮流汗,内里冰冷,觉得自己的空壳里,结着多姿多彩的霜花,还有一排冰挂,状如狼牙……”5p178莫言用极其夸张的语言描绘“我”被“父亲”打了以后在太阳底下的寒冷的感觉,进而用这寒冷的感觉传达出“我”让妻子流产却被全家人不理解的孤独与痛苦的心情。再如《枯河》中对小虎受到全家人毒打场景的描写:“(小虎)他晕头转向地爬起来,发现父亲身体更加高大,长长的影子铺满了整个院子。父亲和哥哥像用纸壳剪成的纸人,在血红的夕阳中抖动着。母亲那只厚底老鞋第一下打在他的脑袋上,把他的脖子几乎钉进腔子里去。”6p183父亲的身体和母亲的鞋底在小虎眼中处于极度夸张的状态,而此种状态实则为小虎内心恐惧的体现。

(二)使用大量的色彩词营造鲜活的感觉体验

莫言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色彩词,这些色彩词不仅构成了故事的背景,同时也强烈刺激着读者的视觉神经,营造出鲜活的感觉体验。笔者在此主要选取莫言小说中几种典型的色彩词进行深入分析。

1.《欢乐》中绿色词营造出的愤怒、厌恶之感

“我再也不要看你这遍披着绿脓血和绿粪便的绿躯体、生满了绿绣和绿蛆虫的灵魂,我欢乐的眼!再也不要嗅你这个扑鼻的绿尸臭、阴凉的绿铜臭,我欢乐的鼻!”5p291-292

这是齐文栋自杀前对绿色的咒骂。在这密不透风的谩骂中,绿色被形容为脓血、粪便、蛆虫、尸臭等阴暗丑陋的事物,这与以往将绿色视为青春活力的象征完全不同;其营造出审美上的陌生感,使齐文栋内心的愤怒与厌恶展现得更加鲜明。

2.《透明的红萝卜》中金色词营造出的温暖之感

“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5p32

红萝卜在这幅画面中有着与现实色彩截然不同的金色。这种有违常理的夸张的色彩营造出了一种新鲜的感觉,给读者带来一种审美上的陌生感。此外,金色还象征着温暖与美好。莫言在黑孩的幻想世界中极力突出金色,使红萝卜带给黑孩的温暖的感觉体验更加深刻。

(三)利用独特的叙事视角传达出新奇的感觉

在莫言的小说中,儿童和动物经常会作为叙述者出现来讲述故事。从儿童和动物的视角出发观察事物,往往会带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这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的“陌生化”。因此,笔者主要选取莫言小说中的儿童视角和动物视角进行深入研究。

1.儿童视角

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即便是苦难的场景,在儿童眼中也并非压抑、痛苦;其有着与成人不同的感觉。莫言用儿童视角观察事物,打开了通往独特感觉描写的大门。比如《红高粱家族》中“我父亲”这样描述罗汉大爷被剥皮的情景:“罗汉大爷那两只耳朵在瓷盘里活泼地跳动,打得瓷盘叮咚叮咚响……耳朵苍白美丽,瓷盘的响声更加强烈……罗汉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变得非常简洁。”4p33

如此血腥的画面在儿童的眼中并不像成人眼中那般压抑与痛苦,相反却有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与此同时,“叮咚叮咚”和“简洁”这两组词语从听觉和视觉上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增强了感觉描写的效果。

2.动物视角

莫言在小说中经常采用动物视角去观察人类的行为及其生存的环境。事物经过动物的视角以一种陌生的面貌呈现出来,司空见惯的事物被赋予了全新的感觉。

如《球状闪电》中,刺猬眼中的“球状闪电”是跳跃着的“杏黄色的怪物”5p62。再如透过刺猬眼睛看到的蝈蝈不小心用镰刀刺伤茧儿的情景:“刺球看到刀光又闪烁起来,响着刀砍芦苇的嚓嚓声和芦苇落地的沙沙声。他还听到一声轻微的、奇异的声响,尖尖的鼻子里嗅到了一股血腥味。”5p64莫言从刺猬的视角出发,充分调动其听觉、视觉和嗅觉对人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种审美上的陌生感营造出一种新奇的感觉。

那么,莫言小说中的感觉描写植根于怎样的文化之中呢?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意味呢?

三、感觉描写的文化意味

从文化意味上看,感觉描写展现出作家对个体原始生命力量的强调以及对乡土生活与生存困境的思索。借用谢有顺先生的话说:“感觉一旦放大,成了巨型的景象,就一定会承载某种观念和价值。”7p32

(一)对个体原始生命力量的强调

由于现代社会对科技与理性的迷恋,导致了人的个性以及人的感性生命需求的缺失。因此,莫言在其作品中通过感觉描写这一独特的叙事特色展现出对个体原始生命力量的强调。

如《透明的红萝卜》中对黑孩听到水声的描写:“河上传来的水声越加明亮起来,似乎它既有形状又有颜色,不但可闻,而且可见。河滩上影影绰绰,如有小兽在追逐,尖细的趾爪踩在细沙上,声音细微如同毳毛纤毫毕现,有一根根又细又长的银丝儿,刺透河的明亮音乐穿过来。”4p29-30莫言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对水声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这种异于常人的听觉能力的描写,正是莫言对个体感性生命需求以及原始生命力量的强调。

(二)对乡土生活与生存困境的思索

此外,感觉描写还植根于莫言对民间生活与生存困境的思索。在莫言看来,生活留给其最初的记忆,就是母亲正在劳动的情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8p51

在莫言看来,这种用声音、颜色和气味感受事物的方式,是其人生记忆和文学道路的起点;对其小说的面貌和特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爆炸》中“父亲”对“我”的毒打:“六十年劳动赋予父亲的手以沉重的力量和崇高的尊严,它落到我的脸上,发出重浊的声音,犹如气球爆炸。”5p174由于听觉经验的大肆渲染,“父亲”举手这一瞬间的声音在“我”听来“犹如气球爆炸”。这一极度夸张的听觉经验,正是“我”长久以来在生活中所承受的苦难以及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的体现。

四、结语

莫言以其独特的叙事特色营造出一个鲜活的感觉世界,感官经验在这里被大肆渲染,事物好似在眼前一样可触可感;莫言的小说也因此具有了鲜活的生命气息。此外,感觉描写也蕴含深刻的文化意味,其展现出莫言对个体原始生命力量的强调以及对乡土生活与生存困境的深刻思索。

注释:

1.莫言.小说的气味[J].高中生之友,2014(Z4).

2.什克洛夫斯基等著(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9.

3.莫言,大江健三郎.文学应该给人光明——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对话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2(03).

4.莫言.红高粱家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5.莫言.欢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6.莫言.白狗秋千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7.谢有顺.感觉的象征世界——《檀香刑》之后的莫言小说[J].文学评论,2017(01).

8.莫言.饥饿与孤独是我创作的源泉[J].创作与评论,2012(11).

猜你喜欢

红萝卜陌生化莫言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对应:小小萝卜头
“陌生化” 理论在初中现代诗教学中的作用
军旅雅士
树洞里的歌声
两种萝卜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